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闌尾粘液腺瘤的MRI診斷及相關臨床表現(xiàn)特點。方法 分析6例闌尾粘液性囊腺瘤的MRI特征,并評價MRI對該病的診斷價值。結果 6例闌尾粘液性囊腺瘤均位于右下腹回盲部,橫斷位呈類圓形、橢圓形,冠狀位呈葫蘆狀或長管狀。病灶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囊壁厚度均勻。囊內(nèi)或可見較小的結節(jié)影。結論 MRI掃描于回盲部見薄壁囊性腫塊,囊內(nèi)或見較小的結節(jié)影,術前應考慮闌尾粘液性囊腺瘤診斷。
關鍵詞:闌尾;粘液腺瘤;磁共振;診斷
闌尾粘液性囊腺瘤較罕見,臨床報道不多見。闌尾粘液囊腺瘤的腺上皮呈不典型增生或腺瘤性息肉,腺瘤阻塞闌尾,使粘液潴留闌尾腔內(nèi)導致壓力增高,粘液可穿透漿膜層,表現(xiàn)為闌尾周圍和腹膜后粘液性腫塊??砂槁殉舱骋盒阅蚁倭?。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6例,均系我院2010年4月~2013年10月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病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齡41~81歲,平均67歲。3例無明顯臨床癥狀,以右下腹捫及腫塊就診。2例主要表現(xiàn)為右下腹疼痛就診。1例以腹瀉、腹部不適,臨床結腸鏡結腸粘膜正常,回盲部發(fā)現(xiàn)類圓形光滑壓跡就診。
1.2方法 采用安科公司生產(chǎn)的OPENMARK4000型磁共振掃描儀,全部使用體線圈進行掃描。所有患者均采用FSE序列行矢狀位T2WI(TR/TE3000/87、THK5.0mm、FOV300*300),冠狀位T1WI(TR/TE 340/16、THK5.0mm 、FOV350*350),橫斷位T2WI(TR/TE 3700/87、THK5.0mm、FOV300*300),橫斷位T1WI(TR/TE471/16、THK5.0mm、FOV300*300)。
2結果
6例病例中,均為單發(fā)病灶。病灶均位于右側髂窩回盲部。病變呈囊性病灶。橫斷位呈類圓形2例;橢圓形3例,見圖1~4;長管形1例。病灶大小不一,較大的大小約8.5x6.2x5.3cm,較小的大小約3.2x2.3x2.1cm。囊壁均一較薄,T2WI均呈較低信號影,見圖3~5。2例見較小壁結節(jié),見圖5。囊腫內(nèi)部信號均勻:T1WI呈低信號,如圖1~2。T2WI呈高信號,見圖3~5。
圖1~圖6為同一闌尾粘液性囊腺瘤患者,示回盲部一囊性異常信號影。圖1、2(橫斷位T1WI)呈橢圓形低信號影,圖3、4(橫斷位T2WI)呈橢圓形高信號影,圖5(矢狀位T2WI)呈高信號影,其內(nèi)見結節(jié)狀稍低信號影。圖6(冠狀位T1WI)呈葫蘆狀低信號影。
3討論
闌尾粘液性囊腺瘤較少見,文獻上報道其發(fā)生率約占闌尾手術切除標本的0.3%[1], 患者發(fā)病年齡11~90歲,發(fā)病高峰年齡61~70歲。本組發(fā)病年齡41~81歲,平均67歲。與文獻報道基本符合。患者在臨床上可無明顯癥狀,或表現(xiàn)出類似于急性闌尾炎的癥狀,有時在患者的右下腹可觸及腫塊。闌尾粘液性囊腺瘤好發(fā)于闌尾中段,巨檢時闌尾增粗,擴張呈囊狀。顯微鏡下見囊壁內(nèi)襯粘液柱狀上皮細胞,上皮細胞可見明顯增生,并可見乳頭狀突起,腺上皮細胞一般無明顯異型性,有時上皮細胞增生,并具有一定異型性。囊壁結締組織內(nèi)可見大片粘液湖,有時尚可見多量炎癥細胞反應。
闌尾粘液性囊腺瘤術前確診較為困難,誤診率極高。誤診原因可能與對本病認識不足,及術前檢查不詳細,沒有進行必要的B超、CT或MRI等檢查有關。闌尾粘液性囊腺瘤可并發(fā)以下常見情況:急性闌尾炎、腸扭轉、腸壞死、腸梗阻、腸套疊、囊腫繼發(fā)感染、囊腫壞死出血、囊腫破裂引起腹腔\"種植性\"假粘液病及囊腫癌變等。因此早期診斷闌尾粘液性囊腺瘤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筆者認為MRI出現(xiàn)以下表現(xiàn)時可提示闌尾粘液性囊腺瘤診斷:①病灶位于右下腹回盲部,冠狀面位于髂肌和腰大肌形成的\"V\"形間隙內(nèi);②病灶為境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呈均勻長T1、長T2信號;③囊壁薄且厚度均勻,T2WI顯示較為較低信號,可有或無較小的壁結節(jié);④腫塊于橫斷面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冠狀面顯示呈\"葫蘆\"狀及長管狀。
