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出生在天津“五大道”中的常德道,在那里長大,在那里成家,直到1985年,才搬出那個充滿兒時童趣和青春記憶的地方。在“五大道”中30年的生活印記,讓我熟知那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但我并非真正懂得它。而讓我真正讀懂它,讀懂我生活了60年的這座城市的,卻是這歷時3年的《五大道》創(chuàng)作歷程。
解讀這個歷史文化街區(qū)
天津“五大道”是一片風情迥異的歷史文化街區(qū),過去曾是英租界的一部分。2011年,其成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大道”是個約定俗成的稱謂,早先是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這五條街道。后來泛指由馬場道、南京路、成都道、貴州路、西康路合圍而成的方圓1.4平方公里的一片街區(qū)。
近年來,由于中外游客的誤解,“五大道”漸漸又產生了一個引申義,人們往往以它代指整個原英租界。其中包括了原維多利亞道,即解放北路一帶。
“五大道”里面,有近2000座歐洲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西式建筑,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會。其中,僅名人故居就多達百余處。
“五大道”僅僅是天津租界的一部分,從1861年至1945年,長達80年間,天津共有九國租界。在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這些租界是享有“治外法權”的“國中之國”。一方面,租界可以提供外國保護,免受動亂襲擾;另一方面,租界居住環(huán)境較為安逸;因此,大批中外歷史人物曾經(jīng)在天津租界居住。
我們在梳理史料中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中國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歷史名人都曾與天津有染,或過客,或留居。除李鴻章、袁世凱居住在租界外的總督衙門,孫中山短暫客宿利順德飯店外,僅在天津租界有居所的歷史人物就足以令人感到震撼。
其中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攝政王載灃,肅親王善耆,兩代慶親王奕劻、載振等皇親國戚諸家族;軍機大臣那桐,顧問大臣榮慶,太監(jiān)大總管小德張,戶部侍郎鐵良,太子少保金良,兩廣總督張鳴岐,江南提督張勛,湖北提督張彪等前清遺老遺少數(shù)十人。
還有北洋及民國時期黎元洪、馮國璋、曹錕、徐世昌四位大總統(tǒng);段祺瑞、唐紹儀、顧維鈞、潘復、熊希齡、王士珍、顏惠慶、靳云鵬等14位總理;王揖唐、朱啟鈐、吳光新、劉冠雄、湯玉麟等13位總長(部長);張作霖、張作相、段芝貴、鹿鐘麟、閻錫山、倪嗣沖、孫傳芳、陳光遠、孫殿英、張學良、吉鴻昌、宋哲元等33位督軍、將領。
美國31屆總統(tǒng)胡弗,五星上將馬歇爾,四星上將史迪威、李奇微等世界名人。此外,還有大買辦梁炎卿、鄭翼之、吳調卿等;實業(yè)家唐廷樞、周學熙、范旭東等;思想家嚴復、梁啟超等;教育家嚴修、張伯苓等也都在天津留下了他們重要的人生軌跡。
天津是近代中國的縮影,是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是晚清外交和對外開放的中心,北洋時代的中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些動蕩歲月里,它的城市地位甚至超過了北京和上海。
天津還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天津開辟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在這里相繼設立了九國租界,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九國租界的面積是天津老城區(qū)的近9.82倍,天津由此被一種完全陌生的外來文化強行進入,開始了最無奈、最痛苦,最執(zhí)著、最迫切的文明再造和社會轉型。
天津租界的開辟和建設,使天津成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現(xiàn)代城市,迅速崛起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經(jīng)濟中心。昨天的屈辱伴隨著昔日的輝煌,瘋狂的掠奪也留下了歷史的饋贈。
“漫步在五大道,仿佛走進了一座英倫小鎮(zhèn),充滿著異域風情。你會感受到,一條條林蔭小路,流淌著歲月時光;一幢幢名人故居,埋藏著歷史風云。
“五大道”是天津租界的代表,解讀一個獨特的歷史街區(qū),破解一座城市的人文密碼,翻檢一段苦難與輝煌的歷史歲月,有助于讓人們了解百年中國,這正是我們的創(chuàng)作初衷。
破解這座城市的人文密碼
為什么這里會有獨一無二的九國租界?為什么洋務運動會在這里興起?為什么西學會在這里盛行?為什么改革新政會在這里實施?為什么歷史風云人物會在這里聚集?
