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柴可夫斯基著名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塔吉雅娜,她的一曲《黃河怨》曾紅遍大江南北,她培養(yǎng)了孟玲、方初善、鄧韻、溫燕青、張立萍、王秀芬、韓芝萍、潘淑珍、鄭莉、王靜、幺紅、李國玲、柯綠娃、吳碧霞、孫礫等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優(yōu)秀歌唱家——她就是我國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郭淑珍。
中西貫通,探索民族聲樂之路
1927年出生于天津的郭淑珍,從小喜愛唱歌,中學時代曾積極參加業(yè)余歌詠比賽活動。1946年她考入北平國立藝術??茖W校音樂系,隨美籍教師漢基夫人學習聲樂。1949年10月,她同藝專音樂系一起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沈湘教授。1952年郭淑珍本科畢業(yè)并留校任教,翌年,作為國家選派的第一批留蘇調干生,赴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歌劇與音樂會演唱,師從原蘇聯人民藝術家卡杜爾斯卡亞教授。留學期間,她成功主演了柴可夫斯基的著名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和普契尼的《繡花女》,受到當地權威專家和媒體的好評。同時,她還在第五(1955年)、六屆(1957年)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jié)古典歌曲比賽中,分獲三等獎和一等獎(金質獎章)。1958年她以優(yōu)等生的成績畢業(yè),并榮獲“歌劇和音樂會優(yōu)秀歌唱家”稱號。她的名字被鐫刻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金榜上,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音樂家。
1959年郭淑珍載譽歸國回母校執(zhí)教,并成為中央歌劇舞劇院的一名歌唱演員。除了教學,郭淑珍長期活躍在音樂舞臺上,她曾在國內多個城市舉辦獨唱音樂會,受到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也曾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中國青年音樂家演出團等多個國家文化代表團赴歐洲、美洲、亞洲的多個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qū)訪問演出,好評如潮。她還曾為電臺、唱片社錄制了許多音樂節(jié)目和唱片,擔任了多個國內外重大聲樂比賽的評委和評委會主席。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雖然學的是美聲唱法,喝的是“洋墨水”,但她一直都很重視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她認為,聲樂表演和教學不應該有狹隘的民族概念,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雖然有所不同,但藝術是相通的。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唱歌不僅要把字吐清楚,把意思表達準確,更重要的是要把感情抒發(fā)出來。她借鑒中國傳統(tǒng)聲樂技法,根據中國語言的聲韻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曲時普遍存在的發(fā)聲、吐字和行腔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她的演唱吐字清晰,融情于聲,聲情并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她曾在中南海為毛主席演唱歌劇《小二黑結婚》中的著名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也曾以一首懷念周總理的歌曲《敬愛的周總理》,令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淚流滿面。小澤征爾后來在接受香港《大公報》采訪時激動地說:“這位女高音的獨唱,與其說是追悼一位政府高級官員,毋寧說是比喪失了自己的父親還要悲慟……郭淑珍的表現力在中國音樂家中達到了最高的水平。”(《 小澤征爾談中國樂壇》,香港《大公報》1977年1月21日)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郭淑珍演唱的《黃河怨》(《黃河大合唱》著名唱段)享譽全國。那是1975年,當郭淑珍接到參加中央樂團復排演出《黃河大合唱》的通知時,正和中央音樂學院師生一起在京郊昌平“開門辦學” 。多年不唱歌的她對自己沒有信心,激動又緊張,整整三天都睡不好覺,把歌詞一句一句像過電影一樣在腦子里放。后來老院長趙沨的一句話點醒了她,讓她把注意力都投入到了
