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及藥理作用。方法 選取哦我院2010年~2012年住院治療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給予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治療,對比兩組療效與藥代動力學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對照組顯著提高,銅綠假單胞菌、惡臭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藥物敏感性相比對照組顯著高,濃度峰值時間與藥物半衰期相比對照組顯著縮短,峰值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結論 下呼吸道感染治療中奈替米星相比丁胺卡那臨床效果更為顯著,且感染病菌的耐藥性較低,藥物代謝速度較快,臨床效果更好。
關鍵詞:奈替米星;丁胺卡那;下呼吸道感染;療效;藥理
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nèi)科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常見的治療藥物為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而傳統(tǒng)的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在患者體內(nèi)的代謝方式為腎代謝,同時半衰期較長,對患者身體早成的影響較大[1]。本文通過下呼吸道感染治療中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的臨床效果與藥代動力學結果分析,探討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臨床研究病例收集范圍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均由于感染急性加重住院,入院后由于呼吸功能衰竭行切管切開術與呼吸機機械通氣。入選患者均符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細菌學診斷確診,排除48h內(nèi)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排除氨基糖苷類藥物過敏患者,排除存在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合并癥以及聽力功能障礙的患者。共選取病例120例,合并癥為支氣管擴張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支氣管哮喘23例,慢性支氣管炎38例。將兩組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盲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齡51~65歲,平均(54.3±3.6)歲,病程1~4年,平均(3.08±0.67)年;對照組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齡52~64歲,平均(53.9±3.3)歲,病程1~5年,平均(3.11±0.8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給予營養(yǎng)支持、體液平衡維持、吸氧、呼吸道通暢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奈替米星,以200mg奈替米星與25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混合后,靜脈滴注,1次/d,以14d為1療程。對照組患者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丁胺卡那,以60mg丁胺卡那與25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混合后,靜脈滴注,1次/d,以14d為1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痰液菌種鑒定 所有患者均氣管插管,連接一次性痰液收集器,以一次性無菌吸痰管吸取插管內(nèi)的分泌物,送檢驗科行痰液培養(yǎng),以菌株鑒定卡對細菌種類進行鑒別分類,同時以K-B試紙進行抗菌譜的檢測。
1.3.2藥物代謝分析 在藥物治療前以及藥物治療開始10、20、30、40、50、60、90、120、180、240、360min采集患者5ml靜脈外周血,在4℃的環(huán)境下保存,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處理20min,靜置分離后取上部清液,在-80℃的環(huán)境下保存。以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ELISA),嚴格根據(jù)試劑盒說明書操作,逐步加入檢測試劑,放置于酶標儀檢測450nm的吸光值,以標準曲線代入計算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的含量。將時間-藥物濃度的數(shù)據(jù)以DAS 2.0藥物代謝動力學軟件進行處理,得出藥物濃度峰值時間(Tmax)、峰值濃度(Cmax)、藥物半衰期(T1/2)。
1.4療效評價標準[2,3] 根據(jù)參考文獻將療效標準共分為四級。治愈:臨床體征與癥狀消失,實驗室與病原學檢查結果回復正常。顯效:臨床體征與癥狀明顯改善,實驗室與病原學檢查結果回復正常。好轉(zhuǎn):臨床體征與癥狀有所改善,實驗室與病原學檢查結果明顯好轉(zhuǎn)。無效:治療72h后,臨床癥狀與體征以及實驗室與病原學檢查無明顯改善??傆行蕿橹斡省@效率、好轉(zhuǎn)率之和。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處理,總有效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x±s 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均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統(tǒng)計結果,見表1。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
2.2痰液菌種與耐藥性分析 兩組患者痰液菌種鑒定與抗生素敏感性分析,見表2。觀察組患者銅綠假單胞菌、惡臭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的敏感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患者藥物代謝情況統(tǒng)計結果,見表3。觀察組藥物Tmax與T1/2相比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Cmax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是當前下呼吸道感染治療的主要方式,能夠?qū)毦鞍踪|(zhì)的合成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從而減少細菌的生成,改善感染情況。傳統(tǒng)的鏈霉素與丁胺卡那等抗生素在人體代謝的方式為腎代謝,同時具有較長的半衰期,還存在耳毒性與腎毒性,在治療中對患者的損害較大[4]。奈替米星是新開發(fā)的半合成氨基糖苷類抗拒藥物,在本次臨床與病理學研究中,得出奈替米星的藥物濃度峰值為(18.96±2.55)μg/ml,相比丁胺卡那顯著提高;而達到藥物濃度峰值所需的時間為(42.63±4.92)min,不足丁胺卡那的1/2;藥物半衰期為(110.36±12.17)min,相比丁胺卡那也顯著縮短。
因此,奈替米星的藥理學結果說明藥物吸收過程較短,血液中藥物濃度達到峰值與半衰期的時間短,作用較為迅速有效。而對兩種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奈替米星的臨床治療有效性也顯著高于丁胺卡那。對兩組患者的痰液細菌進行培養(yǎng)并行藥敏感性檢驗,證明銅綠假單胞菌、惡臭假單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鏈球菌的敏感性奈替米星均顯著較高。
綜上所述,奈替米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相比丁胺卡那見效更快、有效性更好,同時藥物敏感性更好、體內(nèi)代謝較快,對生活質(zhì)量影響較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慧玲,王秀宏.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藥理觀察與療效評價[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09(27):84-85.
[2]吳志偉.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藥理觀察與療效評價[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9):239-240.
[3]劉錦.奈替米星與丁胺卡那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比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9):1952-1953.
[4]李全煥,涂學亮,鄧鳳章,等.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22):1373,1375.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