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文化的入路不同,所以中國哲學有別于西方哲學,其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就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可從兩方面進行討論:從為學(知識)層面言,包括傳統(tǒng)研究法和中西對比研究法;從為道層面言,指實踐工夫論。
[關(guān)鍵詞]中國哲學;為學;為道;傳統(tǒng)研究法;中西對比研究法;實踐工夫論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4-0072-03
中國哲學同西方哲學一樣都是人類文化思想的寶庫,研究中國哲學可以借鑒西方哲學的方法,但不能全盤西化,因為中西哲學的入路不同,所以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就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可從兩方面進行討論:
一、為學層面的研究模式
為學,即以學習知識的態(tài)度來研究中國哲學,包括傳統(tǒng)研究法和中西比較研究法。
(一)傳統(tǒng)研究法
⒈精讀原典法
研究中國哲學,首先面對的就是浩如煙海的文獻。要閱讀如此之多的文獻,無疑給研究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因此,可以針對具體研究領(lǐng)域來選擇相關(guān)原典文獻進行研究,避免因文獻過多而如大海撈針,難以望其項背。但若欲博而通,閱讀大量的文獻則是必要的。
2.經(jīng)史合參法
中國古代哲學文獻眾多且材料散亂,加之戰(zhàn)國以下,更有偽作之風。因此,研究中國哲學,有時必須涉及考據(jù)工作,而此工作所需的時間,對哲學研究來說,未免有喧賓奪主之譏。因此,哲學研究者應該與考據(jù)工作者合作。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先秦諸子學說就是針對當時“周文疲弊”而提出。①而我們現(xiàn)在以另一種思維方式去理解古代先哲的思想,難免主觀。所以,將哲學經(jīng)典與歷史資料結(jié)合起來,在其歷史文化背景之下研究中國哲學是必要的。還有,中國文化的一個典型特點是文、史、哲不分家,一部史學著作同時是一部哲學、文學著作,一部哲學作品也是一部歷史著作,所謂“六經(jīng)皆史也”。②中國人還喜歡用文學藝術(shù)作品表達哲學思想,因此,哲學思想同時又是藝術(shù)精神的結(jié)晶。
(二)中西比較研究法
自上世紀西學如狂潮般涌來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極大沖擊。西方文化由于其傳統(tǒng)重視對客觀對象的研究,所以開出了近代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而中國文化由于諸多歷史緣故而未能開出科學,所以在近代,中國文化倍受西學歧視。在民族文化瀕危的情形下,一批有識之士試圖以西方哲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使其科學化、知識化,進而尋求恢復文化自信之道。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有“五大研究模式”之稱的胡適、馮友蘭、張岱年、侯外廬、牟宗三等人的詮釋方法。
1.胡適模式
胡適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曾受到蔡元培的肯定。然而由于胡適對佛學沒能深入之緣故,這本著作便成了殘作。加之此書幾乎沒有展示出中國哲學的義理精神如何,而只是注意到諸子是否“出于王官”以及一些歷史問題。因此,此書只能是一部“諸子雜考”之類的考據(jù)之作,而非哲學著作。
2.馮友蘭模式
