廣州海珠區(qū)寶崗大道中,林立的高樓中,分布著不少以“龍”字命名的街巷。在這里,一條叫龍涎里的古巷,一座具有典型嶺南建筑風(fēng)格的清代祠堂格外引人注目。
這個叫鄧氏宗祠的地方,與我國歷史上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镉嘘P(guān):鄧世昌。
這是一個我們在小學(xué)教科書就認識的名字。165年前,這位令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就是誕生在南國這條尋常巷陌中。在這里,他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光,萌生報國之志。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卑俣嗄昵氨l(fā)的那場驚心動魄的中日甲午海戰(zhàn),那滾滾硝煙,至今仿佛仍未散去。鄧世昌在艦沉墜海后義不獨生的民族氣節(jié),縱然時光流逝,依然震撼每個中華兒女的心。
回顧?quán)囀啦某砷L過程,聆聽其后輩講述先祖故事,我們仿佛看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國志士,穿越歷史云霧,向我們緩緩走來……
鄧家有子 矢志報國
時間的指針回撥至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國國門,還做著“天朝上國”美夢的清王朝,已猶如巨浪中顛簸的一葉扁舟,岌岌可危。
在廣東省番禺縣龍導(dǎo)尾鄉(xiāng)龍涎里(如今位于海珠區(qū)),有一戶殷實人家,戶主名叫鄧煥莊,先祖原是東莞懷德鄉(xiāng)人,世代專營茶葉生意。1849年10月4日,他的妻子誕下一個男嬰,鄧煥莊喜出望外,為男嬰取名鄧永昌,盼望在黑暗的世道中,家業(yè)能永遠昌盛興旺。然而,家業(yè)興旺談何容易,那離不開時勢和國運。于是,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鄧煥莊,將其子改名為鄧世昌。
鄧世昌生于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間,長于國難戰(zhàn)亂之中。從懂事那天起,他就在父親膝下,聆聽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隨父親到離故鄉(xiāng)不遠的三元里,聽父親講述當年“千眾萬眾同時來”的壯舉,那聲若雷霆、令敵喪膽的場面,令他深受觸動,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救國救民的種子。
災(zāi)難不斷,兵患嚴重,加上鴉片的侵擾,鄧家茶葉生意大為蕭條。不得已,鄧煥莊帶著少年鄧世昌,去上海開茶行,拓展業(yè)務(wù)。開明務(wù)實的鄧煥莊意識到,無論將來兒子從事什么職業(yè),都必須學(xué)習(xí)洋文,于是,他讓鄧世昌進了一個教會學(xué)校,學(xué)習(xí)當時還是“蠻夷之語”的英語,這使得鄧世昌很早便接觸東西方文化。
少年鄧世昌,身材不高,性格沉毅,無論讀書、做事,都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有著一股正義感??途由虾F陂g,有一天,鄧世昌在路上看到一個“三道頭”(外籍巡捕)毒打拉車工人,少年意氣的他看不過眼,出面勸阻:“不要這樣,你曉不曉得這到底在中國?”不料,那個“三道頭”輕蔑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你曉不曉得這是在租界?”鄧世昌一時氣結(jié),卻無言以對。
這件事對鄧世昌刺激很大。他行走在上海外灘,看到沿江鱗次櫛比的西式樓房,掛著各色旗幟的外國軍艦,在黃浦江上任意進出,橫沖直撞,他不禁慨然興嘆:“中外互市久遠,西人日馭風(fēng)濤,稔知我國厄塞,若我國不以西法練海軍,一旦強鄰肇釁,何以御之?”從那時開始,鄧世昌放棄父親日見興隆的家業(yè),也放棄傳統(tǒng)仕途經(jīng)濟之路,矢志投身國家海防事業(yè)。
