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水族先民扶老攜幼,背著銅鼓,挑著生產用具,牽群結隊地逃荒。不知走了多久才到三都縣的三洞地方。有位叫拱登的老祖公,看到這一帶周圍幾百里有山水樹木,就讓本家族的幾支人分散居住下來。分散時大家約定三年后的年底再到三洞來團聚。三年后的年底,大家用馬駝著糯米、高粱、小米、南瓜、黃豆,從四面八方來到三洞,看望老祖公拱登。
水族端節(jié)的由來
古時候,水族先民扶老攜幼,背著銅鼓,挑著生產用具,牽群結隊地逃荒。不知走了多久才到三都縣的三洞。有位叫拱登的老祖公,看到這一帶周圍幾百里有山水樹木,就讓本家族的幾支人分散居住下來。分散時大家約定三年后的年底再到三洞來團聚。三年后,大家用馬駝著糯米、高粱、小米、南瓜、黃豆,從四面八方來到三洞,看望老祖公拱登。大家高興地把各種花糯米飯和酒肉擺開,互相唱歌敬酒,青年人歡快地敲起銅鼓和皮鼓。當大家吃喝得正香時,官員帶著一隊人馬過來,他們說這一帶是官家的領地,地下有金銀財寶,要人們馬上搬走。老祖公拱登不慌不忙地說:“有金銀財寶,我們就挖出來對證!”于是大家用鋤頭在地上挖,挖了好寬的地方都找不到金銀財寶。官方指揮手下的人馬動起刀槍。雖然最后大家齊心協(xié)力把官方趕跑,但雙方都傷亡不少人。大家把死者掩埋,用糯米和燉魚祭奠。
過后,為了避免官員再來襲擊,拱登讓大家扶著老人、背著小孩往坡頭去避難。到了坡上,大人們談古論今,小孩呆不久就哭嚷,拴在樹下的馬匹也嘶鳴踢腿,看馬的后生管束不住。拱登在坡上轉了一圈對后生們說:“這里有荒坡,你們何不跑馬比個高低,讓娃娃們看看熱鬧嘛!”后生們齊聲贊同,紛紛牽馬去跑,大家都來看熱鬧,痛快地玩了半天。后來,積風成俗,每年端節(jié)人們都要到坡上跑馬。而后每逢水歷年底,人們也照舊用馬抬著果實匯集到三洞團圓。頭一晚和第二天早上擺上燉魚、豆腐、瓜果和糯飯來祭奠捐軀的弟兄。祭桌邊還在一側擺上犁耙、鐮刀、衣服、首飾、谷穗等,表示托祖先的福份才有個好日子。每年一次的這樣聚會,大家就稱為“端節(jié)”。
每到端節(jié),人們都扶老攜幼挑著豐富的果實到三洞聚會,久而久之,大家漸漸感到了厭倦,要求把“端節(jié)”分開來過。由于在商議時就過節(jié)時間達不到統(tǒng)一,拱登就叫人下田去抓魚來放在水里,然后由各支族派一個代表去摸魚,按魚的重量來定先后。結果,住在都勻內外套頭的老大哥抓得的魚最重,他就過第一批,拉右、水東地方過第二批,水婆、天星和水龍過第三批,中和三洞過第四批。端節(jié)的先后定好后,大家又來擇選吉日。熟悉水書的六鐸公,翻遍幾十箱水書也找不到理想的吉日,大家急了,拱登想了想說:“遠祖過世的那天是戌日,安葬那天是亥日,我們就以亥日為過節(jié)的日子,水歷十二月第一個亥日為第一批過節(jié)日子,往后就照舊推下去吧!”大家聽拱登說得有理,都歡呼起來。是年因為水潘受旱災,沒有去團聚,直到聽說定了日子過端,才急忙趕到三洞。大家很同情水潘家族,紛紛過來安慰。這時水氣地方大寨老開玩笑說:“水潘受災,我們幫不了什么忙,要是他們愿過端,只要拿12頭白水牛來,我們就把端節(jié)賣給他們。”水潘家族父老聽了,悄悄派人回去湊錢買了12頭白水牛。水氣的寨老便賣了端節(jié),另選“蘇寧喜”節(jié)來過。誰知水婆和水氣原來合過一批端節(jié),擔心賣端節(jié)對他們不利,要求另選日子給水潘過。這樣在第三批和第四批之間增加了一個水潘端節(jié),使端節(jié)排成了第五批。后來中和三洞地區(qū)的人發(fā)展多了,先后搬到蘭嶺、牛場、水昂地區(qū)居住,為了便于走訪,端節(jié)又增加了兩批。水族分期分批過端習俗,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傳到今天。