歌曲的感情上。為了能夠充分表達歌曲所反映的思想內涵,讓真摯的情感打動觀眾,郭淑珍從幾個方面做足了功課:她認真閱讀了冼星?!饵S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札記,聯想到了自己小時候日本鬼子轟炸的情景;她還借鑒了俄羅斯民歌中用輕聲表現俄羅斯婦女內心痛苦的演唱手法和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母親哭訴家史時的表達方式。正是這種強烈而真誠的情感,再加上她那純美而富有穿透力的聲音、清晰的吐字和對氣息很好的控制,使這首凄美悲切、如泣如訴的哀歌,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郭淑珍后來回憶說,當她在舞臺上唱完這首歌時,發(fā)現自己的手都是冰涼的。演出結束后指揮李德倫對她說:“你把我唱哭了?!逼鋵?,現場被這首歌深深打動的不僅是李德倫,作為當年《黃河大合唱》復排演出的舞臺監(jiān)督、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金紀廣如今說起那個令人難忘的歷史瞬間依然激動萬分:“當時大家的心情都十分壓抑,那天當身穿藏藍色演出服,像雕塑一樣站在舞臺上的郭淑珍用凄婉而悲怨的聲音唱出‘風啊——’的時候,我的眼淚‘刷’地一下就掉了下來。而當歌曲結束時,我發(fā)現臺下很多觀眾也都和我一樣潸然淚下。這天籟般的歌聲和發(fā)自肺腑的真摯情感,真是讓大家久違了?!?/p>
因材施教,培養(yǎng)聲樂英才
郭淑珍的前半生,可以用歌聲飄四海來形容,她的后半生則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有了一定的舞臺積累和藝術實踐經驗,她把工作重心逐漸轉向聲樂教學,在三尺講臺一站就是半個多世紀。無論是歌唱還是教學,她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始終如一,那就是真誠、嚴謹與執(zhí)著。
郭淑珍在教學中重視基礎訓練,注重對學生性格、氣質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歌唱方法并養(yǎng)成健康的歌唱心理。同時她還充分發(fā)揮學生個人的潛力,重視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她常常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以自己對藝術的全身心投入感染學生,啟發(fā)學生用“腦”學習,用“心”歌唱,用“情”動人。學生們都感慨地表示:“郭老師是在用心血澆灌我們。”
郭淑珍在教學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中西結合、因材施教,可謂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俗話說藝高人膽大,郭淑珍憑借自己豐富的舞臺實踐和教學經驗,憑著相信科學的勇氣和對藝術的執(zhí)著精神,曾做出了許多在聲樂界引起轟動的事情。
吳碧霞原本是中國音樂學院的一名民族聲樂專業(yè)學生,很年輕已蜚聲歌壇。她在攻讀碩士學位時(1998年),該院院長、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希望她能夠接受一些美聲訓練,并為她聘請郭淑珍教授擔任碩士導師。郭淑珍經過對其嗓音條件的考查、分析,憑借自己多年的執(zhí)教經驗,從她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采用美聲的技術、方法施以教學。在郭老師的精心調教下,吳碧霞學習美聲唱法不到兩年,就在第一屆“中國國際聲樂比賽”中奪冠并獲得“最佳中國作品演唱獎”(2000年),之后又連續(xù)在第八屆西班牙畢爾巴鄂國際聲樂比賽(2000年,第一名)、第四屆波蘭瑪紐什科國際聲樂比賽(2001年,第二名)和第十二屆柴可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2002年,聲樂組別銀獎)等一系列國際聲樂比賽中取得驕人的成績。如今她已成為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
郭淑珍的另一個傳奇故事是為后來成為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的簽約演員鄧韻改聲部。上世紀70年代初,廣州軍區(qū)歌舞團獨唱演員鄧韻以一曲花腔女高音《毛主席關心咱山里人》而小有名氣,但是贊美之聲并不能醫(yī)治她心中難言的痛苦,她唱了多年的女高音,越唱越吃力,患了嚴重的職業(yè)病——雙側聲帶小結,每演出完一次要休息兩天才能再唱。她曾一度失去歌唱的信心,多次打報告請求改行。后來單位派她到北京拜師以解決演唱中的問題,幾經周折她最終找到郭淑珍。郭老師開始并沒有答應,因為她覺得鄧
韻已是一名較為成熟的歌唱演員,而要讓她重新調整自己的演唱方法,不知她是否能夠適應,也不知最后的效果會怎樣。面對郭淑珍的顧慮和猶豫,鄧韻軟磨硬泡地堅持了很長時間,直到郭老師把她收入門下。經過對鄧韻的觀察,郭淑珍坦率地給她指出:“你的聲音條件不錯,但不會唱,發(fā)聲有問題?!惫蠋熓紫燃m正鄧韻的演唱方法,對她施以科學的發(fā)聲訓練。半年后,鄧韻的喉門打開了,呼吸通順了,共鳴位置找到了,聲音寬厚了,歌唱起來不再痛苦了,顯示出自己的聲音本質。根據經驗,郭老師判斷她應是女中音,于是便帶她去做嗓音檢查,檢查結果表明鄧韻的聲帶結構確實屬于女中音。因此,郭老師建議她改聲部。這一舉措在當時的聲樂界引起不小震驚,很多人都認為不可思議。郭淑珍在恩師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的支持下,頂住輿論壓力,繼續(xù)對鄧韻進行艱苦訓練。鄧韻也克服了生理和心理的障礙,與老師密切合作。經過技術上的重新改造,當鄧韻以女中音的身份重新登臺演唱時,面貌煥然一新。她驚喜地感到自己的歌唱更加自如了,音色有了光澤,音域也明顯增寬。而這種鮮明的變化,也令眾人驚嘆不已。鄧韻逢人便說:“是郭老師給了我第二次藝術生命?!?/p>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比較偏重于感覺和經驗,習慣于以自己的聽覺判斷學生的演唱,而學生則憑著自己的感覺和愛好歌唱。這很容易引起聲部的誤判。郭淑珍認為聲樂表演也是一門科學,她一改以往聲樂教學片面強調聽覺經驗的弊端,將聲樂教學與藝術嗓音醫(yī)學相結合,使聲部確定這一關系教學成敗、關系到演唱者藝術生命的關鍵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在郭淑珍的學生中還有多人改聲部成功了,“聲部判斷及其訓練”這一教學成果曾在1997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肩負使命,為歌劇事業(yè)殫精竭慮
