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HIV及AIDS患者的心理特點,討論護理干預對消除不良反應的影響。方法 選擇2007年1月以來,我院接診的163例HIV及AIDS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心理特點,隨機分為兩組,對比常規(guī)護理組和加強護理組用兩種護理方法對治療結果的影響。結果 HIV及AIDS患者的心理特點為否認、恐懼、疑惑等,部分患者有自殺傾向,部分患者仇視社會、報復社會。加強護理尤其是心理護理可以協助更好的治療,能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負面消極情緒,盡量讓患者保持心態(tài)平和,完成治療。在抑郁量表評分中,加強護理組的患者干預后心理狀態(tài)有顯著改善,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高,治療依從性更高,與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HIV及AIDS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嚴重,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況,幫他們消除負面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HIV;AIDS;心理特點;護理
AIDS(艾滋病)屬乙類傳染病,患者多感染HIV(免疫缺陷病毒)[1],導致患者并發(fā)系列感染而死亡。本病的患者心理不健康,負面情緒較多,有的消極、悲觀,甚至有嚴重的自殺傾向,有的仇視社會,報復社會,成為危害社會的隱患,無論哪種思想狀態(tài),治療依從性都比較差,為改變這種狀況,筆者經護理倫理會支持,將2007年1月以來的患者進行護理分組,對護理干預對其的影響進行討論,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月以來,HIV及AIDS患者163例,其中男66例,女97例;經護理倫理會支持,進行隨機分組,加強護理組120例包括男40例,女80例,年齡20~68歲,平均30.5歲,病程1~3年,平均1.6年,感染途徑經性傳播73例,經靜脈吸毒傳播36例,輸血傳播11例。常規(guī)護理組43例包括男26例,女17例,年齡22~62歲,平均27.3歲,病程0.7~3年,平均1.4年,感染途徑經性傳播27例,經靜脈吸毒傳播12例,輸血傳播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和傳播途徑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入選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同意配合調查,排除失訪、不配合調查、死亡病例。
1.2方法 每位患者入院和出院時,如實填寫調查表,表的內容包括性格趨向、心理狀態(tài)和對疾病知識的了解三方面,回收后按衡量標準分類統(tǒng)計結果。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用常規(guī)護理和加強護理方法配合治療。
1.3評價方法 患者性格趨向根據患者表現和調查結果統(tǒng)計;心理狀態(tài)按調查表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表格的問題參照國際焦慮-抑郁量表自行改良設計[2],滿分50分,分值低說明焦慮-抑郁程度低;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根據疾病的預防、控制、治療等問題共包括50個小項目,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掌握程度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3.0分析結果,各分值的計數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用x2表示,如果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的心理特點 否認、疑惑、羞愧、自責、恐懼、孤獨、憂郁、消極、悲觀等,部分患者有自殺傾向,部分患者表現的無所謂,但內心恐懼更深,仇視社會、報復社會。
2.2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 見表1。
兩組在入院時各分值無明顯差異,護理干預后,加強護理組的患者心理狀態(tài)有顯著改善,知識掌握程度更高,治療依從性更高,與常規(guī)護理組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加強護理注重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做到外松內緊,即外表要和對待普通患者一樣,輕松自如,不讓HIV、AIDS患者有自己是異類被歧視的感覺,但在私底里做好自我防范,注射、輸血等醫(yī)療行為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執(zhí)行,以免被針刺傷感染。心理干預為保護患者隱私,可一對一單獨進行交流,交流過程中注意語氣和藹,讓患者對醫(yī)護人員充滿信任,疏泄患者因患病產生的心理壓力[3]。宣教疾病的傳播途徑,指導患者和家屬做好預防措施,避免性生活傳播和血液傳播,在自身防護同時,對患者的污染物要隔離消毒銷毀,不能隨意棄置。在診療期間督促患者堅持治療,定時定量服抗病毒藥,不停藥,不漏服,對陽性癥狀者先一對一教育,舉辦防治講座,播放防治艾滋病的電教片,發(fā)放宣傳冊,告知24h咨詢電話,定期隨訪,可以組織患患者群加入防治、宣傳協會,共同抗病。
4結論
HIV及AIDS患者屬于特殊人群,其心理特點對生活質量和治療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患者出現敵對、報復、偏執(zhí)心理時,會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本研究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心理狀態(tài)調查,總結個體的心理特點,再進行分類,按分類進行適合的心理干預,注意保護患者隱私,指導患者和家屬堅持治療,加強自身防護,定期檢查,適度鍛煉,增強營養(yǎng),定期隨訪,加強護理組干預前后不良心理情況有很大緩解,對疾病的傳播、預防知識掌握更多更牢固,治療依從性更高,可見患者的異常心理狀況對病情的發(fā)展和控制有很大阻礙,科學規(guī)范的護理方式對改善HIV及AIDS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黎玉芬,黃海燕,駱彩珍,等.老年HIV感染/AIDS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干預[J].華夏醫(yī)學,2010,23(5):625-629.
[2]沈旭娟.HIV/AIDS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6):457-459.
[3]張惠勤.14例HIV及AIDS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的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11(10)4666-4667.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