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牧第一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zhuǎn)遙。
一片黑云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參禪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不可退心,須知凡事到極處,就會有個“反”出現(xiàn)。不但“物極必反”,須知理極也一樣會必反,而綻現(xiàn)出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來。事實上,如果不能窮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頭而親證大宇宙的實相,又如何斷得了惑而徹了?然而惑雖斷而乏保任之功,則習染依舊,十九自陷于“豁達空”,流于狂禪。豈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初調(diào)第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diào)治,猶得山童盡力牽。
牧牛之道,須“允執(zhí)厥中”,無過不及,恰到好處。急不得,急則成執(zhí),忘不得,忘則走失。總之必須堅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調(diào)伏。否則一存姑息,牛乃難制矣。
受制第三
漸調(diào)漸伏息奔馳,渡水穿云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調(diào)伏既力,牛漸上路,稍稍管帶,即中規(guī)矩矣。從此但莫放縱,可保無失。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轉(zhuǎn)頭,顛狂心力漸調(diào)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
回首者,時時思憶來時路,迥非昔日舊行履之謂也。若不回首,如何出塵?其悟后迷者,蓋緣渾忘本來,昧卻初因之過耳。
馴服第五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此則保任功深,生處漸熟,熟處漸生,舊習漸消,性功斯顯。已見變化氣質(zhì)之明效矣。
無礙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wěn)坐青松下,一曲升平樂有余。
調(diào)伏既久,舊習殆盡,自在優(yōu)游,咸契中道。從此“發(fā)而皆中節(jié)”,不勞心力,“自然合他古轍”,洵可慶也。
任運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漫煙芳草綠茸茸。
饑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前者“一回入草去,驀鼻牽將來?!倍裱鍪椎皖^,舉足下足,無不合道矣。初初時慮走失,而今趁亦不去,殆臻不退轉(zhuǎn)者歟?
相忘第八
白牛長在白云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東。
牛牧我?我牧牛?牛即我,我即牛。彼此相忘泯行跡,“云在青天水在瓶”。相契既深,心心相印,因相融而相忘矣。
獨照第九
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云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無人無我亦無牛,無心無事有何求?從此不相繩頭弄,自在遨游樂無愁。至此真?zhèn)€“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矣。
雙泯第十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白叢叢。
人牛雙泯,理事不存,一真法界,法界一真。此是大圓滿,亦名大涅槃——真常、真樂、真我、真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