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禽免疫接種后出現多病毒混合感染、隱性感染常態(tài)化、霉菌毒素高度污染、疫病多發(fā)勤發(fā)、免疫抑制普遍化等,針對此種情況進行分析和防控。
【關鍵詞】家禽;免疫接種;防控
1 接種疫苗引起發(fā)病的現狀
1.1 在5~7日齡NDH120首免后發(fā)病
接種后的1~3d,出現類似新城疫(ND)、傳支(IB)、H9AI等癥狀?;茧u剖檢病變很難確診,按病變定性后用藥物很難見效;只要誘發(fā)疾病,導致雞群終生難養(yǎng),始終處于發(fā)病狀態(tài)。
1.2 14日齡接種IBD疫苗后發(fā)病
同樣是接種后的1~3d內,就出現發(fā)病現象。一般都有呼吸道癥狀,剖檢患雞多表現為法氏囊萎縮、腫脹、囊內有膿性分泌物、部分充血;部分雞氣管紅布樣出血、胸腺萎縮腫脹有出血點、部分支氣管鳴管上方有0.5cm出血環(huán)。 部分拉綠色糞便、腫頭腫臉、流淚、結膜潮紅等,死亡率增加很快。剖檢胸氣囊出現有漿液性滲出物(泡沫狀),肺臟充血水腫;部分嚴重雞只氣囊內有干酪樣滲出物。
1.3 21日齡左右接種NDH52等疫苗發(fā)病
此次發(fā)病基本上同于15日齡左右,表現為呼吸道癥狀。病變上主要以肺部水腫、充血、纖維素樣壞死、氣管堵塞為主,腎臟腫脹、花斑樣、一側睪丸出血、腸道淋巴濾泡典型腫脹出血、胰臟出血壞死等。
1.4 26~28日齡接種ND疫苗發(fā)病
該階段多發(fā)生呼吸道癥狀,ND、AI、IB、IBD病變都可以在患雞剖檢中看到。多種方案治療都難見效,成本大幅度上升,甚至造成白羽肉雞在35日齡左右就提前出欄,這些由于接種疫苗誘發(fā)的疫病,已經成為我國雞飼養(yǎng)過程中最具威脅的一個問題。
2 引起接種疫苗發(fā)病的原因分析
2.1 5~7日齡接種疫苗發(fā)病原因
2.1.1 種雞垂直傳播病毒存在
(1)H9 AIV
我國蛋雞種雞H9、H5流感長期持續(xù)流行,尤其是H9的流行對我們雛雞威脅最大。H9感染種雞后,可以引起產蛋率下降、呼吸道癥狀等,而且部分會出現沒有癥狀隱性感染,這些發(fā)病期、隱性感染期的種蛋,很多雞場都采用了;導致受精率、孵化率、出殼率明顯降低,部分孵化出的雛雞就成為隱性感染的群體。
(2)霉菌毒素垂直污染
種雞在出現霉菌毒素蓄積性中毒后,像奶牛將毒素儲留在牛奶內一樣,將毒素儲留在雞蛋內。使種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出殼率嚴重下降;出殼的雞有大量次等雞,大部分雞外表看不到什么癥狀,但是,在1日齡后剖檢可以看到肌胃有黑色潰瘍;通過實驗室檢測,發(fā)現肌胃腺胃內有大量的霉菌毒素,并且是多毒素混合存在。這些亞健康雞在以后生長過程中,會因管理條件及霉變料的使用表現出不同差異。部分雞群經過養(yǎng)戶育雛期的管理保健結果狀況好轉,但是,免疫力低下不能避免;部分雞群則因管理粗放以及繼續(xù)霉變飼料的使用而出現肌胃炎、免疫器官發(fā)育障礙等,導致免疫力差、抗應激能力差,缺乏局部免疫組織,引起接種疫苗失敗或發(fā)病。所以,雛雞盡早提升免疫力,排除霉菌毒素是十分關鍵。
(3) 垂直傳播支原體(MG)、沙門氏桿菌
支原體、沙門氏桿菌是垂直傳播的主要病菌,支原體的存在,會加大育雛期呼吸道病發(fā)病機會;沙門氏桿菌存在,會加大5~12日齡的發(fā)病機會。接種疫苗,會引起氣管炎性病變增大,導致發(fā)病。
2.1.2 飼養(yǎng)管理問題