水族端節(jié)文化習俗內涵
水族人民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熱情好客,內部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為加強親戚、朋友、兄弟之間的感情聯(lián)絡以及慶祝豐收,特在舊歲之末新年之始(水族人民以萬物凋敝、果木零落之割禾時節(jié)為歲之尾,以翻田地種麥種菜的時節(jié)為歲之首)殺豬宰牛告祝天地,拜祭鬼神,歡慶豐收。
水族人民過端節(jié)期間,客來親往,銅鼓、木鼓一起敲動,群情亢奮,狂歌勁舞,十分隆重和熱鬧。
端節(jié),水族人民稱“借端”(“借”水語“吃”的意思,“借端” 即吃端、過端之意,端為歲首),是水族人民歡慶團聚、辭舊迎新、慶祝豐收最盛大的節(jié)日。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榕江等水族人民聚居區(qū)大部分地方都有過端節(jié)的習俗,節(jié)日期間主人以最豐盛的形式招待來客。
按水族歷法來推算過端日期。水歷一年12個月,分“黏盛”(暖季)“黏糯”(寒季)兩季,日數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紀日,以秋實為歲首,水歷正月(即端月)對應陰歷九月為歲首,水歷十二月對應陰歷八月為歲尾,亥是地支的末序,故以正月的第一個亥日為一歲的終了和新年的開始,有繼往開來之意。水歷十二月(陰歷八月)至水歷新年二月初(農歷十月初)期間,以亥日為主要端節(jié),每個端節(jié)節(jié)期為十二天,古老慣例按區(qū)域部落分期分批輪流過端節(jié)。
水族各地過端節(jié)的日期不一樣,周覃鎮(zhèn)水東、水龍鄉(xiāng)馬聯(lián)等村的水族人民在水歷舊年十二月最后一個亥日過端節(jié),稱“水東端”(水龍鄉(xiāng)稱“拉佑端”);都勻套頭(現(xiàn)在的都勻市陽和、基場、奉合三個行政鄉(xiāng))在水歷舊年十二月“水東端”之前的亥日過端節(jié),稱“端套”(如水歷十二月有二個亥日,套頭就以當月的第一個亥日為端節(jié)日,若是這個月有三個亥日,那就選前兩個亥日中最吉利的過,套頭端與水東端之間有時間隔十二天,有時間隔二十四天,各年過端節(jié)的日期都不像其他地方過端節(jié)那樣恒定);廷牌,恒豐,水龍,三洞水維,塘州揚猛、安塘,獨山塘立、羊場,合江堯呂,荔波水江等地過新年端月第一個亥日,稱“端博”(廷牌鎮(zhèn)、恒豐鄉(xiāng)一帶的部落稱“博”,故該地過端節(jié)稱“端博”。又因該端節(jié)過的地方多,陣容龐大,有十六個地方一起過這個端節(jié),故又稱“端十六”);三洞、中和等地過新年端月第二個亥日,三洞蘭嶺、揚拱水昂等地過新年端月第三個亥日(該亥日有時在端月之尾,有時在水歷二月之初)。
此外,還有幾個非亥日端,如塘州鄉(xiāng)潘姓在廷牌端節(jié)之后的午日過端,都江一帶一些地方的潘姓在塘州端節(jié)之后三洞端節(jié)之前的申、酉、戌日過端節(jié),三都縣三合鎮(zhèn)的牛場一帶在三洞端節(jié)之后蘭嶺端節(jié)之前的未日過端節(jié)。水族端節(jié)持續(xù)時間前后總歷五個亥日共60天,節(jié)日持續(xù)時間之長,堪稱世界之最。