師法西方 嚴厲治軍
1867年,年僅18歲的鄧世昌考入我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xué)校:福州船政學(xué)堂,成為駕駛班第一屆學(xué)生。他在學(xué)校奮發(fā)學(xué)習(xí),各門功課考核皆列優(yōu)等,“凡風(fēng)濤、沙線、天文、地理、測量、電算、行陣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p>
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聽說鄧世昌“熟悉管帶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把他調(diào)到北洋水師。1880年年底,水師在英國訂購的兩艘巡洋艦完工,鄧世昌等被委派前往英國驗收。鄧世昌借此機會,游歷英國海軍的主要基地、港口,其規(guī)章制度和練兵之法,令他深深震撼。他用心揣摩,學(xué)習(xí)研究他們先進的軍事戰(zhàn)術(shù),“益詳練海戰(zhàn)術(shù)。”
1887年,鄧世昌第二次帶隊赴歐洲接“致遠”等四艦。在回國時,他不失時機對全艦官兵進行各種操練,“終日變陣必數(shù)次”,“時或操火險,時或操水險,時或作備攻狀,時或作攻敵狀,皆懸旗傳令?!痹卩囀啦膰栏裼?xùn)練下,艦上將士“莫不踴躍奮發(fā),無錯雜張皇狀”。
此次接艦后,鄧世昌升副將,兼任“致遠”艦管帶。“致遠”艦在他的統(tǒng)領(lǐng)下,“使船如駛馬,鳴炮如鳴鏑,無不洞合機宜”,是北洋艦隊中最有戰(zhàn)斗力的戰(zhàn)艦之一。
義不獨生 甲午名留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1894年9月17日。日軍侵華,這一天,中日近代海軍在黃海展開一場大決戰(zhàn)。
在慘烈的激戰(zhàn)中,為了保護旗艦“定遠號”,“毀敵一艦以挫其銳”,鄧世昌命令“致遠”艦全速向日艦“吉野”號沖去。然而,在日軍的猛烈炮火中,“致遠”艦水線被擊中,炮彈在機艙發(fā)生猛烈爆炸,艦體下沉,鄧世昌與全艦官兵同時墜入茫茫深海。落水后,隨從劉相忠手持浮水棒送給鄧世昌,但鄧世昌見“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fù)奮擲自沉”。壯烈殉國。
生為長城,死為國殤;四海同哀,六軍袒哭。這一天,是農(nóng)歷八月十八,是鄧世昌45歲生日。
遺風(fēng)千古 敵猶敬重
據(jù)鄧世昌的重孫女鄧立英講述,鄧世昌從軍以后,一共只回過三次家鄉(xiāng),由于軍務(wù)纏身,每次一般只住三五天,最多不過七天。
第一次是在1871年,鄧世昌趁工作調(diào)動之機,回來探望父母、親友。第二次已是十六年后,即1887年,那時鄧世昌從歐洲接艦回國不久。其父鄧煥莊早已去世近五年。鄧煥莊去世時,鄧世昌接到報喪,但因軍務(wù)在身,不能回家奔喪,忠孝未能兩全,令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面帶哀容,多次手書“不孝”之憾,以寄托哀思。這次回到家中,他在亡父靈前痛哭,悲慟過度,以致昏了過去。第三次是在1892年,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返家鄉(xiāng)。
然而,鄧世昌畢竟在廣州度過童年和少年時光,這里仍留下他的不少印跡。如今,在鄧氏宗祠東面的花園里,有一口“世昌井”,據(jù)說當年鄧世昌喝過井里的水,井后面還有一棵由鄧世昌手植的蘋婆樹。