來過天津的人,往往會被這樣的種種疑問和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氣息所吸引。
人們還會發(fā)現(xiàn),這里少有特大城市那種高度密集,如同水泥森林般的建筑群,映入眼簾的盡是一片片簇紅掩綠中的花園別墅和聯(lián)排別墅,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大片西洋建筑群,構成了寬闊的城市空間,少了許多壓抑感。一條河流從整個城區(qū)蜿蜒穿過,靜靜地流向大海。
天津有1300萬人口,但這里的人們步履從容,鮮見現(xiàn)代大都市的那種行色匆匆。這里的民風質樸,人們熱情好客,豁達包容,富于幽默感,城市因此被譽為“哏都”。
天津戲曲發(fā)達,名家輩出,民間基礎雄厚,是曲藝的高地,京劇的考場。
天津還是北方花鳥魚蟲的最大市場,休閑之風盛行,人們享受快樂生活,慢生活。
天津的收藏界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不僅藏家眾多,珍寶無數(shù),民間收藏也蔚然成風。全國最早、最大的沈陽道古玩市場,人群熙攘,不僅馬未都這樣的大藏家光顧,連普通百姓也常手握物件在這里把玩,似乎津津有味地把玩著生活。
天津這種獨特的城市人文品質,從何而來?歷史上又是怎么形成的?這更是《五大道》想要表達的人文主題。
這一切,似乎都源于150年前,在那場“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天津的開埠;這一切,都要追溯到九國租界的形成和它對這座城市的影響。
于是,《五大道》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大沽炮臺失守,英法聯(lián)軍沿海河(當時稱白河)溯流而上,攻占天津,進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逃亡承德行宮,中國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天津從此開放為通商口岸,簡稱為開埠。開埠后,英、法、美三國以便利通商和僑民居住為由,強行劃定了三塊租界。這是天津最早出現(xiàn)的三國租界。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據(jù)此在天津開辟了日租界。德國以調停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有功為名,要挾清政府,劃分了德租界。英、法趁人之危,擴張其租界。
1900年,“庚子國變”,八國聯(lián)軍再次攻陷大沽炮臺,占領天津,攻破北京城,慈禧和光緒逃往西安,中國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
俄、意、奧、比強行劃定四國租界,英、法、德、日乘機大肆擴張其租界。至此,天津的九國租界形成了。
就這樣,通過三場戰(zhàn)爭,天津被劃分出了九個國家的租界。
租界形成后,隨著洋行、洋商、買辦的到來,天津與西方的貿易迅猛增長,加之李鴻章主持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短短幾十年間,天津就變成了北方的經(jīng)濟中心。同時,租界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建設,使天津成為了西方冒險家淘金的樂土。僑民的不斷涌入,帶來了不同國度的外來文化背景,深刻地影響著城市人文環(huán)境的轉變。天津由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城鎮(zhèn)迅速完成了從經(jīng)濟到文化的現(xiàn)代城市轉型。
早年的天津本來就是一個水旱碼頭,五方雜處之地,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對外來文化從不排斥,同時又能頑強地保留著本土文化,至今天津無論從方音、方言,還是民風、習俗,都有鮮明的文化島現(xiàn)象,加上九國租界,外來文化也略有差異,這種文化島現(xiàn)象日益鮮明??芍^“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王公貴胄紛紛逃到天津,躲入租界做寓公,以避革命黨。他們除了帶來大量財富外,也帶來了貴族文化影響。他們崇尚奢華,講究氣派,一擲千金,打發(fā)時光。一時間戲劇名角穿梭京津,鼓曲藝人奔走堂會。而民間百姓多附庸風雅,戲曲之風久盛不衰。
北洋時期,動亂頻仍,下野的軍閥、政客,也紛紛躲進租界當了寓公。有的人確實心灰意冷,從此不問政事;有的人為避免政敵猜忌,故作閑賦之風,以待東山再起。他們賞花、觀魚、養(yǎng)鳥、斗蟲的閑賦之風,確也影響至今。
而時事變遷,改朝換代,昔日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為維系已經(jīng)過慣了的奢靡生活,不得不經(jīng)常拿出家藏古玩字畫、金銀珠寶變賣,這又成就了天津的收藏市場。
