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一開始,小杰的家庭作業(yè)就變成了一個大麻煩。從前絲毫不用操心的乖娃娃,一夜之間就在我的眼皮底下變成讓人勞神費心的問題少年。一時間,真覺得難以接受。
小杰上小學時,作業(yè)從不必我過問,又快又好完成不說,成績也名列前茅。上了初中,每天10點后完成作業(yè)的小杰并沒引起我的注意,我只是以為這是適應初中生活的一個過程而已。
可是,小杰連周末的作業(yè)都是周日晚上11點后才完成。我心里疑惑,觀察他完成作業(yè)的情況,真實的場景讓我大吃一驚:他總是先玩或者先看課外書,然后才磨蹭著寫作業(yè),完成時間被人為拉長。
情況越來越差,最近一次月考,小杰成績在年級落到100名之后。
我急躁地與小杰談考試成績,小杰說:“寫完作業(yè)就很晚了,沒時間復習,更別說預習?!?/p>
我暗暗點頭,孩子是很清楚原因的,一語中的。
我故意問:“為什么作業(yè)寫到那么晚?是速度慢,還是作業(yè)量大?”
小杰不語,好半天,才慢吞吞地說:“白天學一天,再面對那么多作業(yè),煩?!?/p>
“一定要把成績提上去!”我的態(tài)度不容置疑。
“我又不很差的?!毙〗芘み^頭,還是低低地咕噥了一句。
我的火氣忽地躥起:“你怎么不和班上最好的比?”
我給小杰布置了任務,調查在學校年級前100名內的同學做作業(yè)的時間。小杰照辦了。當天的功課,最早的在9點完成,最晚寫到9點半。也就是說,4點半放學,如果從6點開始寫作業(yè)的話,每天的作業(yè)時間是3到3個半小時。
我在心里罵一聲,才初一呢,作業(yè)就這么多,真是變態(tài)!
有了標準,我便針對小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時間安排以及我認為有效的解決方法。打印了一份,囑他照做。
小杰很不耐煩地接過,放在一邊,忙作業(yè)去了。
幾天后,我跟小杰要這份方法補充,小杰在書桌上找了半天,然后又在桌邊的垃圾桶里翻了幾下。
我覺得我的頭發(fā)在冒煙。
毫無疑問地,小杰又回到拖沓的節(jié)奏中。我沒收了他的課外書,規(guī)定周末作業(yè)不完成不得玩耍不得上網。這孩子是不折不扣無書不歡的書蟲,沒了課外書,他的氣焰頓時就頹了一半兒。我抓緊每一個可以抓緊的瞬間,見縫插針做他的思想工作。
可是小杰儼然長成一個小大人,他有幾乎與我并肩的身高,并且自己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在我跟他噴口水的時候,他一聲不吭地用沉默把我打敗了。
面對這樣的態(tài)度,真想踹這小子一腳。
我私下里自我安慰,青春期叛逆,沒什么大不了的,興許過了這一陣兒就好了。可我還是糾結這事兒,或者,是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靜下心時突然覺得,小杰的問題其實并不很嚴重,他興趣廣泛,對于一個男孩我無可挑剔,他喜歡看課外書,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都很棒,其實他只是沒有主動學習,也沒有主動想辦法學習,缺乏動力,沒有安排好時間而已。
仔細回想他的話他的行為,我企圖從中尋找蛛絲馬跡的突破口。“白天學一天,再面對那么多作業(yè),煩?!甭?,這話的背后是不是已經透露出,他的表現分明是不良情緒引起的惡性循環(huán)?
我等待合適的機會。
那天小杰成功完成一個很有難度的科學試驗之后,我由衷地贊賞:“這個試驗涉及很多物理和化學方面的知識,你能成功,與你平日知識的積累是分不開的,棒極了,好兒子,爸一直以你為驕傲?!毙〗艿哪樕?,閃爍著志在必得的自信。
“你想長大搞科研,這很好,但理想不是用來想的,是用來督促自己努力拿到它。就你的作業(yè),”說到作業(yè),小杰的臉色倏然黯淡下去。我接著說:“作業(yè)其實根本不是問題,是爸把它強化了,給你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我檢討啊?!毙〗芴痤^,很驚訝地看著我。
“學校節(jié)奏快,作業(yè)多,你討厭它,回避它,這很正常,我理解。不過每天在情緒中學習生活可不好,你要么適應它,要么被它拖垮。”我的分析,讓小杰目不轉睛,連連點頭。
“只要有理想有目標,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作業(yè)多,那就提高效率!不要奢望學校適應你,要想辦法超越它!”我頓了頓:“課外書的精彩,玩的奇思妙想,都會經常引起你應該做什么和想做什么的沖突。做應該做的事而不做想做的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實現理想,學習便是第一優(yōu)先要事,這既要從心理上戰(zhàn)勝其他,從行動上又要優(yōu)于其他?!蔽蚁駥Ω鐐円粯虞p松拍著小杰的肩膀:“兒子,你大了,應該有能力自律?!?/p>
小杰沒有反感,也沒像局外人,他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爸,就是這樣,作業(yè)太多,有些傻瓜作業(yè),做完老師也不看,又不能不做,我就帶著抱怨應付所有作業(yè),所以一直落在惡性循環(huán)的學習方式中,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幾次考不好,我以為真要被拖垮了呢。爸,以后你監(jiān)督我,我努力超越它!”
我欣慰又豪氣地笑了:“兒子,以后有傻瓜作業(yè),就交給老爸,老爸做!節(jié)省你的時間做更重要的事!當然,你也要提高效率,講求速度!”
“真的,爸?”小杰驚喜地看著我。
跟小杰拍掌言定,我感慨萬千。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或錯誤,往孩子頭上砸石頭,孩子也還是原來的問題孩子。我們總是習慣一味地要求改變,可重要的是,是否曾經去嘗試著理解孩子,真正愿意引導、滋養(yǎng)或者相信他們呢?
其實我們完全做得到。(責編/詩坤shiku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