水族人民過端節(jié),有素食祭祖供神的習俗。祭祖供神主要用魚包韭菜供奉,在水族人的世界里,他們認為魚蝦等水生物是素品,用這些素品供奉祖上最為虔誠與圣潔。三都韭菜為特有大葉韭菜,家家皆有,營養(yǎng)豐富,因而魚包韭菜就成為水族端節(jié)祭祖的特制佳品。每年過端節(jié),首先要辦的一件事就是開塘捉魚制作魚包韭菜和打豆腐,用以祭祀祖先;第二件事就是殺豬宰牛,慶祝豐收,款待來客;第三件事就是打掃家里衛(wèi)生清洗碗筷擦抹桌凳,寓為辭舊迎新之意。
過端節(jié)之前,洗刷碗筷要用柴草灰磨洗,桌凳要用稻草等擦洗,務求徹底清除油膩污垢,堂屋要清掃亮堂,絕不容留一點蛛絲陳跡。神龕的清掃特別講究,不能用硬物觸碰損壞以免觸怒神靈。過端節(jié),破碗爛筷是不能上桌的,并且桌凳要全部擦洗干凈,特別是供祖用的桌凳碗筷,洗涮要特別講究。申日開始打掃家里衛(wèi)生和清洗盤碗桌凳、打豆腐;酉日撈魚,戌日上午殺豬宰牛,下午開始鋪開案板破魚。
水族端節(jié),最具特色的菜,算是魚包韭菜了。魚包韭菜是水族端節(jié)家家戶戶不可缺的最珍貴的祭祖菜肴。據說,水族先人為避禍亂從睢水流域南遷,跋山涉水,道饑而漁,得魚佐之以韭菜填饑健行,故水族端節(jié)以魚包韭菜供祀先人,緬懷祖恩。
魚包韭菜的制作是一項極為細膩的工作,破魚特別講究。三寸長的小刀,刀尖要特別鋒利,左手食指和中指緊緊夾住魚的腮部,刀從魚頭的正中央直插下去破開,然后左手一翻緊緊夾住魚頭,尖刀從魚頭處順延魚的背脊直接破到魚尾,取去魚腹中的雜碎等物,將魚翻開整齊地攤放在案板上。待魚全部破開以后,沿魚背翻開,將用姜蒜、花椒、鹽粉等調制好的新鮮紅辣糟鋪到魚的腹中,接著將韭菜、廣菜蓋在辣糟上面,然后將魚背合攏,包住韭菜,用糯米草莖細致捆扎幾道,再用紅辣糟涂抹在魚的身上,顧名思義,稱“魚包韭菜”,又稱“端節(jié)魚”。
水族有“無酒不成禮儀,無魚不成端節(jié)”之說。每年每家每戶過端節(jié),必須有魚供祀祖先,一般蒸的魚大約三五十斤,包好的魚排放在堂屋中央的案板上,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
烹調供“端”的魚包韭菜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煮魚。魚包好后,放到一口大鍋里,再放上一些韭菜、廣菜、生姜,放些鹽巴和辣糟,配適量的水,用鍋蓋扣在上面,然后放火烹煮。第二種是蒸魚。在大鍋上架上蒸隔,再在蒸隔上安上甑子,甑子里整齊地裝上捆扎好的魚。第三種是“燜”魚,這是最為講究的一種烹調方法。設一個陶甕,將一些韭菜和廣菜鋪墊在甕底,上面撒上一些調制好的辣糟,然后依次將包好的魚整齊地放入甕內。每放一層魚,就灑上一些家釀的米酒,再在魚的上面鋪一層薄薄的韭菜、廣菜和辣糟,直到將陶甕裝滿為止。魚裝好后,用一木板或竹板蓋住甕口。接著在大灶上置一口大鐵鍋,鍋內設一木架,將裝好魚的陶甕置于木架上,再將清水注滿鍋里,適量放進一些調料及料酒。繼而用一圓體空心的大木桶放在鐵鍋上將鍋和陶甕罩住,然后用一塊木蓋或竹蓋蓋住桶口,這樣就可以烹煮了。
魚包韭菜烹飪的時間從戌日晚七時開始放火,約到翌日(即亥日)上午七時左右烹煮結束,烹制時間約需一個對時,即十二個小時左右。用火要大小適宜,不可過急或過微。急則火勢過猛,致烹煮不勻;火勢過微,則火候不夠,味道不正。一般比較講究的人家都采用“燜”制的方法。
