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東川區(qū)現(xiàn)階段小春馬鈴薯生產水平,通過示范種植實踐活動,闡述了精細整地、品種選擇、種薯處理、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中耕管理和病蟲防治等關鍵技術,以期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小春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推廣
從2001年開始,昆明市東川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利用秋冬季光熱水資源在拖布卡、湯丹、銅都、烏龍和紅土地等鎮(zhèn)海拔800~1 900m水源充足的區(qū)域內進行了小春馬鈴薯示范種植。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探討,種植水平不斷提高,種植面積已由2001年的500畝(1畝約為667m2,下同)擴大到現(xiàn)在的5 000多畝,經(jīng)區(qū)、鎮(zhèn)技術人員多點實測驗收,畝產量由2001年的1 000kg提高到現(xiàn)在的3 000~4 000kg。如今,大部分種植戶都掌握了一套種植小春馬鈴薯的成熟技術。馬鈴薯市場穩(wěn)定,銷售前景廣闊,示范效果顯著,社會經(jīng)濟效益良好??偨Y其高產栽培技術如下。
1 精細整地
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馬鈴薯需要深厚、疏松的土壤,整地時必須做到兩犁兩耙,深耕25~30cm,達到土壤細碎,并撿除石塊和殘碎薄膜等雜物。
2 選擇高產優(yōu)質馬鈴薯品種及精選種薯、浸種、催芽
針對市場需求和東川不同地域氣候馬鈴薯的生長特點,結合馬鈴薯品種的不同用途,淘汰不適合在本區(qū)種植和退化的品種,選擇高產優(yōu)質抗病品種會-2號、昆薯2號等中早熟品種。
種薯一般每個在70~150g為宜。每畝備種300kg左右。休眠期未破的馬鈴薯種不宜播種,必須打破休眠才能播種。在催芽前應把霉爛、混雜薯撿除,把精選好的種薯進行催芽。
2.1 藥液配制
藥劑選用赤霉素(920),使用濃度為20mg/kg,將 1包赤霉素(1g),先用少許白酒溶解后倒入10kg清水中,對成母液。從母液中稱出1kg倒入4kg清水中即對成20mg/kg的浸種藥液。如用大容器浸種,可將10kg母液倒入40kg清水中,同樣獲得20mg/kg濃度的浸種催芽藥液(即母液、清水比例為1∶4)。
2.2 結合殺菌浸種催芽
帶菌的薯塊在浸種催芽時會傳染,因此,須采用殺菌劑浸泡殺菌。方法為:在對成的浸種藥液中加入多菌靈粉劑,比例為10kg∶12.5g。對好藥劑后把種薯倒入藥液中,不讓種薯露出水面,并均勻攪動種薯。每次配制好的藥液可以浸種3次,浸泡時間分別為:第一次30min,第二次35min,第三次45min。把浸泡好的種薯按時撈出,在陰涼處晾干薯表水分后上堆進行催芽。
2.3 捂種催芽
根據(jù)種薯數(shù)量選擇好捂種催芽的地方,底部用草墊一層,種薯堆高不宜超過100cm,種薯堆好后,四周和堆頂要用半干半濕的草蓋好,同時注意防治鼠害。捂種4~5d翻堆1次,8~10d再翻1次,在翻堆時撿除爛薯,至12d時,檢查是否萌芽。把萌芽種薯攤在散射光下壯芽,不萌芽種薯仍進行堆捂催芽,并更換蓋草,種薯萌芽后就可播種。
2.4 塊莖切塊
為節(jié)省用種量,擴大種植面積,應把個體在70g左右的種薯整薯播種、100g以上的根據(jù)芽眼數(shù)目,將種薯切成2~3塊,每塊上應有1個頂芽和1個側芽。刀具在切塊前用洗滌劑洗凈油污,并用高錳酸鉀對成0.1%藥液對刀具殺菌,每切1個種薯須消毒1次,切好的薯塊用冷涼草木灰涂抹傷口,以防止入地后細菌感染。
3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3.1 適時播種
