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撰寫教學論文時,要確立正確的撰寫教學論文的動機;注重對教學片斷的分析、提煉、加工和積累;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新的教學理念的學習和運用;注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注重文章的修改。
關鍵詞:寫作動機 片斷提煉 教學新思想、 新理念學習與應用 文章修改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096-01
1 要確立正確的撰寫教學論文的動機
人在生活中,當缺乏某種生理或心理因素時,就會產生需要。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任何一個層次的需要都可以派生出寫作的需要,進而產生寫作動機。
作為一位中小學教師,在不斷地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中,總會有一次次的成功或一次次的失敗,這些成功與失敗反復刺激你的大腦,你就會對其產生分析、處理的想法。這些想法實際上就是寫作的“萌芽”。而對于這個“萌芽”,不同的人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就形成了寫作教學論文的不同動機。第一種態(tài)度是,對“萌芽”置之不理,時間長了“萌芽”枯萎了。后來,因為某種原因需要寫教學論文(如評職稱),趕快臨時抱佛腳,東補拼西湊,弄一篇所謂的文章來;第二態(tài)度種是,小覷“萌芽”的作用。認為我的這點“萌芽”,也許別人早就知道,甚至已經寫好文章發(fā)表了,所以就閑置下來。到自己寫教學論文時,往往是不假思索地把他人的觀點抄下來,在找點例子說明;第三種態(tài)度是,像農民對待莊稼苗一樣,對自己的“萌芽”小心呵護,精心培養(yǎng),使之逐步成熟起來,最后達到開花結果的目的。不難看出,采用第一種態(tài)度的人,寫出的文章,應該不能稱其為教學論文,寫作動機像《西游記》中豬八戒“撞天婚”;采用第二種態(tài)度的人,寫出的文章,夸夸其談,人云亦云,寫作動機是“馬后炮”。顯然,“撞天婚”“馬后炮”的寫作動機,都是寫不出好的教學論文的。只有具備第三種態(tài)度的人,才能寫出讓人青睞的教學論文。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具備第三種態(tài)度的人的寫作動機是,用人的全部潛能去實現(xiàn)自我需要,這正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排除內外干擾,用積極地態(tài)度、旺盛地生命力去寫作,最終達到理想的境界。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青年教師應該確立“自我實現(xiàn)”的寫作動機,呵護好每一個“萌芽”,就可能寫出理想的教學論文。
2 要注重教學片斷的分析、提煉、加工和積累
教學過程中不缺乏給人啟發(fā)的場景、片斷,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的眼睛。教學論文的寫作來源于教學的方方面面,一個善于從教學過程中觀察、分析、提煉、加工的老師,一定會經常用筆記錄下教學過程的點點滴滴,不斷地積累教學論文的寫作素材。
3 要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新的教學理念的學習和運用
青年教師要掌握多元智能、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還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理解新理念“新”在什么地方:一是觀念創(chuàng)新—課程的功能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二是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三是評價創(chuàng)新—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性、過程與結構評價并重、評價要體現(xiàn)出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的提高。通過教學中不斷地實踐、思考、體會,為教學論文的寫作提供思想和理論基礎。
4 注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
注重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一是能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二是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常見詞匯;三是能正確地使用單句和復句,掌握修改病句的常見方法;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比喻、借代、夸張、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常見的修辭方法,做到語言簡明、連貫、得體;四是要能準確理解文章中的關鍵詞語和重要句子,篩選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通過長期地有效閱讀,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語文基礎知識。
注重寫作知識的學習,勤寫勤練。寫作時要做到:(1)正確地確定文章的中心,處理好中心與材料的關系。文章的中心即文章的主旨,也是全文的統(tǒng)帥。主旨從材料的分析中來,從對待教學的感情中來,觀察記錄教學中的得與失就是教學論文的材料,而對這些材料的分析與感悟就是文章的主旨。主旨應體現(xiàn)出“新、奇、深”。即主旨的分析與提煉應新穎、不落俗套,才能給讀者以新鮮感和啟迪;當不能做到新穎時,就應求異思維,給讀者意想不到的感覺;主旨要有一定的深度,做到“借一葉而知秋,以目盡傳精神”。(2)掌握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弄清議論文的基本結構為“引論-本論-結論”;二是掌握從事例、問題、比喻、引申、對比中提出論點的開頭方法;三是掌握并列式、遞進式、對比式、總分式等議論文的寫作形式;四是掌握例證法、引證法、因果法、對比法、類比法、喻證法和引申法等常見的論證方法。
5 要注重文章的修改
吹進黃沙始到金,文成與思精于改。修改文章,一是看文章的立意是否符合寫作要求,觀點是否正確、新穎,文與題是否突出中心;二是看文章的結構,看文章的謀篇布局是否合理,層次是否清楚,條理是否清晰,結構是否完整;三是改語言,修改文章的標點,錯別字,病句,使之準確生動。下面,推薦幾種常見的修改方法。
研究誦讀法。即在多次閱讀中,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并加以改正。著名散文家秦牧認為,文章寫好后再閱讀、再修改,是一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序。他的文章寫成后,都要一邊朗誦一邊改,不但改掉錯別字、理順句子,還要刪去冗詞冗段、準確標點,加強修辭。
反復推演法。即對文章反復推敲斟酌并加以改之,以達到最佳效果。
調查核實法。即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文章中的材料、論據進行查實修改,確保真實客觀。
推敲斟酌法。即對文章逐字逐句思索研讀,力求嚴謹的修改方法。賈島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詩句時,為“推”和“敲”寢食難安。后來騎著毛驢,一邊念一邊想,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相遇。后來,韓愈同意用“敲”字。這段故事成為后人修改文章的佳話。
選優(yōu)取精法。即對文章重點之處進行潤色修改,使其成為亮點,以求神來之筆的修改方法。王安石為《泊船瓜州》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先后用到“到”“過”“入”“綠”“滿”字,最后一個“綠”字,意境全出,被稱為歷代佳句。
6 結語
總之,青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與學這個廣闊地平臺,在深入學習教育理論、先進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學科專業(yè)知識和語文知識的前提下,長期地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備、教、輔、改、評的每一個細節(jié),并及時做好記錄。一定能捕捉到撰寫教學論文的“萌芽”,再用科學的方法對其呵護與培育,使其成為教育百花園里的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和人格[M].中國人民大學.
[2]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S].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