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從湖北襄陽驅(qū)車沿著盤山公路僅一個多小時便抵達了武當山腳下,山風帶著溫熱的水汽和草木的清香瞬間包圍了我。
殿宇巍峨的武當
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站在玄岳門前,眼前是層巒疊嶂的山脈,腳下便是丹江口水庫。入玄岳門上至金頂,山路曲折,石階陡峭,許多地方坡度幾近垂直。沿途不時遇見停下來小憩的游人,我一邊擦汗一邊看著腳下蔥綠的山景,這里的生態(tài)保持得十分完好,盡管身體勞累,人們依舊談笑風生。
武當山道教建筑始建于何時已無法確考,據(jù)傳秦漢時期隱居武當山的修道者多棲息于石室?guī)r洞之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有庵廟建筑,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建五龍祠,宋朝皇帝崇奉道教真武神,道士們積極興建宮觀,先后建成五龍靈應觀、紫霄宮、佑圣觀、王母宮、云霞觀等。武當山道教于元代發(fā)展壯大,宮觀建筑規(guī)模日益龐大,有碑文稱:“山列九宮八觀,而五龍居先?!边@些宮觀“規(guī)模宏麗,古昔未有,殿宇巍峨,儀象森列”。
武當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是明代,永樂帝為報答“君權神授”之恩,歷時十四年,費銀億萬命長年維修,嘉靖時又重修各宮觀,使武當山道場在明代的二百余年間“常年完美”,始終如新。
1962年以來,金殿、紫霄宮、玄岳門先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即有武當山,屬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其文件稱武當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xiàn)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覽”。
毋庸置疑,武當之精華在建筑,而建筑之精華在金頂。金殿是完全的金屬結(jié)構,用黃銅和金子鑄成,相傳整個金殿的構件是在北京鑄成,然后用船通過大運河再沿長江水路運抵,構件完全用鉚榫結(jié)構,運到山上后,在鉚榫間填充以水銀和金粉,安裝好后用火烘烤,待水銀遇熱蒸發(fā)后,金屬構件便牢牢粘合在一起了。
不過,這只是個傳說,具體的聽專家說還是個謎,到現(xiàn)在都無人知道以六百多年前的技術水平是如何將如此宏大的工藝工程做好做強的。
國內(nèi)有“北有故宮,南有武當”的說法,專家告訴我,從建筑風格來講,故宮中軸線非常分明,風格嚴謹規(guī)整,是在平地上鋪開的建筑;而武當山的建筑是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它依山就勢,順其自然,體現(xiàn)出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從建筑用途來講,故宮是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場所,武當山則是朝廷祭祀真武大帝,保佑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地方。
宮廷音樂在武當
武當武術又稱“內(nèi)家功夫”,早已是家喻戶曉。元明之際,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是武當武術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由于他及徒弟的創(chuàng)新和傳授,內(nèi)家功夫逐漸傳入民間,繁衍出多種拳種和門派,遂成為中華武術一大名宗。明清以來,武術界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我在武當山聽到毛阿敏唱的主題曲《請把武當帶回家》倍感親切,或許是同為上海人,又或許是對那個年代的記憶,總之至今記憶猶新:“武當山,一幅畫,太極湖,一杯茶。品著茶,看著畫,最少能活八十八。品不完,養(yǎng)生養(yǎng)心人瀟灑,看不夠,道家太極大文化。包好茶,裝起畫,請把武當帶回家……”
除了阿敏演唱的通俗歌曲外,更讓我心儀的則是武當?shù)罉罚强墒侵袊诺湟魳分械囊欢淦孑?,具有楚文化的音樂底蘊。在明代,武當?shù)烙^作為明王朝的皇室家廟,永樂皇帝還專門命宮廷樂師對武當?shù)罉愤M行指導、編排、整理,所以武當?shù)澜桃魳穮^(qū)別于其他道教名山的道教音樂,史載稱其為“宮廷音樂”,其他地方的道樂皆無法與武當?shù)罉废啾?。武當?shù)罉繁蛔u為“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云端”,從古至今,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
尊之為“仙樂”、“梵音”。
漢族民歌第一村和民歌家族
武當山南部距最高峰金頂約二十公里的呂家河村被稱為“漢族民歌第一村”,村里七百多口人中就有八十五位民歌歌手,無論春夏秋冬,村子里總有歌聲隨風飄蕩。
年近六旬的村民姚啟華被稱為“歌王”,他能唱一千六百多首民歌,有一次甚至連唱十二個夜晚不重復。以前吃不飽肚子,他就唱:“老鼠餓得啃秤砣,娃子餓得哭成河,花貍貓餓得房脊上臥,老黃狗餓得上后坡,哥哥我餓得門坎上坐,向你要點湯湯喝……”曲調(diào)悲愴深沉,凄婉傷感。
