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病毒性腦炎患者腦電圖的改變情況。方法 選取62例病毒性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腦電圖結果,分析和臨床診斷之間的聯(lián)系。結果 62例病毒性腦炎的EEG異常率為90.32%。結論 正確的分析EEG波形改變,對臨術診斷、分類、治療病毒性腦炎患者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病毒性腦炎;腦電圖;改變;臨床診斷
病毒性腦炎(viral encephaliti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腦實質的炎癥,主要見于青少年。腦電圖(EEG)對此病敏感性強,異常率高[1]。因此臨床對懷疑病毒性腦炎患者應及早檢查腦電圖變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患者預后。本文研究62例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腦電圖改變,現(xiàn)報告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毒性腦炎患者62例,其中男性43例,占69.35%,女性19例,占30.65%,男女比例為2.26∶1。年齡為1~61歲,其中1~10歲15例,占24.19%,11~20歲18例,占29.03%,21~30歲13例,占20.97%,31~40歲9例,占14.52%,41~50歲3例,占4.84%,>50歲4例,占6.45%。EEG描記于發(fā)病1~5 d者17例,占27.42%,6~10 d者23例,占37.10%,11~15 d者10例,占16.13%,20 d左右者12例,占19.35%。
1.2腦電圖檢查方法 患者取坐位,按國際電極放置法分別安放16個頭皮電極,常規(guī)進行單、雙極描記,進行睜、閉眼與過度換氣誘發(fā)試驗,不能配合的患者者進行睡眠描記,描記總時間20~25 min。腦電圖采用國產海神CFM-8型腦電監(jiān)測系統(tǒng),時間常數0.3 s,濾波頻率30 HZ,靈敏度50 uv[2]。
1.3治療 給予抗病毒、激素以及對癥治療。
1.4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腦電圖結果,分析腦電圖改變與病毒性腦炎之間的關系。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n)或率(%)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2結果
2.1腦電圖結果分析 62例患者中,EEG正常6例,占9.68%,輕度異常26例,占41.93%,中度異常17例,占27.42%,高中異常13例,占20.97%。其中兩側各導聯(lián)異常者18例,占異常的32.14%,頂、枕部為著者15例,占26.79%,額、枕部為著者6例,占10.71%,枕部為著者10例,占17.86%,額、顳部為著者7例,占12.50%。62例病毒性腦炎的EEG異常率為90.32%。
2.2治療結果 治療后復查EEG,62例患者中,41例屬于正常范圍,21例輕度異常。
3討論
病毒性腦炎的EEG異常率較高,異常程度有輕有重,EEG改變一般表現(xiàn)為彌漫性異常,伴局部加重。病毒性腦炎急性期,腦部發(fā)生毒性反應和彌漫性血管反應,引起α節(jié)律紊亂或消失;δ波呈散在性、陣發(fā)性、彌漫性出現(xiàn),時長不一,波幅增高明顯,有的波幅可達200 uv以上;θ波及δ波也明顯增多。病變累腦白質時,EEG中可見具有爆發(fā)性的、雙側對稱或單一節(jié)律的δ波出現(xiàn)。病毒性腦炎患者發(fā)生抽蓄癥狀時,EEG可表現(xiàn)為高波幅棘波、尖波、尖-慢波或棘-慢波波形。
隨著疾病的恢復,EEG也漸趨正常,臨床癥狀改善后,患者EEG慢波逐漸減少,頻率增加,但EEG的改善與臨床癥狀改善不同步,EEG改善晚于較臨床癥狀的恢復,因此表現(xiàn)為臨床癥狀恢復,但EEG仍存在異常。病毒性腦炎急性期,EEG檢查發(fā)作性放電,提示癲癇后遺癥發(fā)作[3]。
本組經抗病毒、激素以及對癥治療后復查EEG,41例正常范圍,21例輕度異常。因此早期進行EEG檢查,正確的分析EEG波形改變,對臨床及時診斷、治療病毒性腦炎,進行分類、判斷療效和估計預后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旭.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2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07(33):47-48.
[2]王學義,鄒卿,蒲濤.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60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2,33(08):1433-1435.
[3]劉正沛,侯寧麗,王瀟灑,等.腦電圖(ECG)對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診斷價值[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2):127.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