馮友蘭以“普遍哲學模式”與“民族哲學模式”之詮釋法,開啟了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思考方式,將哲學之普遍性與中國哲學之民族性相結(jié)合,對中國哲學進行新的詮釋。馮氏以西方柏拉圖理論和近代的新實在論為理論支撐而著成了《中國哲學史》,此書主要整理、解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哲學著作。但由于馮氏對宋明儒學及佛學了解不深之故,以致造成很多錯誤。如勞思光批評道:“馮先生對中國哲學特質(zhì)了解不深以及西方哲學理論的把握不夠,造成很多錯誤及疏漏,如不能把握宋明理學道德主體的觀念,將中國哲學中的成德之學當做一個形而上的理論來看,自是不得綱領(lǐng)?!雹勰沧谌鼑绤柕嘏u道:“馮氏以新實在論的思想解析朱子當然是錯的,以此成見為準,述及陸王字里行間完全不相干,而且時露貶詞。這即表示其對宋明儒者的問題根本不能入,對佛學尤其外行?!雹苣沧谌€認為,馮友蘭以西方哲學之分期方式套在中國哲學上是錯誤的。
3.張岱年模式
張岱年著有《中國哲學大綱》,采取“普遍哲學形式”與“范疇分析法”,重視中國哲學研究的規(guī)范性:一是審其基本傾向,即宇宙論和人生論之基本傾向;二是分析其辭命意謂;三是察其條理系統(tǒng);四是辨其發(fā)展源流(整體把握)。張氏此書是中國哲學科學化、知識化的產(chǎn)物,堪稱經(jīng)典之作。但其以范疇之方式將中國哲學化整為零,分割為若干片段,使其失去了生命的意義。還有,此書中沒有涉及佛學思想。佛教雖來自印度,但自唐朝始,已與儒、道并稱,成為中國文化三大系統(tǒng)之一。張氏對佛學避而不談,實為此書之缺陷。
4.侯外廬模式
侯外廬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寫成《中國思想通史》,重點強調(diào)哲學產(chǎn)生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等,用階級分析法從現(xiàn)實意義出發(fā)理解哲學。此書的優(yōu)點在于詳細敘述了哲學產(chǎn)生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背景,但以階級分析法來詮釋中國哲學,則產(chǎn)生了許多誤解。
5.牟宗三模式
牟宗三認為,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學問”,主張應在“生命的學問”這一主心骨之下對中國哲學進行新的詮釋。他第一次以超越西方哲學的姿態(tài)來詮釋儒家哲學,認為康德系統(tǒng)最接近儒家傳統(tǒng),他以《孟子》為基本義理,參考康德哲學系統(tǒng),并以超越康德的姿態(tài)對儒家進行系統(tǒng)建構(gòu),形成一個“儒家的圓教”體系,此體系是以“無限智心”為核心的本體宇宙論。以此“無限智心”創(chuàng)生并遍潤一切,形成“兩層存有論”:“無執(zhí)的存有論(道德的形而上學)”與“執(zhí)的存有論”。“無執(zhí)的存有論”屬于本體界,“執(zhí)的存有論”屬于現(xiàn)象界。這是借《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而形成的,“無限智心一觀念,依儒家言,是本心或良知;依道家言,是道心或玄智;依佛家言,是般若智或如來藏自性清凈心”。⑤“無執(zhí)的存有”相當于“心真如門”,“執(zhí)的存有”相當于“心生滅門”。此兩層存有不是相互分開,而是在某種程度上相互聯(lián)系,作為本體的“無限智心”不僅收攝“知性”于自身,而且可主動坎餡,成就現(xiàn)象界及主體的認知功能,形成知識,為開出民主與科學提供理論依據(jù)。此即牟宗三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餡說”。
牟宗三的“圓教”體系代表著現(xiàn)代新儒學乃至中國現(xiàn)代儒學發(fā)展的最高峰。
以上所述五大研究模式,是中西比較研究方法中影響較大、較經(jīng)典者,但并不代表中西比較研究法的結(jié)束。中西比較研究法難度較大,因為這要求研究者對中西方文化要有深入了解。
二、為道層面的實踐工夫論
中國哲學關(guān)心的是生命,其雖有如天道與性命的二元對峙,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著“天人不二”的觀念與境界,認為天道性命可相貫通。因此,中國哲學的實踐性很強,是實踐的智慧學。中國哲學的智慧精神是從先哲的偉大人格生命中流露出來的,具有生命意義與價值意義,是追求理想境界與實踐工夫的統(tǒng)一。因此,中國哲學為道層面的研究方法就是實踐工夫論方法。下面以儒、釋、道三家為例試論之。
(一)儒家的“止慮”工夫