當年鄧世昌殉國后,舉國同悲,光緒皇帝賜予其“壯節(jié)”謚號,追封“太子少保”,特賜白銀十萬兩,鄧氏家族用四萬白銀擴建了原來的鄧家祠堂,修建了鄧氏宗祠。光緒、宣統(tǒng)年間,來這里瞻仰祭祀鄧世昌的人絡(luò)繹不絕。
在鄧世昌侄孫鄧權(quán)民的記憶中,經(jīng)歷一個多世紀的風(fēng)霜,鄧氏宗祠的大體形制沒有改變,但布置不一樣。
以前,祠堂后座大堂,有三個神龕,鄧世昌作為鄧家二十四世子孫,其牌位安放在中龕。中龕每個墻側(cè)都有高腳牌,上面寫著鄧世昌的官銜、皇帝賜予的封號等等。中龕前的橫梁,吊著一個大橫匾,寫著“繹思堂”三個大字,后座前方吊著一塊較小的牌匾,上面是“教忠資訓(xùn)”四個大字。這是當年光緒皇帝賜給鄧世昌母親的牌匾,褒揚她教子有方。
抗戰(zhàn)時,鄧氏家族外出逃難,鄧氏宗祠日益破落,車馬場也被偽巡警局占用。然而,鄧權(quán)民回憶,當年他的堂弟鄧燊民回廣州從事抗日地下工作時發(fā)現(xiàn),雖然廣州的祠堂十有八九淪為日軍駐扎地,但奇怪的是,鄧氏宗祠從來沒有日本兵侵擾,反而常有日兵偷偷到宗祠祭拜鄧世昌。
有一次,有一名日本軍官來到鄧氏宗祠,畢恭畢敬向鄧世昌的牌位鞠躬,神情嚴肅。懂得日文的鄧燊民問他:鄧世昌當年是你們的敵人,為什么還來拜他?那個日本軍官豎起大拇指說道:“鄧世昌當年在海戰(zhàn)中自沉殉國,很英勇。在來中國之前,軍部對我們做指示,不能駐扎在鄧氏宗祠,不能騷擾他的后人?!?/p>
鄧世昌壯舉,感動國人,也使敵人敬畏。
魂歸故里 英靈不滅
清幽寧靜的天河公園,從東門進去后往北走,你很容易便可以找到這樣一座墓園。
它靜靜佇立在一個小山岡上,墓園里一尊白色雕像高高矗立,只見他手持望遠鏡,披風(fēng)飄飄,堅毅而沉著地望著遠方。雕像后面,翠綠的松柏叢中,是一座環(huán)形墓,墓碑上寫著:“皇清誥封世昌鄧壯節(jié)公之墓?!?/p>
這里,便是鄧世昌的衣冠冢。當年,鄧世昌以身殉國后,黃海沿岸漁民紛紛駕舟下海,欲打撈其尸體,然而,大海茫茫何處覓?其家人含淚把他的衣冠裝入棺中,建起衣冠冢,以寄哀思。
少小離家,從軍二十七載,鄧世昌以特殊方式魂歸故里。
鄧世昌衣冠冢原本不在天河公園,而是在天河區(qū)沙河鎮(zhèn)天平架石鼓嶺,那里本是鄧氏的家族墓地,鄧世昌的墓就位于他敬愛的母親的墓之下。據(jù)鄧權(quán)民聽祖母所述,當年墓里所葬的遺物里,有一頂紅纓帽。它的由來,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當年,鄧世昌曾從英國帶回一條大西洋狗,出入必帶,唯獨甲午海戰(zhàn)時,不知因何原因,沒有帶同前往。那天黃昏,這條西洋狗見主人仍沒有回,表現(xiàn)得非常焦躁,嚶嚶地叫。很快,鄧世昌殉國的消息傳來,悲痛萬分的家人對狗說:“你主人在黃海海戰(zhàn)死了?!绷畲蠹沂剂喜患暗氖?,這條狗聽后奪門而出,向外狂奔,過了很久,才全身濕漉漉地含著一頂紅纓帽回來,大家一看,正是鄧世昌平時所戴的帽。那條狗把帽放在廳中央,轉(zhuǎn)身又向外狂奔,再也沒有回來。
“在不少史籍里,包括他的三個兒子所寫的《哀祭先嚴》,都提到鄧世昌在墜海后,他所養(yǎng)的狗鳧到他身邊,銜著他的辮發(fā),不讓他沉下去,但鄧世昌毅然用力按愛犬入水,然后自沉。我所聽到的,與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有出入。”鄧權(quán)民說。然而,無論哪個故事,有一點不變的,那就是:人義犬忠。
可惜的是,位于石鼓嶺的衣冠冢,由于連年戰(zhàn)亂,后來已變得面目全非,這頂紅纓帽也不知所終。1984年,鄧世昌殉難九十周年紀念之際,有關(guān)部門及鄧氏后人清除覆蓋墓地的土層,對墓進行修復(fù),將鄧世昌瓷像一塊,他生前手植之樹的樹葉少許,以及清代絲綢衣料一塊,為鄧世昌重建了衣冠冢。
1994年,甲午戰(zhàn)爭一百周年紀念。為弘揚愛國精神,政府把鄧世昌衣冠冢遷至了天河公園,并立鄧世昌塑像與墓園,任由后人憑吊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