姚啟華的兒子姚忠有創(chuàng)作的新歌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有歌頌改革開放的:“呂家河歌聲傳四方,歌聲真嘹亮,改革又開放,百業(yè)都興旺。”有訴說產(chǎn)業(yè)結(jié)構調(diào)整的:“山崗栽煙葉,平地種黃姜,一村一品人呀人人忙,種特產(chǎn)呀人人忙,魔芋栽村旁?!庇袆裾]保護環(huán)境的:“旅游是資源,應當大發(fā)展,工廠不冒煙,一點不污染?!?/p>
過去,小孩子喜歡唱“牧童戰(zhàn)歌”,調(diào)子雄壯而詼諧,但由于內(nèi)容又多是罵人的臟話,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戰(zhàn)歌便漸漸被人淡忘了。老姚六歲的小孫子姚奎自己編了一首《十想吃》:“一想吃橘柑,橘柑滿口酸,想吃六月咸鴨蛋,豬油炒干飯;二想胡椒茶,想吃炒芝麻,想吃六月甜西瓜,糯米打糍粑……”
“這么多好吃的東西,我小時候很少見,哪還想得出來!”老姚感慨地說。他家六口人有四畝地,近兩年都種上了魔芋、黃姜和板栗,家里還開了間榨油作坊,每年有七千多元純收入,日子越過越殷實。
民歌村的發(fā)現(xiàn)者李先生說,他已初步整理出呂家河村民歌三千多首,記錄的曲調(diào)有七十多種。
為了開發(fā)呂家河豐富的旅游資源,當?shù)卣顿Y二百多萬元正在修建一條通向景區(qū)的公路,預計明年可竣工。姚忠有說:“到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民歌唱給各地的游客聽,我相信我們的歌會越唱越多,越唱越精彩?!?/p>
據(jù)陪同我們的當?shù)匾魳芳遗笥淹嘎?,附近還有一個“民歌家族”范氏家族,要從最高峰南行二十公里,再沿著一條不足一米寬的山路徒步跋涉六個多小時,艱難行走約十五公里,才能到達他們所居住的田畈村。
我沒有時間前往,僅從資料上得知,田畈村位于武當山七十二峰中的伏魔峰、隱仙峰、九卿峰、玉筍峰四座山峰之間,極為封閉。據(jù)說有一塊立于清咸豐年間的墓碑記載,范氏家族于清道光初年由河南南陽府鄧州遷至此地,歷經(jīng)一百八十余年,家族至今已發(fā)展到一百五十八人,其中戶口在田畈村的有一百零五人,三十五戶。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人文社科系“范氏口傳文學家族研究”課題組的師生們經(jīng)過近半年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范家能唱二百到五百首民歌的有六位,還有四人能講一百多個故事,有五十一人能講三十多個故事,唱歌、講故事都會的人數(shù)超過六十人。
田畈村是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還沒通電的村子,每一樣生活用品都得肩馱背扛十幾公里從山外運進來,村民們都住在半山腰,房舍周圍就是田地,收入來源主要靠出售板栗、黃姜、香菇等山貨獲得。
由于交通不便,民歌和民間故事曾經(jīng)是當?shù)厝酥饕木裣硎芎椭R來源。
課題組經(jīng)過詳細調(diào)查,目前初步
整理出民歌二十三本,總數(shù)一千多首民歌,包括十多部敘事長詩和幾百個民間故事,還整理出《范氏家族血緣關系圖表》《范氏家族及歌手基本情況檔案》《田畈村范氏家族居住分布圖》等基礎資料。
屈崇麗教授認為,從歌手經(jīng)歷來看,范氏口傳文學家族形成的特點在于融合了社會傳承和家族傳承兩種類型,像范氏家族這樣遂定居近兩百年的大家族,還擁有喜愛民間口傳文學的群體實屬罕見。
鑒于范氏家族口傳文學保持著一種很好的原生狀態(tài),有關專家正對此進行后續(xù)研究,以期發(fā)掘、整理出武當山地區(qū)更為完整的民間文化遺產(chǎn)。
武當民歌源遠流長
武當山民歌形成的第一次高潮是《詩經(jīng)》采風。早在春秋之前,這里的民歌便十分流行,周宣王時太師尹吉甫是武當山區(qū)房縣人,他既是《詩經(jīng)》采風者,也是《詩經(jīng)》被歌頌者。據(jù)史料記載,春秋以前的西周,武當山一帶就保存有大量優(yōu)秀的口頭文學,采詩之風盛行,尹吉甫多次在這里采集民歌?!度孀痈琛肥鞘艿娇鬃?、孟子、屈原高度重視的一首民歌,它的采錄地點便是武當山下的漢江之濱,后人在那里建了滄浪亭,懸崖上還刻著“孺子歌處”四個大字。
第二次高潮是在唐代。武則天當上女皇后,看到房縣特別封閉清苦,將兒子李顯流放此地。李顯的人馬在房縣沒城池,便栽樹建木城。沒糧吃,沒衣穿,遂令士兵墾荒務農(nóng),生產(chǎn)自救。士兵們一到地里便是上百人,為了鼓舞士氣,提高生產(chǎn)效率,便在工地上敲鑼打鼓,引吭高歌,以解除疲勞。一時間,軍民皆以唱民歌、敲鑼鼓的形式大搞生產(chǎn),此風俗自形成之時一直流傳至今,武當山地區(qū)的人們稱此生產(chǎn)形式叫“唐將班”。
第三次高潮是在宋、元、明代。道廟從唐朝貞觀年間開始建設,宋代時已有相當規(guī)模。元朝皇帝認為自己來自北方,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是北方戰(zhàn)神,定會保佑自己坐穩(wěn)龍位,便大建武當山。到了明代,公元1412年,永樂皇帝認為是真武神幫他取得了天下,下旨大修武當山,調(diào)三十萬民工來武當山修建道觀。這三十萬能工巧匠來自于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在武當山一住就是十三年之久。這些民工在勞動之余,業(yè)余文化生活自然少不了唱民歌,因此武當山便成為當時全國民歌大薈萃的地方。武當民歌為什么有這么多曲調(diào),并具有大江南北的多種不同風格,且內(nèi)容如此廣泛,品種如此繁多,這便是主要原因之一。
進入二十世紀后,新的交通工具和道路改變了各地香客朝拜武當?shù)穆肪€,呂家河和田畈村漸漸為外人罕至,成為武當文化洪流中的“回水灣”。由于交通不便,地域偏僻,信息閉塞,經(jīng)濟落后,這里的文化生態(tài)也因此較少受時代潮流的沖擊,而較好地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