戌日那天晚上,主人家在堂屋中央安上一張八仙桌,桌上設七只碗、七雙筷子、七只杯子(或九或五,按家人多少而定,但只取單數),杯子里斟上家釀米酒。在靠近神龕的那一面,設一盤預先用小鍋煮好的魚包韭菜,一盤糯米飯,置幾碟果品,設八杯茶水,神龕上安一座香爐點上香。供桌四周擺上八張椅子,以等待列祖列宗的魂靈回家入位就座,享受后人的禮拜。符“端”席面一切布置停當,烹魚灶堂開火,接著全家齊集飯廳吃團圓飯,團圓飯可葷素結合,但葷油絕不能沾染供祖席面。團圓飯后,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少年兒童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到各家各戶觀看各家過端節(jié)情況,并與主人家共同分享席上果品,光景甚是熱鬧。
臨到夜間子時,家中男性長者帶領眾子女代表祖上享食供品,然后從蒸甕里取出正在蒸煮的魚包韭菜拿到供席上,重新斟上酒茶繼續(xù)供祀祖先。接著,女性長者在樓梯口設席供祀過往亡靈游鬼,然后帶領家中小孩享食祭品。
夜間,堂屋亮堂,大人灶間煮魚,小孩堂屋職守供品,水語稱“蘇端”。
翌日清晨(即亥日清晨),先由家中長者簡食桌上供品,然后從蒸甕里取來魚包韭菜,擺放在長方形的木盤里,再換上一盤新蒸的糯米飯放在供桌上,酒茶亦重新斟滿。
供祖席上的魚包韭菜色澤鮮紅,猶如一條條鯉魚、草魚從紅辣池里翩然躍出,十分引人;著七彩的糯米飯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酒香則未聞而先醉。廳堂里呈現(xiàn)出一派熱烈的喜慶氣氛,同時也表現(xiàn)了水族人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之情。
天大亮后,族中長房或位尊者通知全族的大小老少來享用祭品,然后依次順延到各家各戶,一起品嘗各家的魚包韭菜和享受端節(jié),水語稱“妔端”?!皧s端”結束后,把吃殘的魚取走,重新拿魚包韭菜放到木盤里等待來客。
過端節(jié),最熱鬧的當數“端”坡賽馬。人們在馬頭上掛著用綢緞扎成的大紅花,牽到馬坡,幾百匹馬齊集馬坡上競技較狠,奮蹄揚鞭,好不熱鬧。一年四季,各家各戶養(yǎng)馬的目的就是要到端坡上一展雄風。
亥日中午,族老在端坡上主持祭“端”儀式,設席告祝天地,然后由族老騎馬開趟,眾馬齊奔。馬坡上沒有具體的評委,一切由觀眾評判。誰家的馬跑得最好最快,人馬齊榮,連整個寨子乃至親戚朋友也一齊沾光。若是哪個的馬連年奪冠端坡,出盡風頭,那就別提多榮耀了。
馬坡散場之前,客人來了,不能食葷,須全部用魚包韭菜招待。馬坡散場之后,肉煮菜粥敬供祖上儀式完畢,方才可以食葷。
魚包韭菜標志著端節(jié)的品位與待客的禮數,即使是在苦寒的歲月,水族人民也總會想辦法烹制精美的魚包韭菜以饗食來客。
水族大部分地區(qū)以端節(jié)為年節(jié),源遠流長,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傳統(tǒng)的慶典活動主要有家族祭祖、端坡賽馬、文藝表演、體育和馬尾繡技藝比賽、銅鼓和木鼓演奏等。端節(jié)戌日(亥日前一日,相當于漢族大年三十晚)吃團圓飯,亥日(相當于漢族大年初一)上午忌葷吃素。
端節(jié)期間,銅鼓聲、木鼓聲此起彼伏,優(yōu)美的歌聲和歡樂的笑聲從早到晚回蕩在水家人的吊腳樓里,水族人民沉浸在溫馨而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之中。
作者單位:三都水族自治縣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