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鹽、亞硝酸鹽是一類廣泛存在于蔬菜,苦井水,泡菜,腌制果、菜、魚、肉等食品中的化學物質。正常人每天都會從食物中攝取一定量的硝酸鹽類。硝酸鹽對人體毒性作用相對較低,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還原成亞硝酸鹽,后者對人體的毒性作用比前者大得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成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制定的硝酸鹽允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0~5毫克,亞硝酸鹽為0~0.007毫克。
進食需有度
泡菜等腌制菜是中國、日本、朝鮮的傳統食品,臘肉也是很多國家的特色風味。作為傳統食品,腌制類食品長期以來深受人們喜愛。尤其在缺少鮮綠蔬菜的寒冷冬天,泡菜等腌制菜更是普通百姓家庭餐桌上的常備菜。有些人甚至長期食用腌制食品,并形成了一種習慣。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攝入腌制類食品一定要把握一個“度”。泡菜等風味食品的確味美,偶爾食之,不失為一種生活享受,但過量攝入則危害健康。因此,我們提醒那些特別喜好這類食品的朋友:有時應在美味與健康間作出理性選擇。
一般來說,腌菜中亞硝酸鹽最多的時候是開始腌制的兩三天到十幾天之間。我國北方地區(qū)腌咸菜、酸菜的時間通常需要在一個月以上,南方地區(qū)腌酸菜、泡菜也要20天以上。臨床上,經常會見到因食用貯藏時間過長的蔬菜、泡制時間不長的泡菜或已開始腐爛的腌制菜,以及過量食用亞硝酸鹽作為發(fā)色劑的腌制魚、肉等而導致亞硝酸鹽中毒——腸源性紫紺的病例。研究證實,一次攝入亞硝酸鹽0.3~0.5克即可導致急性中毒,攝入3克可致死。
亞硝酸鹽中毒的主要癥狀有頭痛、頭暈、四肢乏力、惡心嘔吐;口唇,指、趾末端或皮膚紫紺等。相對急性中毒而言,亞硝酸鹽對人體的慢性危害不易被察覺到,其主要危害是亞硝酸鹽與食品中通過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質產物結合,即成為具有強致癌作用的亞硝酸胺,長期攝入,會大大地提高致癌的幾率。
上個世紀70年代,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我國河南林縣居民食道癌患病率極高,最后研究證實這與當地居民常食腌制咸菜、泡菜有關。貴州省從江縣尿路結石發(fā)病率較高,究其原因,主要與當地人偏嗜腌酸菜有關。
不必“談泡菜色變”
不過,我們也大可不必為此就“談泡菜色變”,從此與泡菜“分道揚鑣”。日常生活中,為了使我們的飲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每周食用一兩次泡菜、腌制魚、腌制肉等風味食品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腌菜時加點蔥、姜、蒜、辣椒汁、檸檬汁,這些物質都能降低亞硝酸鹽的含量。食用腌制類食品時多攝取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其健康安全系數更大,因為維生素C可以阻礙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或亞硝酸胺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