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前交通動脈(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瘤破裂顯微手術夾閉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00年1月~2013年8月來我院就診的破裂前交通動脈瘤患者,要求手術夾閉治療者,共54例,收集分析他們的臨床資料。結果 手術中有8例動脈瘤破裂出血。48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4例術后并發(fā)腦梗塞導致偏癱,2例Hunt-HessⅣ級患者中,1例術中因大出血死亡,1例術后因呼吸衰竭死亡。術后隨訪無復發(fā)。結論 顯微手術夾閉前交通動脈瘤安全可靠,效果不容置疑。但應該注意選擇適應癥和手術時機。術中配合控制性低血壓,應用臨時阻斷技術,進行終板造瘺等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前交通動脈瘤破裂;顯微夾閉手術;手術注意事項
前交通動脈瘤占顱內動脈瘤的30~37%[1],位置深,其穿通支解剖變異多見,周圍結構不能損傷,這一部位的手術是每一個神經血管外科醫(yī)生必須跨過的坎。本文通過其顯微夾閉手術效果的分析,探討前交通動脈瘤的手術注意事項。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就診治療,要求手術夾閉治療的54例前交通動脈瘤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8例。年齡32~70歲,平均46.3歲。所有患者的首發(fā)癥狀均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同時伴有頭痛、惡心嘔吐和明顯的腦膜刺激征等癥狀。46例患者出現意識障礙, 3例患者出現動眼神經麻痹,6例患者存在視神經損傷,8例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癱瘓,2例患者癲癇發(fā)作。CT檢查結果顯示,前縱裂池積血47例,額葉血腫7例,同時破入腦室4例。Hunt-Hess分級Ⅰ級8例,Ⅱ級21例,Ⅲ級23例,Ⅳ級2例。所有的病例均經CTA明確診斷,其中有42例單發(fā)動脈瘤,12例多發(fā)動脈瘤,同側后交通動脈瘤4例,大腦中動脈瘤5例;頸內動脈瘤3例。31例動脈瘤的直徑小于1cm,16例直徑在1.0~1.5cm,7例直徑在1.5~2.5cm。
1.2方法 患者一般于動脈瘤破裂出血72h內完成治療,征求患者家屬的意見,要求開顱夾閉手術的患者行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Hunt-HessⅣ級的患者,入院后1~2 w手術。本組患者共54例。
顯微手術夾閉:本組全部采用翼點入路。切口盡量低,磨除蝶骨嵴,骨窗達顱底水,磨平眶頂,剪開硬膜,顯微鏡下解剖外側裂池,充分釋放腦脊液,使腦組織回縮。剪開頸動脈池、分開解剖側裂,打開大腦前及大腦中動脈起始部的蛛網膜,剪開Liliequist 膜,依次解剖視交叉池,腳間池,終板池,以利血性腦脊液引流,同時使顱內壓下降,沿A1段順行分離接近ACoA,即可發(fā)現動脈瘤。分離暴露載瘤動脈近、遠端,并暴露對側大腦前動脈A1段,然后控制性低血壓,臨時阻斷載瘤動脈的近遠端,分離瘤頸,大的動脈瘤穿可刺抽吸后使其萎縮,并用雙極電凝凝固使其縮小,寬頸動脈瘤也可電凝瘤頸使其縮小,然后用動脈夾夾閉。
1.3術后隨訪 患者術后3m、6m、1年定期隨訪,觀察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必要時行CT、CTA或DSA檢查。
2結果
54例患者行顯微手術夾閉,49例于入院后72 h內手術,余5例患者入院后72h~2w手術(3例因患者年齡較大,2例為Hunt-HessⅣ級患者)。其中有8例動脈瘤術中破裂出血。48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4例術后并發(fā)腦梗導致偏癱,2例Hunt-HessⅣ級患者,1例術中因大出血死亡。1例術后因呼吸衰竭死亡。術后隨訪過程中,患者無復發(fā)。
3討論
3.1前交通動脈瘤的解剖特點 Willis環(huán)是腦循環(huán)的樞紐,而ACoA則連接兩側頸內動脈系統的血流, 平衡兩側大腦前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 ACoA的前壁、后壁、下壁發(fā)出細小穿動脈;供應下丘腦,視交叉,前穿質等重要結構。部分Heubner回返動脈起源于ACoA的上壁和前壁。ACoA位于左右大腦前動脈之間,下有視交叉、終板,終板是顯微手術中的重要標志,它是三腦室前壁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層薄薄的灰質,表面由一層軟膜覆蓋。ACoA發(fā)出的下丘腦穿動脈就分布于終板周圍,經過終板外側角或者穿過終板進入下丘腦。可見,ACoA的周圍結構復雜而重要,又是顱內動脈瘤的好發(fā)部位,并好發(fā)于優(yōu)勢側大腦前動脈A1 段和前交通動脈的接合點,且瘤頸常累及同側大腦前動脈。前交通動脈瘤尤其是直徑小于1cm的動脈瘤很容易破裂[2],動脈瘤破裂后血腫與周圍組織及穿動脈粘成一團,解剖分離比較困難。目前前交通動脈瘤公認的有效的治療方法只有開顱顯微手術夾閉[3]和血管內栓塞介入治療[4]。
3.2手術治療 對不愿意做介入手術的患者,我們掌握的手術適應癥如下:①患者全身狀況好, 能耐受手術,瘤頸比例小于2,②合并顱內大血腫,③腦血管痙攣較重,④巨大動脈瘤有占位效應的病例, ⑤Hunt-Hess分級Ⅰ~Ⅲ級,70 歲以下,⑥小動脈瘤在血管栓塞過程極易發(fā)生破裂者。⑦Hunt-Hess分級IV級合并腦內較大血腫者。