翻開郭淑珍的榮譽簿,一個個光榮的稱號和獎項令人贊嘆:1989年獲首屆國家金唱片獎;199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全國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2005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 2007年被中國音協授予“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全國百名英才教育十大英才稱號;2009年獲得全國高等教育名師稱號,2012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教師稱號……然而已是耄耋之年的郭淑珍并沒有躺在榮譽簿上,她依然以旺盛的精力,為自己所鐘愛的聲樂教育事業(yè)不停奔忙。她雖然已是87歲,但由于有著歌唱的功底,說起話來比年輕人還要中氣十足,語速快,語氣長,密密匝匝如連珠炮一般。她那熱情開朗、好強率真的性格,則讓她做起事來認真專注,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早年在俄羅斯留學時曾主演過歌劇的郭淑珍,一直有著一個歌劇情結。歌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藝術實力。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戰(zhàn)略的提出,各地都在建大劇院,可是鮮有歌劇的演出。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歌劇表演人才的缺乏。歌劇演員不僅要有唱功,還要會肢體語言和舞臺形象的塑造,同時更要具有豐富的文化修養(yǎng)。郭淑珍認為,培養(yǎng)歌劇人才是聲樂教師和音樂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歌劇人才的培養(yǎng)單靠課堂教學是很不夠的,他們還需要一定的舞臺實踐。然而排演歌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保障,音樂學院是教學單位,有些條件還不具備。
但郭淑珍的性格是,只要認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2004年她創(chuàng)建了中央音樂學院歌劇中心,迄今已成功用原文排演了《萊托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和《奧涅金》等五部歌劇。劇組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州等國內多個城市的著名劇院(國家大劇院、天橋劇場、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21世紀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廣州星海音樂廳、天津大劇院、廣州大劇院、福州大劇院等)演出,受到業(yè)內人士和廣大觀眾的好評。其中,《奧涅金》曾于2010年赴俄羅斯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中俄“漢語年”活動,并在文化部舉辦的首屆中國歌劇節(jié)(2011)上獲得6項大獎。為紀念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誕辰200周年,該“中心”于2013年11月下旬攜經典歌劇《阿依達》赴寧波、福州、深圳巡演,擔任主要角色的有著名歌唱家王秀芬,也有已成為年輕教師和職業(yè)演員的吳艷彧、謝天、孫媛媛、宋灃潤、宗師、馮國棟、蔡俊軍等,更有徐森、賀群、金久湝這些尚在音樂學院讀書的研究生,演出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贊譽,學生們也通過舞臺實踐得到了鍛煉和成長。
每次排演歌劇,郭淑珍都身兼多個角色,從對演員的聲樂指導到舞臺上的導演排戲,從與學院內部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到和演出劇場的合同簽訂,從海報、宣傳冊的制作到與合作單位的聯系洽談,她都親力親為,事無巨細。她做事的嚴謹和高要求,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她熱愛歌劇事業(y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學生們搭建一個藝術實踐的平臺。
在留學回國任教之日郭淑珍就曾告誡自己:“要對得起事業(yè),對得起自己,把自己的東西貢獻出來,就是最大的幸福?!笨吹嚼纤囆g家紅光滿面,我不禁想到,是工作給她帶來幸福和快樂,是歌唱讓她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