儒家文化是典型的實踐智慧學,其實踐工夫就是“止慮”?!洞髮W》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⑥這是講實證的工夫。這里指出六種工夫,而以“止”為基礎?!爸埂笔峭V沟囊馑?,其有兩層含義:
一是“內(nèi)圣”之學之“止”。朱熹云:“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⑦《大學》之“三綱領(lǐng)”明確指出,大學之道的目的是“止于至善”,從天子到庶人修身的目標就是達到至善,所謂至善就是最高善??鬃釉凇墩撜Z》中仁智雙彰,并以“仁”開儒教之精神領(lǐng)域,內(nèi)圣一面之彰顯自孔子立仁教始。⑧這里所謂止于“至善”就是止于“仁”,實現(xiàn)“仁”,通過“止”的工夫使個體生命定于“至善”,即“仁”之境,以挺立“內(nèi)圣”之本,以成就人之道德生命。此是“內(nèi)圣”之學之“止”。
二是外用即“外王”之學之“止”,也就是個體自身的言行要做到恰如其分的“止”。“外王”即《大學》“八條目”之“齊家治國平天下”,就社會政治方面以王道治國平天下,行所謂仁政王道,無“過”與“不及”之差。然此,“外王”之道又以“內(nèi)圣”之學為基礎,通過對“內(nèi)圣”的修煉使個人的德性圓滿而外施于事功,二者相互聯(lián)系,互為表里、互為體用。而實踐的關(guān)鍵在“止”和“慮”,由“止”達到“定”。朱熹云:“知之,則志有定向。”⑨ “定”是“止”的效果,志向于一目標,即志于至善、志于仁。由“定”進一步達到“靜”的境界,而“靜,謂心不妄動”。⑩不妄動即靜,由靜而“安”,再達到“慮”,“慮”就是思考的工夫,一念而“得”?!暗?,謂得其所止?!奔催_到至善,?輥?輯?訛體證“大學之道”之形而上之道體。
(二)道家的“虛靜”工夫
道家主張“虛靜”,認為“虛靜”既是境界又是工夫?!独献印肥螺d:“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薄疤摗毙稳菪撵`空明的境界,“致虛極”就是將這種空明的境界推至極點;“靜”形容心境寧靜無為的狀態(tài),“守靜篤”就是實踐工夫,即守在靜中,達到靜的極點。老子之所以教人們“致虛極,守靜篤”,是要通過做“致虛”、“守靜”的工夫滌除人心對物欲的追求,排除外界的干擾,使心靈恢復清明,使生命恢復自然清靜的本然狀態(tài)?!皬汀闭?,“返”也,返到物之本始之“靜”的狀態(tài)就是“復命”。因此,“復命”是通過“守靜”的工夫而實現(xiàn)的?!皬兔怀!保俺!闭?,“久”也,萬物以“靜”為長久之道,即萬物久處于靜的本然狀態(tài)。“知常曰明”,“知常”即“知靜守靜”,此謂之“明”?!懊鳌奔粗腔郏褪峭ㄟ^虛靜的實踐工夫體證作為萬物之本的道之靜的常態(tài)而效法道使自身心性保持清靜光明的智慧。
道家把道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雖被道所創(chuàng)造,但道創(chuàng)造萬物并不含有意識性,也不含有目的性,在整個道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完全是自然的,各物的成長亦完全是自由的。因此,道創(chuàng)造宇宙萬有是無為的創(chuàng)造,而非有為的創(chuàng)造。所以老子說:“道法自然?!本褪钦f道不違自然,純粹任由自然,自然而然如此的。
因此,自然無為就是道的本性,這種道之無為的本性是通過虛靜而實現(xiàn)的。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薄熬笨衫斫鉃椤靶摹保撿o是道體之本性,若內(nèi)心不靜則失其君,失君即失心,不靜則無法體證道的虛靜無為之性。所以,道家向往并追求虛靜,將虛靜作為修養(yǎng)的工夫,作為個體生命證悟道體并踐“道”的實踐方法。
(三)佛教的“定慧”工夫
古印度文化源遠流長,其文化規(guī)模相對比較圓滿,可以從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層來看:對形而上層面的道體本原和生命本原的體證和修證,主要通過“四禪八定”的方法實現(xiàn);對形而下層面的學問則依賴于因明學與數(shù)學。佛教的修證實踐原則就源于古印度文化之“四禪八定”。
佛教的學問是典型的修證型學問,“定慧”被大、小乘佛學作為其修證佛法的根本修證原則。
小乘佛教的“定學”統(tǒng)稱為“四禪八定”。在佛教看來,“四禪八定”是共法,因為其他所有宗教的修證實踐法門都在“四禪八定”范圍之內(nèi)。然而佛法還有不共法之“定”境,即阿羅漢的“滅盡處定”。佛教把阿羅漢的“滅盡處定”和“四禪八定”綜合起來叫作“九次第定”。