根據(jù)品種的屬性,針對種植區(qū)土壤濕度,降雨氣候規(guī)律,指導農戶適時播種。一般在海拔700~1 100m的區(qū)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1 100~1 900m區(qū)域在12月中下旬至1月中上旬播種。
3.2 合理密植
馬鈴薯一般帶芽播種,每塘1個或1塊。播種密度以5 000~7 000株/畝為宜。推廣高壟雙行地膜覆蓋種植,合理密植,海拔700~1 100m的區(qū)域播種密度以6 000~7000株/畝為宜,即株距25cm,行距45~40cm。海拔1 100~1 900m區(qū)域播種密度以5 000~6 000株/畝為宜,即株距25cm,行距45~50cm。
3.3 播種方法
按設計好的行距尺寸拉直線開雙溝,溝深20cm左右,按株距均勻播種(兩溝間對空擺種)后,施復合肥、農家肥,再蓋土8~10cm起壟(平整壟頂頂面寬30cm左右)覆膜后,用溝土壓緊薄膜。
4 合理施肥
施肥為氮、磷、鉀配合施用,在畝施農家肥1~3t的情況下,加施80~120kg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或西洋復合肥做底肥,再結合薅鋤培土視苗情追施20~40kg尿素和10~20kg鉀肥。
5 中耕管理
5.1 中耕管理技術
苗期、蕾期、盛花期三期,根據(jù)苗情及植株長勢,把鋤草、松土、追肥、培土等結合起來進行。如馬鈴薯在苗期和現(xiàn)蕾期出現(xiàn)弱苗、黃苗時證明缺肥。苗期結合澆水畝用300kg清糞水或沼池液澆施或用10kg尿素或20kg碳銨進行追肥,在距離根部6cm處打孔10cm施入,再結合薅鋤封好口,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蕾期追肥畝用10~15kg硫酸鉀根部追施或用0.4kg0.3%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同時,用根莖膨大素進行葉面噴施。盛花期是結薯及薯塊膨大期,栽培的壟若較小,塊莖易頂出表土,在太陽光的輻射下造成綠頭,毒素上升,品質降低,因此應適當進行高培土。蔭蔽大的田塊,可打頂尖、摘花蕾、去除根部黃葉等,以利于通風透光。
5.2 注意拔除病雜株,防治病蟲害
5.2.1 在馬鈴薯齊苗期、現(xiàn)蕾期,采用58%甲霜靈·猛鋅可濕性粉劑葉面噴施各1~3次以防治馬鈴薯早、晚疫病。預防按1∶1 000倍液濃度噴施,若發(fā)現(xiàn)葉面有病斑,則按1∶300倍液濃度每隔7d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2~3次。若發(fā)現(xiàn)黑脛病應及時連根拔除,發(fā)病株的四周要用石灰或多菌靈消毒、殺菌,避免感染幼薯。
5.2.2 注意防治斑潛蠅。防治要做到及時徹底。在苗期、現(xiàn)蕾期和花期,各時期葉面噴施1次千蟲克或是滅蠅胺等。千蟲克每畝1次50g,按1∶1 000倍液葉面噴施;滅蠅胺每畝1次8g,按1∶400倍液葉面噴施。
6 適時收獲及儲藏
當莖葉自然落黃、干枯時,結薯的匍匐莖干縮與塊莖脫離,薯塊發(fā)硬不再膨大,薯皮木栓化,不易被擦破時即可收獲。一般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的,在1月中下旬收獲;12月中下旬至1月中上旬播種的在4月中下旬收獲。選擇晴天收獲較好,收挖時一定要降低傷薯率,提高商品率,邊挖邊選,把爛薯、蟲蛀薯、奇形怪狀薯塊剔除,收獲后晾干,去除多余水分,把選好的薯塊按要求分級進行包裝,分裝好的應立即搬運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儲藏待銷。注意防治蟲害及鼠害。
作者簡介:
鄧梅,女,1967年2月6日出生,現(xiàn)居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qū),本科學歷,高級農藝師,現(xiàn)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