雛雞在第一周齡內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甚高,如果溫度、濕度、通風不合理,會導致雞群風寒感冒;如果密度大易造成支原體感染,支原體損害氣管黏膜。由于感冒、氣管黏膜受損,在接種首免疫苗時候同樣也可引起雞群發(fā)病,多是咳嗽等呼吸道異常。
2.2 14日齡接種IBD疫苗后發(fā)病的原因
2.2.1 IBD疫苗靶器官正是高級中樞免疫器官
一方面法氏囊疫苗一般都是中等毒力,本身對靶器官損害嚴重;另一方面,疫苗靶器官是正在發(fā)育的中樞免疫器官。疫苗的直接刺激使法氏囊發(fā)生了炎性變化,同時也使法氏囊產生了嚴重的應激刺激。因此,多在接種IBD疫苗后引起發(fā)生法氏囊病。
2.2.2 H9AIV的1%~2%隱性感染率對做苗的影響
大量試驗資料顯示,目前我國H9流感病毒已經成為雞群體中隱性感染的常在病毒;這些病毒潛伏、定植在氣管黏膜上,在接種法氏囊疫苗時候,疫苗對法氏囊器官嚴重的刺激,導致短時間內機體抗病力、抗應激能力急速下降;激活潛伏在氣管上的H9病毒,產生呼吸道病。
2.2.3 免疫抑制、霉菌毒素蓄積性中毒的普遍存在
此階段,剖檢的雞霉菌性肌胃潰爛的比例應在60%~70%,尤其是夏季;引起的胸腺萎縮、法氏囊萎縮導致免疫接種失敗,甚至抗病力下降引起接種后發(fā)病。
2.3 21日齡左右接種NDH52等疫苗發(fā)病的原因
(1)H9AIV的1%~2%隱性感染率對做苗的影響 。
(2)換料期的應激。
(3)免疫抑制、霉菌毒素蓄積性中毒普遍。
2.4 垂直傳播支原體(MG)、沙門氏桿菌的原因
目前,我國種雞支原體、沙門氏桿菌凈化仍是嚴重的瓶頸,大多數種雞企業(yè)無能為力,因此,會引起嚴重的垂直傳播現象。
3 引起接種疫苗發(fā)病的預防與控制
3.1 5~7日齡接種疫苗發(fā)病
3.1.1 預防
(1)清除霉菌毒素,使用“速治”飲水4~5d。
(2)提升免疫力、抑制或清除H9病毒,使用“金琪康”飲水3~5d。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將管理做細做實,確保雞舍有清新舒適空氣。
(4)清除抑殺垂直傳播支原體、沙門氏桿菌;可以使用“阿奇康”、“楊樹花口服液”、“力健”等。
3.1.2 建議治療原則
提升免疫力抑制病毒+ 抗支原體 + 抗菌;肌胃炎明顯雞群需配合“速治”等。
3.2 14日齡接種IBD疫苗后發(fā)病
3.2.1 預防
做好飼養(yǎng)管理同時,抗流感+清解合劑 + 抗支原體藥物。
3.2.2 建議治療原則
抗流感+ 法氏囊病毒 + 抗支原體+抗菌,一個療程4~5d。肌胃炎明顯雞群需配合“速治”等。
3.3 21日齡左右接種NDH52等疫苗發(fā)病
3.3.1 預防
做好飼養(yǎng)管理同時,抗流感+ 抗新城疫 + 抗菌。
3.3.2 建議治療原則
抗流感+ 抗新城疫 + 氣囊炎專用藥物 + 抗支原體,肌胃炎明顯雞群需配合“速治”等。
3.4 26~28日齡接種ND疫苗發(fā)病
原則上同21日齡左右接種疫苗前的預防,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流感藥物最好保證是中西醫(yī)兩個,同時使用氣囊炎專用藥物和抗支原體藥物。此階段使用的藥物在治療過程中的都很重要,因此必須選擇高效副作用小的藥物。
4 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們要盡量選擇沒有污染的疫苗、甲醛不超標的疫苗、選擇SPF疫苗;盡量科學制定適合自己的免疫程序;做好飼養(yǎng)管理同樣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