如果患者一般狀況好,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后應爭取72 h內手術夾閉,術中夾閉動脈瘤后,應清除顱內血腫及蛛網膜下腔出血,起到降低顱內壓,減少腦血管痙攣,恢復腦的血液灌注,減少腦損害,從而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如果年齡大、全身狀況差,Hunt- HessⅣ級的患者,因為手術效果差,手術并發(fā)癥多,術后醫(yī)患關系處理復雜,建議動員行介入手術或延期開顱夾閉手術,我們認為,手術應該以效果及安全作為標準,根據患者及醫(yī)生的技術采用個體化原則,不能被醫(yī)生的意愿及醫(yī)院的需要所左右,不能片面強調夾閉手術或介入手術的優(yōu)點。部分患者經脫水,止血,對癥治療后,一般狀況改善,腦水腫減退,Hunt- Hess級別提高,再進行開顱,可見動脈瘤壁反應性增厚,瘤腔內有血栓形成,瘤頸容易顯露,出血率降低,這樣成功率明顯提高,手術效果明顯改善。
雖然很多入路可以夾閉前交通動脈瘤。但我們認為經翼點入路處理前交通動脈瘤已經足夠,從動脈瘤優(yōu)勢供血動脈側進行手術,有利于暴露動脈瘤之前就能控制近端血供。這一手術路徑短,對腦牽拉輕,視野開闊,可夾閉動脈瘤同時清除血腫,能預防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術中破裂出血也容易處理,術中可以應用預防腦血管痙攣的措施。
術中腫瘤破裂出血是手術夾閉治療前交通動脈瘤的常見并發(fā)癥。臨床實踐中,。我們認為兩個措施非常有用。①在接近動脈瘤復合體時,麻醉要加深,用硝普鈉或硝酸甘油,將血壓控制在正常2/3水平,即90~100 mmHg,并持續(xù)至動脈瘤夾閉結束。②充分分開側裂,暴露側裂區(qū),分離時按載瘤動脈近端→遠端→動脈瘤頸→瘤體的順序解剖,應用臨時阻斷技術,可預防分離的過程中引起的動脈瘤破裂出血。在處理動脈瘤頸及瘤體時,應該先臨時阻斷后再做分離操作,但臨時阻斷的時間不得超過15 min[5]。如果15min內無法完成操作,應放開臨時阻斷夾3 min 后再臨時阻斷。有時動脈瘤暴露比較困難,切除直回部分可以幫助暴露。直回部分切除應在軟腦膜下進行, 切除范圍長1cm,寬幾毫米,足夠暴露動脈瘤就行??纛~動脈在直回附近,要妥善保護。無論切除直回與否,術后都可能出現精神綜合征[6]。動脈瘤夾的葉片長度必須適中,我們認為動脈瘤夾夾閉瘤頸后夾片仍有2 mm的長度最為合適,太短無法完全夾閉,太長有可能會損傷血管和神經。個別患者我們夾了2個動脈瘤夾。分離及上夾的全過程要注意保護血管穿通支。有時瘤體太大,可以用雙極電凝小心凝固使其變小,但要注意調小雙極電凝功率使用小電流,并且雙極電凝夾末端保持濕潤,避免粘連。動脈瘤夾閉后穿刺抽癟動脈瘤,并再次用雙極電凝反復電凝瘤體,使其更縮小更牢固。檢查動脈瘤夾閉滿意,夾閉必須完全,大腦前動脈分支及穿支血管不得誤夾,否則必須重夾,直到滿意為止[7]。當動脈瘤滿意夾閉后,我們常規(guī)進行終板造瘺。因為這個部位的出血經常破入腦室內,容易引起阻塞性腦積水,終板造瘺可以預防術后腦積水,另外,使腦脊液引流更加通暢,可以降低顱內壓,恢復腦的血液循環(huán),減少腦血管痙攣現象。
對于術前昏迷的患者,我們常規(guī)在術中留置腦室外引流管,①可以引流血性腦脊液,②可以降低顱內壓,對避免腦血管痙攣現象,恢復腦的血液循環(huán)有很大的幫助。
對于腦腫脹,腦缺血明顯的患者,估計術后顱內壓較高的患者,手術中去骨瓣減壓是明智的選擇。因為保持較低水平的顱內壓,在循環(huán)穩(wěn)定的情況下,就是提高了腦的灌注壓。我們在術后復查DSA時,發(fā)現去骨瓣減壓患者的腦血管痙攣比沒有去骨瓣減壓的患者,腦血管痙攣的程度顯著減輕,可能和去骨瓣減壓的患者,顱內壓控制較好有關。
綜上所述,顯微手術夾閉前交通動脈瘤,安全可靠,效果不容置疑,但應該注意選擇適應癥和手術時機。術中配合控制性低血壓,應用臨時阻斷技術,進行終板造瘺等措施,可以取得更好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承基.腦血管外科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6.
[2]Sekhar L N, Natarajan S K, Britz G W, et al. Mic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J]Neurosurgery,2007,61(5):273-292
[3]鄒安琪,胡觀成,況建國,等.前交通動脈瘤的顯微手術治療139例[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5,2(3):123-126.
[4]梁國標,李志清,魏學忠,等.顱內動脈瘤急性期微彈簧圈栓塞治療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4):334-336.
[5]Proust F, Debono B, Hannequin D, et al. Treatment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complementary aspects of micro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 procedure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3,99(1):3-14
[6]劉建民,許奕,洪波,等.顱內自膨脹支架結合彈簧圈治療腦動脈瘤[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4,13(3):196-200.
[7]張顯峰,羅祺,王宏磊,等.前循環(huán)腦動脈瘤手術中破裂的預防及應急對策[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22(1):73-75.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