大乘佛學以“止”和“觀”概括“定學”和“慧學”。天臺《童蒙止觀·小止觀序》載:“曰止觀,曰定慧……皆同出而異名也。若夫窮萬法之源底,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薄岸ɑ邸迸c“止觀”只是佛教同一種修行法門的不同稱謂而已,在天臺宗看來,佛教所有修證法門概括起來唯有“止觀”,“止觀”是探究萬法的主要法門。
天臺宗智顗認為,實現(xiàn)涅槃之果的途徑雖然很多,但主要內(nèi)容不出“止觀”二法。智顗云:“止乃伏結(jié)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薄爸褂^”是斷除煩惱迷惑之關(guān)鍵,是證悟?qū)嵪啾倔w之必由之路徑。智顗又將“止觀”比作車的雙輪、鳥的雙翼,認為二者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缺一不可,若偏于修習某一法,即墮邪道。他引經(jīng)文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比绻荒芫刃蘖暋爸褂^”,便有狂愚兩種過失,如此則不能證得佛果。小乘聲聞緣覺定力多而智慧不夠,所以難見佛性;大乘菩薩智慧力多而定力不夠,故對佛性能見但不明了;而佛定慧之力平等,所以能明了佛性。所以,“止觀”二法是證得涅槃大果之要門,是入佛智覺之真諦所在,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禪宗六祖的說法與智顗觀點相同,六祖云:“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慧體一不二。”“定”與“慧”是體一不二的,“定”為體,“慧”為用,“定”與“慧”在修行實證中同等重要。故在佛教看來,“止觀”或“定慧”是修證實踐、得無上佛果的機要所在。
中國哲學并不僅僅是思辨的哲學,它是生命的學問、實踐的智慧學,其實踐性很強,儒、道、佛三教都有此特點,即要通過自身的修證體悟形上道體的存在,強調(diào)本體、工夫、生命的一致性與貫通性,此種哲學是工夫亦是生命,誠如牟宗三所言:“中國哲學既是哲學的,又是超哲學的?!睂嵺`工夫論是中國哲學的顯著特點,而且這種工夫?qū)﹃U發(fā)中國哲學的義理精神至關(guān)重要。
三、結(jié)語
中國哲學的核心是“道”,無論哪一種方法,都是為了知“道”。以學習知識的方法從各方面了解“道”的義理精神,形成明確的關(guān)于“道”的理念,然而僅此是不夠的。中國哲學還是關(guān)于人的生命的學問,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工夫?qū)﹃U發(fā)中國哲學的義理精神至關(guān)重要。為學是為道的基礎,踐道是對“學”的校正和提升,所以為學、為道兩個層次的研究方法是相互統(tǒng)一的。
[注 釋]
①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3年版,第60頁。
②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1頁。
③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頁。
④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3年版,第3頁。
⑤牟宗三:《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版,第255頁。
⑥⑦⑨⑩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頁。
⑧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1冊,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3年版,第199頁。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64頁。
隋·智顗:《童蒙止觀》,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頁。
唐·慧能:《壇經(jīng)》,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