闌尾粘液性囊腺瘤需與以下疾病鑒別:①盲腸癌,臨床表現(xiàn)常有大便習慣的改變、便血、腹痛、腸梗阻、貧血、低熱、體重減輕等。CT表現(xiàn)為盲腸壁的增厚、腔內(nèi)腫塊、腸腔狹窄、腸壁的異常強化[2]。MR仿真結腸內(nèi)鏡技術的臨床應用,對鑒別有重要意義。結腸鏡檢查對鑒別盲腸癌及闌尾粘液性囊腺瘤外壓性改變亦具有重要意義。②卵巢囊腺瘤,卵巢囊腺瘤分漿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兩種,是卵巢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約占卵巢腫瘤的44.8%[3]。其MRI信號特點與闌尾粘液性囊腺瘤有相似之處,卵巢囊腺瘤一般位于子宮附件區(qū),病變位置偏下。闌尾粘液性囊腺瘤位于右下腹回盲部,冠狀面位于髂肌和腰大肌形成的\"V\"形間隙內(nèi),有助于鑒別。③闌尾炎,多有轉移性右下腹痛病史,麥氏點壓痛及反跳痛較明顯,血白細胞升高。CT常顯示闌尾增粗、壁厚、腔內(nèi)糞石、闌尾周圍脂肪間隙模糊,密度稍增高改變[4]。④闌尾膿腫,多起病較急,右下腹壓痛、反跳痛明顯,血白細胞升高明顯,CT表現(xiàn)為闌尾區(qū)混雜密度腫塊,壁較厚,中央可見糞石及氣體密度,闌周間隙見滲出改變。增強掃描可見壁明顯強化改變。闌尾粘液性囊腺瘤不具備上述特征,有助于鑒別。⑤腹膜假囊腫,是由間皮粘連形成的局限性積液,最常見于腹盆腔手術的患者或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的女性,與卵巢功能密切相關。MRI上表現(xiàn)為內(nèi)盆壁、盆腔臟器和腸管圍成的結構。信號特征多變?yōu)槠涮攸c[5]。所以一般能與闌尾粘液性囊腺瘤相鑒別。⑥卵巢畸胎瘤,好發(fā)于育齡期婦女,多數(shù)為良性,其MRI表現(xiàn)取決于瘤體內(nèi)的結構,偶可見多發(fā)。其MRI表現(xiàn)取決于瘤體內(nèi)的結構,腫瘤可為實性,也可為囊性或混合性。發(fā)現(xiàn)瘤體內(nèi)脂肪和鈣化對診斷非常有幫助,脂肪MRI表現(xiàn)為T1WI高信號、T2WI高信號。如果腫瘤內(nèi)有鈣化,則表現(xiàn)為T1WI低信號,T2WI無信號結構。確定病灶內(nèi)是否有脂肪或牙齒。如果有以上成分存在,基本可以確定畸胎瘤的診斷[6]。較易與闌尾粘液性囊腺瘤鑒別。
綜上所述,闌尾粘液性囊腺瘤是較為罕見疾病,如MRI掃描見右下腹回盲部出現(xiàn)囊狀長T1、長T2信號,囊壁薄且厚度均勻,有或無較小的壁結節(jié)。結合臨床應考慮闌尾粘液性囊腺瘤診斷。
參考文獻:
[1]Zagrodnik DF, Rose DM. Mucinous cystadenoma of the appendix:diagnosis,surgical management,and follow-up[J].Current Surgery,2003,60:341-343.
[2]李松年,唐光健主編.現(xiàn)代全身CT診斷學[M].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1264-1265.
[3]周康榮,陳祖望主編.體部磁共振成像[M].第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150-1151.
[4]邱雷雨,陳培友,石乃昌,等.闌尾囊性病變的CT診斷及鑒別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9,24:291-293.
[5]陳敏,歐陽漢,全冠明,等主編.體部磁共振診斷學[M].1版.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7-438.
[6]張挽時主編.臨床MRI鑒別診斷學[M].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2-663.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