上述人等,不論何種境遇,但凡都已飽經(jīng)滄桑,世事看透,與世無爭,苦中作樂,心性豁達。這些事態(tài)為人,也漸成風氣,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天津的社會文化心理。
天津近代涌現(xiàn)出來的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實業(yè)家和革命志士,也給天津帶來了革故鼎新、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這或許就是這座城市一個半世紀以來,所形成的獨特人文品質,包含的一些文化基因。
向世界講述中國城市的故事
《五大道》從選題立項一開始,我們就確定了“向世界講述這個城市故事”的創(chuàng)作目標。于是,無論從材料的選擇,視角的切入,敘事的策略,構架的搭建,語言的運用,都緊緊抓住國際表達這個要義,都不脫離國際語境這個氛圍。
“五大道”和“九國租界”這個題材,首先就是國際化的。天津又是中國早期就已國際化了的城市,國際上的認知度很高。國際上還有一個名為“九國旗幟下的天津”的跨國學術組織,成員包括了歐美一批研究中國近代歷史、城市發(fā)展史的頂尖學者。當我們遠赴歐美采訪這些學者時,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對天津的研究深度甚至超過了我們自己的學者。
美國耶魯大學斯特林教席(最高榮譽和終身教授)史景遷,他從6歲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敬仰司馬遷,就為自己起了這么個中國名字。一個著名漢學家,卻多年擔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可見西方的學術精神如何。他認為“天津是20世紀初,中國改革和開放的引擎,是中國發(fā)展的強大中心推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孔邁隆,70多歲的老漢,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他說“西方列強在19世紀,對中國的入侵和野蠻行徑,是人類的恥辱。九國租界肢解了天津,但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國際化的深刻變革。”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學院教授藍云認為“天津是個性鮮明、獨一無二的,研究天津,更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中國歷史?!?/p>
選擇了國際化的視角,還要運用好國際表達方式,采用一種外國人能看懂、聽懂的語境講述我們的故事。這就要求,在大的歷史觀上,旗幟鮮明,絕不含糊,不能美化侵略戰(zhàn)爭和殖民主義。但又要避免過硬的語言刺激,和意識形態(tài)味道。我們確定了:多擺事實,少講道理的敘事策略。
在9個主題版塊的九集中,雖然內容側重不同,但始終貫穿一個大主題,那就是“苦難與輝煌,裂變與重生”。
講故事,講有意思的故事,是《五大道》的藝術表達方式。全片講述的歷史人物有70余人,現(xiàn)實人物39人,采訪中外學者31人,名人后裔,親歷者、老居民、收藏家、志愿者及相關人士25人,從不同側面印證著歷史故事,豐富著現(xiàn)實生活圖景。
為了追求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五大道》使用了豐富的技術手段。除了高清攝像機常規(guī)拍攝,還使用了數(shù)字電影攝影機、高速攝影機等高新器材,并進行了多達百余架次的低空航拍,組織拍攝了166場情景再現(xiàn),100多條延時攝影,以及水下攝影。拍攝了2萬多分鐘高清素材、9個T的電子素材。后期制作了近3000秒三維動畫和視頻包裝,全片音樂全部是專門作曲,交響樂隊演奏的創(chuàng)作音樂,加之李立宏富有磁性的聲音解說,使《五大道》充滿視聽感染力。
《五大道》即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和天津衛(wèi)視播出了,屆時你仿佛能聞到,100多年前,那三場戰(zhàn)爭的烽火硝煙,能看到——北洋時代的開始和落幕;能見到——寓公生活里的隱秘故事;能聽到——歷史風云在這座城市的上空際會涌動;能感到——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的生死博弈;能觸摸到——思想閘門打開時的巨大力量。
尋找、發(fā)現(xiàn)、探索、記錄;歷史的印記,已經(jīng)融入了這座城市中。
450分鐘,150年的歷史,《五大道》,將向您講述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故事。
有理由相信,《五大道》播出之際,觀眾能夠體驗到一場非凡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