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寶貝改名了!一個曾經影響一代人的女作家,一個幾乎被標簽化的名字,突然變成另外的名字,自然引發(fā)人們良多感觸。區(qū)別以往安妮寶貝的小說和隨筆,新作《得未曾有》(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就是她改名慶山后,以文化實錄的形式,發(fā)現(xiàn)和探尋新的生活方式,然后用善意溫暖這個世界。
這本《得未曾有》,講述了安妮寶貝在長途旅行中,與四個陌生人的相會和交集。其中有愛作畫也善于烹飪的廚子,倡導他的飲食方式;有回歸鄉(xiāng)居的攝影師,以作品系列禮敬故鄉(xiāng)和大自然;有以詩歌、唐卡、修行、領悟供奉信仰的年輕僧人;還有年過八旬,經歷各種變遷,心守一事,古法彈奏的老琴人。安妮將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一切細節(jié)、一切觀點,均如實記錄下來,將種種不同的個人觀點、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完整呈現(xiàn),讓讀到的每一個人去分辨、吸取、選擇、感悟,去獲取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之所以選擇這四個人,安妮寶貝認為,這些人身上都有一種后退或者隱藏的傾向?!斑@些人的某些選擇看起來可能是消極的,往后退一步,或者把自己隱藏起來,但這里面有很大的考驗和決心在。”比如像書中人物魏壁,經歷過非常積極的、或者說很熱鬧的生活方式后選擇回到鄉(xiāng)村,這樣的選擇里有他對自己生命的一種確認。魏壁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一個農村優(yōu)秀青年在大城市奮斗多年后,決定回到農村生活。魏壁選擇鄉(xiāng)村,安妮選擇魏壁,都是一個目的:轉向內心,探索、反省、凈化和調整。不只是嘴上說,而是身體力行,按照自己內心去生活。
《得未曾有》褪盡了先前的尖銳和殘酷,是充滿善意的一本書。這說明安妮還是愿意用善意的態(tài)度對待這個世界。對此,安妮坦言跟自己的經歷或觀念的變化有關,年輕的她是非常講究是非觀的人,會攻擊一些事物。這是必經的過程,但又需要慢慢調整和糾正,當經歷過一些事情,或者通過學習、訓練讓自己的心得到擴展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東西具備一種平等性,這種平等性是說,事實上沒有那么明確的對和錯、美和丑。在安妮看來,這個世界所有對立面都可以融化掉,也可以消失掉。這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換過來的觀念,需要一個人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去體會,去領悟。
安妮寶貝的文字曾經是小資的最愛?!昂T灏愕拈L發(fā)、光腳、白衣裙、目光如孩童一般清澈”是安妮筆下女子的標準相,“流浪、旅行、絕望、漂泊”又是她所敘述故事的關鍵詞。在安妮早期的《告別薇安》、《七月和安生》、《八月未央》等作品中,無一不在講述撕裂的痛、捆綁的愛。近些年,隨著安妮的結婚生子,她的文字漸漸柔和,從《素年錦時》、《蓮花》再到《眠空》,個人成長的尖銳和殘酷被日常生活的平和所取代,她筆下的人物也從內心的掙扎轉向對生活的探索。而 《得未曾有》中,在不同的人生故事里,我們會探尋到心的源泉,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
安妮寶貝的影響力,不僅表現(xiàn)在銷量上,還表現(xiàn)在她作品中宣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很多人來說,安妮寶貝式的憂郁,安妮寶貝式的沉默,安妮寶貝式的麻布長裙,似乎就是他們所有人心目中的“另一面”。安妮的寫作一直伴隨著爭議,她因清冷凜冽的風格,和字里行間的小資情調備受追捧,但又被批評“太文藝”、“太矯情”。 在《得未曾有》中,她除了記錄這四個人的經歷和交往,還會經常把自己抽離出來,來觀察這個世界。她把自己的價值觀寫了進去,但沒有對這四個人給予任何的判斷或者評價,而是讓他們自己流動和表達。
毋庸置疑,新的筆名意味著狀態(tài)和心境的變化。對于改名“慶山”,安妮如此解釋:“現(xiàn)在的自己,喜歡‘慶’的歡喜基調和‘山’的靈性,但不會與‘安妮寶貝’告別?!睂τ诟拿W上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實在沒有必要給新名賦予太多的意義,名字不過是符號。我想十個讀者九個依舊會親切地稱呼你安妮,因為這已經成為我們心中不可更改的符號,別具一格,代表著你的風格和氣質。”在 《得未曾有》 中,我依然讀到了安妮語言的干凈、簡短、豁達,沒有拖泥帶水,少夸飾。而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少了無病呻吟的做作,多了生活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