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的時候,我挺喜歡看馮小剛的電影。除了最近這部《私人訂制》,公映的全都看過。但我知道這無關電影的好壞,就像我去吃飯喜歡點宮爆雞丁,那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菜,而它受歡迎的原因在于可口、下飯,特別家常。
但馮小剛似乎不甘心于此,他總是希望宮爆雞丁不僅是街邊小館的招牌菜,還應該出現(xiàn)在人民大會堂的迎賓宴上,這是他作為導演和這個世界的主要矛盾。
所以我一直傾向于認為,馮小剛導演之所以這些年來沒完沒了地向人開炮、和人吵架、放狠話并表現(xiàn)得痛徹心扉,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有個不恰當?shù)?、甚至有些荒誕的愿景。
就在執(zhí)掌春晚的不久前,他終于將炮口對準了那些一直瞧不上他的影評人們。他在微博上言辭激烈,不留余地。然而看看那些語言和觀點,如果這不是為了電影宣傳,那我實在是要感嘆馮導演的健忘和善變。
我們來梳理一下這些年馮小剛都向我們傳達了些什么: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的年月,中國導演們拍電影大多端著,善于展示陰暗,喜歡追求“深刻”。而馮小剛不搞這套,他一出現(xiàn)就立刻把電影變俗、變簡單,率先接了地氣,然后商業(yè)起來。在他之前沒人舍得這樣,于是馮小剛沒費多大功夫就成了深受大眾歡迎的另類。
可無奈票房唱紅,獎項上卻遇冷,重要電影節(jié)上馮導幾乎一無所獲。那時候他憤怒發(fā)聲——“讓人發(fā)笑是困難的,拍喜劇非常難!”那些專家評委全成了他的假想敵,他的觀點是這樣的——電影的好壞沒有絕對標準,誰能評判?(誰也評判不了)既然如此,那么老百姓愿意花錢去影院看的電影,就是好電影,票房是最客觀的證據(jù),票房最高的電影如果不得獎,這個獎就有問題。
彼時馮小剛的姿態(tài)儼然是個直言不諱的痞子英雄,他言語出位,人民群眾也聽得起勁。然而假如真像他所說,電影獎項要以票房為參考,那么奧斯卡也不用那些學院派的老頭兒們費事,按票房排序不就完了,這可能嗎?
憑賀歲片在市場上呼風喚雨,馮小剛漸漸感覺時機成熟了,他不應該止步于逗人樂的喜劇片。于是他拍了《唐山大地震》,他想讓人們在哭聲中感到震撼,他甚至覺得觀眾應該從頭哭到尾。如果不哭,證明這個人心腸有問題。
由此開始,馮小剛已經(jīng)不再為了人們的笑聲汲汲營營。不過人民群眾照舊捧場,這讓他心生感慨,自己要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不賺錢的電影呢?他聲稱自己做不到。
然而他很快就做到了,被寄予眾望的《1942》票房不佳,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小成本喜劇片《泰囧》創(chuàng)造的票房奇跡。按照他從前的理論,票房已然說明了問題,老百姓喜歡就是好嘛??神T導演沒有認輸,而是話鋒一轉,直斥中國觀眾不關心歷史、不關心人性,太淺薄。
再然后就是《私人訂制》,他迎來了空前的惡評。作為從前最接地氣的導演,馮小剛開始讓人覺得無聊。時代變了,現(xiàn)在大家都拼了命地俗,馮小剛體內殘存著的精英基因讓他意識到自己肯定俗不過人家,然后他只好大聲呼喝自己的喜劇探討了什么,挖掘了什么。
可他說的那些,影評人們不光沒看出來,還進一步否定了他的價值,所以他就憤怒了。
縱觀這些年,馮導演似乎總是自己和自己針鋒相對——從前他為老百姓唱贊歌,現(xiàn)在他說無心伺候;從前他說讓人哭容易、讓人笑太難,而后他又盛贊自己拍出的悲?。粡那八靶ι羁?、捍衛(wèi)庸俗,現(xiàn)在他又控訴觀眾們粗鄙無文。
只有一件事他是堅持的,他不接受批評,無論你是專業(yè)人士,還是個圍觀群眾。他自己定義自己的電影。
馮小剛的最新作品——春晚,甚至連宮爆雞丁都算不上?;I備前,他自然躊躇滿志,要完全摒棄前任導演的思路,回到親民路線??梢婚_始彩排,口風就松動了,馮導演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春晚本身有一股強大的力量,無法撼動,他至多也就改變春晚的10%。
而晚會一開場,他又用一個短片告訴大家,春晚很難,這是一出要討好所有人的戲。這幾乎就是在說,限制太多,我空有一身才華,難以施展吶。
實在很難說清被馮小剛改變的那10%究竟是什么,整臺晚會不惜一切傳遞價值觀,大家都在發(fā)短信的時候,晚會上唱一首吐槽群發(fā)短信的歌,直接砸場子;大家都想放松取樂的時候,節(jié)目又高唱中國夢,結果就是年輕人不領情,老年人又看不懂,飯做夾生了。而且讓一個小姑娘一連轉上4個小時,我想他但凡有點人道主義精神,也不會在春晚放上這么個“節(jié)目”。
馮小剛對自己作品的期盼是巨大的,他極力想向人們證明什么,可他又總是達不到。當有人告訴他能力有限時,他就忍不住要說話,變著法地把自己安慰得心安理得。我認為,這才是他最大的才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