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家咖啡廳里正發(fā)生著一件“奇怪”的事,很多到店的顧客在購買咖啡時,會刻意地多買一杯咖啡,在付賬時,將其賬單貼在墻上,以備那些因貧窮而無法享受咖啡的人,那些窘迫的流浪漢,乞丐,街頭藝人進店時只需說聲“來一杯墻上的咖啡”即可享受別人早已付費的熱飲。這一舉動傳至歐美其它各國,在經(jīng)濟危機時期尤為盛行,我國很多城市也開始仿效于此而發(fā)起了一系列的“待用午餐”公益活動。
一杯咖啡,將素未平生的兩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在同一家咖啡店,品同一種咖啡,兩個人的心境卻大不相同。施舍者因同情、救助他人而從小小的一杯咖啡中收獲到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被給予者感受到了世界的溫暖,人心的善良,那一口口熱騰騰的咖啡如同清泉溫潤著他們的心房。這悄無聲息的交流在咖啡店里蔓延,如同隔絕了世間冷漠與自私的寧靜港灣,成為這喧鬧而噪雜的都市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貼在墻上的咖啡”式的幫助也隨處可見。
一年一度的校慶大會,當學校宣布即將成立愛心助學基金會時,一屆又一屆的老校友們重返母校,他們接觸到了因種種原因而不得不輟學的孩子們,他們中有因家庭困難而不得不跟隨父母外地打工的山區(qū)學生,也有因子女眾多,不得不將讀書機會讓給弟弟妹妹的農(nóng)家子弟。了解了他們的處境后,有的校友倡導(dǎo)大家各盡其責,齊心協(xié)力資助貧困學生,有的提議大家各自動員,號召更多的人來關(guān)注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經(jīng)過反復(fù)醞釀,愛心助學基金孕育而出,為了讓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得到資助安心學習,學校決定暫時不公布受捐者的信息,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這項舉措,感動了我們,也感動了無數(shù)貧困學子的心。這不正是“貼在墻上的咖啡”嗎?這一杯杯“咖啡”,喚醒了那些麻木而冰冷的心靈,也拯救了孩子們快要破滅的希望。
再如中央大街上,流動的無償獻血車前,人們正排著長隊,耐心地等待。一個三歲左右胖胖乎乎的小男孩,揚起圓實而紅潤的笑臉,小鼻子挺直,嘟著鮮紅而小巧的嘴,學著大人的樣子,稚拙地捋起左胳膊的袖子,用著甜而純真的童音對醫(yī)生說:“阿姨,該我了!”他稚嫩而成熟的樣子逗樂了醫(yī)生,也感動了大家。醫(yī)生說他太小了,還不能獻血,他卻急得哭起來,粉嫩的小臉上掛起了晶瑩的淚珠。旁邊的阿姨只得蹲下身,環(huán)起他連笑帶哄地將他抱出了人群,在他們的身后更多的人群加入到了獻血的隊伍中。
多么熟悉而溫馨的一幕,那從志愿者體內(nèi),抽出的溫熱的鮮血不正像是貼在墻上的咖啡么?盡其所能,以備不時之需。那些被救者雖然無法知道挽救自己生命的天使,卻能從這股暖流中感受到社會無聲的溫暖與關(guān)懷。也許,物質(zhì)的扶持,金錢的援助固然重要,生命的挽救更是難能可貴??!
是啊,目前,我們的國家正處于巨大的轉(zhuǎn)型期,仍存在著大量的弱勢群體,怎樣幫助他們,尊重他們,“待用咖啡”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助人卻不邀功,饋贈卻無功利,以平等尊重的心態(tài)來幫助他們,愿這股暖流能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讓這個世界更純粹,更平靜,更溫馨。
學校:四川成都石室中學;導(dǎo)師:石小玲
點評: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一杯杯咖啡冒出的熱氣不正是一縷縷的溫暖嗎?作者以“墻上的咖啡”為引,在溫暖的感動中引發(fā)讀者的感受和思緒——“悄無聲息的交流”恰如“隔絕了世間冷漠與自私的寧靜港灣”,而成為干枯生活里的一抹亮色。捐助愛心基金,同時又不泄露受助者的隱私;無償獻血車前,排起長長的隊……這一切,恰如寒冬里不凍的光亮,照出了一地的溫暖。(土 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