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的時間里,一位名叫邱勝華的河南信陽老人,自費寄出了上千封信件,把撿拾到的身份證、合同、發(fā)票等各類證件,按照上面顯示的具體地址一一寄給失主。這位花甲老者就像一位信使,用獨特的方式書寫動人的助人為樂精神。
8年花了2000多元郵資寄出上千證件
邱勝華是土生土長的信陽人。1997年他從信陽市木機廠內(nèi)退以后,每天到背街小巷撿拾破爛兒,把家里的儲藏室改成了“工作室”。他把收集來的廢舊零部件,用來給左鄰右舍修修補補,還能得些收入,補貼家用。有時候,他撿到錢包或身份證等物品,就交到派出所。時間久了,撿到的這類物品也就多了。
2005年6月的一天,老邱撿到兩張身份證和一個裝有票據(jù)的錢包。他通過證件查找到了失主的信息后,就尋思著直接把物品寄給失主。當天下午,他就到郵局,把撿到的證件和錢包按照找到的地址信息寄給失主。沒過多久,老邱陸續(xù)收到3封回信,都是失主寄來的感謝信。
從那之后,老邱當起了義務“信使”,只要撿到各類證件,他總是認真地從中找尋失主的信息,然后自己出郵資把物品寄給失主。每寄出一封信,老邱都會做個簡單的記錄。
老邱大致算了一下,8年間,他一共寄出1000多封這樣的信,花了2000多元郵費。
盡心盡責的義務“信使”
在這上千封信件中,老邱記得最貴的一封信花了8元郵費,寄的是好幾疊合同。最遠的一封信,是接受記者采訪當天上午寄出的一張身份證,目的地是新疆葉城縣。
老邱的“工作室”里有一個箱子,里面是一些各式各樣的錢包。為了節(jié)省郵費,老邱通常只把信件和貴重物品寄出去,因此這些錢包就留了下來。剛開始的時候,家人都不理解他,說他傻。時間長了,家人逐漸被老邱感動。說起兩千多元錢的郵費,老邱一點兒也不心疼,他說撿拾破爛兒的收入,剛好能夠負擔這些郵費。
雖然是個義務“信使”,可老邱不但盡心盡責,還總結出一套工作流程:能找到電話號碼的話,他就先電話聯(lián)系失主,為其送上一顆定心丸;找不到電話的,他就直接按照地址先將證件寄給失主,取得聯(lián)系之后,再將剩余的貴重物品寄去。對于那些被退回來的證件,老邱就送到派出所。為了能讓失主盡快收到丟失證件,老邱總會在第一時間將撿到的證件寄出,有時候一周要往郵局跑好幾趟。
持之以恒助人為樂50余年
邱勝華的助人為樂并非一時興起,最早一次是1960年因為拾金不昧受到表揚。
當時,13歲的邱勝華就讀于信陽市二中。一天,他在上學途中撿到一個部隊軍官丟失的信封,里面是一張羅馬表的取表單和一個200多元的存折。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東西可以說是巨額財物,可心地純潔的他把撿來的東西如數(shù)交給了老師。后來,丟失物品的軍官還為邱勝華寫了一幅“崇高的品質,光輝的榜樣”的大字送到學校。為此,校長還專門召開大會表揚邱勝華,號召全校師生學習他拾金不昧的精神。
1970年到北京參軍以后,邱勝華因助人為樂,表現(xiàn)突出,多次受到部隊獎勵。1974年,邱勝華從部隊轉業(yè)到信陽木機廠,負責機械維修。為了節(jié)約維修成本,他就利用業(yè)余時間撿拾淘汰的零部件。同事朋友的家具、家電或者自行車出現(xiàn)小毛病的話,他撿來的這些零件一般也能派上用場。在木機廠工作的20多年里,他幾乎成了同事們的義務維修師傅。
如今,步入花甲之年的邱勝華笑言,自己現(xiàn)在就像條件反射一樣,撿到別人丟失的證件后,就要千方百計盡快寄給失主。“我會把這件事情堅持下去,一直到撿不動了,寄不動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