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作品之所以普及和受人歡迎,是由于在他的作品里充滿著一種浪漫的、富于個性的、作者固有的情感,他的這種情感不僅在他的祖國引起熱烈的反響,那些體驗過流放災難以及愛情的人們都會產(chǎn)生共鳴。
天才肖邦
我們要談的這位大音樂家,遠在死之前,痛苦就把他折磨壞了。無論他的作品怎樣受歡迎,我可以預言,25年或30年后,他的作品一定會獲得比現(xiàn)在更加深刻的評價。將來的音樂史學家們一定會給這位在音樂中表現(xiàn)出稀有旋律的天才,給這位在節(jié)奏領域里做出奇跡般發(fā)明的人,給這位巧妙和卓絕地擴大和聲織體的人以一定的地位。將來的音樂史學家們一定會公平地對待他的成績,把他的成就看得比那些被管弦樂隊所演奏、被歌劇首席女演員所演唱的許多大型作品都要重要得多。
肖邦的藝術天賦是相當深刻而崇高的,其天賦的豐富程度足以使他在管弦樂的廣大領域中占據(jù)應有的地位,他樂思的偉大、完美、豐富的程度,足以填滿豪華的管弦樂的任何環(huán)節(jié)。有些書呆子責備肖邦的音樂缺乏復調音樂的因素,但是我認為肖邦完全可以付之一笑。
證明一個藝術家是否是天才,不是看他是否使用了某些藝術效果。藝術家的天賦表現(xiàn)在他情不自禁歌唱的感情里,天才將情感和形式完全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自己,情感和形式彼此不能分開,它們互為表里。肖邦最美妙、最卓絕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編為管弦樂,這就充分證明了他可以不費力地把自己最美妙的充滿靈感的構思用管弦樂表現(xiàn)出來。他對自己所采用的形式具有明確的用意,他所用的形式是最符合他的感情的。
肖邦不愛管弦樂的轟鳴巨響,他滿足于把自己的構思完全體現(xiàn)在鋼琴的象牙鍵盤上。任何研究和分析肖邦創(chuàng)作的人,都會在其中發(fā)現(xiàn)最具高度的美感、完全新穎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聲織體。他大膽的嘗試都有所根據(jù),豐富甚至過于豐富,并不會破壞樂曲的明晰,獨特但不致流于古怪,修飾的細致是合乎法則的,而裝飾的華麗也不會成為優(yōu)美輪廓的累贅。
因為肖邦,我們學會了用比較寬廣的形式安排和弦,學會了用精致的半音進行和等音,學會了運用小的裝飾音群,這些裝飾音群好像閃爍著虹彩的露珠,一滴一滴地落在旋律上。他常賦予這樣的裝飾以人聲所不可能達到的多樣性,而這種裝飾以前都是刻板單調地把人聲搬到鋼琴上來。他發(fā)明了驚人的和聲,這使得題材輕松、沒什么重大意義的樂曲帶上了嚴肅性。
肖邦國際鋼琴大賽
一段音樂往事60年過去了,至今仍被愛樂者津津樂道,頗有寓意。
1955年2月21日,在戰(zhàn)后一片廢墟瓦礫上重建的波蘭華沙,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舉行。比起5年前的第四屆,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從戰(zhàn)爭的陰影中完全走出來,那屆比賽從評委、伴奏的樂團、小提琴,到所有參賽的各國選手,都顯得更加隆重,比賽也更加激烈。
鑒于前幾次比賽中取得的好成績,蘇聯(lián)和波蘭對肖邦鋼琴大賽格外重視。最終來自世界各地的77名選手出現(xiàn)在華沙新建成的愛樂音樂大廳里,面對臺下30余名由世界著名音樂家組成的評委團,其中包括瑪格麗特·隆、米開朗杰利等世界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
除了作為西方音樂發(fā)源地
的傳統(tǒng)歐洲國家,還有許多參賽者來自于亞洲、美洲和非洲,他們在比賽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譬如中國的傅聰演奏的瑪祖卡舞曲、日本的田中希代子演繹的夜曲,都給在場的觀眾和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賽分為3個階段,演奏肖邦的夜曲、練習曲、瑪祖卡、波羅尼茲等內(nèi)容,并且新增塔蘭泰拉、搖籃曲等選擇曲目。決賽時,參賽者必須與華沙愛樂樂團合作必演曲目《升c小調前奏曲》,難度與壓力可想而知。
最后大賽結果是,波蘭的亞當·哈拉謝維茨獲得第一名,蘇聯(lián)的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屈居亞軍,中國的傅聰獲得第三名和瑪祖卡演奏特別獎,法國的伯納德·瑞格森排名第四。
故事還未結束
比賽后,按照慣例,唱片公司會給優(yōu)勝者錄制唱片,優(yōu)勝者還會進行世界性的巡回演出,繼續(xù)在各種比賽中出現(xiàn)。
冠軍哈拉謝維茨在1960年肖邦誕辰150周年時以及在紐約聯(lián)合國會議大廳舉辦了個人演奏會。亞軍阿什肯納齊在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鋼琴比賽、蘇聯(lián)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等大賽中獲獎,涉及各種曲目,他逐漸從一個優(yōu)秀的比賽演奏者成長為大師級的鋼琴家和指揮家,從LP 到CD時代留下了無數(shù)經(jīng)典錄音。而傅聰由于父親傅雷在國內(nèi)受到批判,不得不留在華沙和倫敦,在歐洲開展自己的演奏生涯,以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獨特處理,同樣受到西方音樂界的如潮贊譽,也把東方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帶到歐洲。第四名的瑞格森同其他優(yōu)勝者一樣,一直活躍在舞臺和音樂教學領域上,與各大樂團合作錄制肖邦、圣-桑等名家作品。
亞洲人從此開始在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上嶄露頭角,第六屆的李名強(中國)、第八屆的內(nèi)田光子(日本)、第十屆的冠軍鄧泰山(越南)等等,文化與傳統(tǒng)的差異被這些勤奮的年輕人一一超越。2000年第十四屆,李云迪的奪冠讓國人大受鼓舞。
整整60年過去了,當年的阿什肯納齊已是當世無可爭議的鋼琴演奏大師,傅聰作為華人音樂家的代表活躍于世界各大音樂廳,錄制了眾多優(yōu)秀的中外曲目,瑞格森和田中希代子等人也頻繁出現(xiàn)在各大音樂廳和比賽評委會上。而那個一舉奪魁、力挫眾多競爭者的哈拉謝維茨卻不知去向,寂寂無名。原來,人們通過音樂會發(fā)現(xiàn)此人只會彈奏比賽指定的曲目,除了肖邦,對其他人的作品幾乎一竅不通,完全就是個熟練的“應試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