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兩晉時期,武陵指現(xiàn)在的湖南常德,沅水流域的中上游地區(qū),但我寧愿相信陶淵明《桃花源記》里“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里指的是錢塘江下游的武陵杭州。仿佛只有這里才配得上桑田美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里湖裹山中,山屏湖外,云山秀水。蘇堤和白堤將湖區(qū)分割開來,日暮時分,陽光的余暉照在西湖南面的山上,因此這座山也被稱作夕照山,夕照山有一座峰叫雷峰,峰頂有一座塔,說到這里,大抵都能猜到她的名字了,不錯,正是雷峰塔。
說到這座塔,我仿佛有千言萬語,因為我相信世間一切美好的傳說。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景色別致。倒塌前的雷峰塔建于五代十國,按宋朝政權(quán)來算,大約在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是當時吳越的最后一位國王錢弘俶因自己的妃子黃妃得子而建,也以此祈求國泰民安。因此雷峰塔起初便叫做黃妃塔,因建于雷峰,后人又稱為雷峰塔。
據(jù)明張岱《西湖夢尋》介紹,雷峰塔興建之初,以十三級為標準,擬高千尺。不料因為財力不濟,改為七級,竣工時實為五級。通體為樓閣式結(jié)構(gòu),外石內(nèi)心,外圍有木構(gòu)樓廊,內(nèi)壁嵌著刻有《華嚴經(jīng)》的石條。當時雙套筒磚砌塔身,八面木構(gòu)檐廊,形制新創(chuàng),實屬前所未有。張岱在《雷峰塔》詩中也曾生動的描寫道:聞子狀雷峰,老僧掛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時有熏風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宮,存放著珍藏有佛螺髻發(fā)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和龍蓮座釋迦牟尼佛坐像等佛教珍貴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nèi),還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jīng)》經(jīng)卷。
南宋慶元年間曾將經(jīng)受戰(zhàn)火的雷峰塔重修,修葺過的塔身金碧輝煌,特別是黃昏時,塔身橫空,與落日相映生輝,雷峰夕照景觀便由此而來。元朝時一場大火之后,舊塔只留下了塔心。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被圍困在杭州城,敗兵困獸,縱火焚燒雷峰塔,災后古塔僅剩磚砌塔身,無限蒼涼,風貌凝重。
清朝前期,《白蛇傳》的故事已然流傳開來,此時的雷峰塔雖然砌磚裸露,塔身殘缺,似乎也掩蓋不住它與周遭山水景致的相映成輝。雍正年間的《西湖志》曾這樣贊美雷峰夕照: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清朝許承祖也曾作詩云: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
而清末民初,人心恐慌,世事動蕩,相傳雷峰塔磚可以辟邪,因而塔身塔基屢屢遭到盜挖,終于在1924年,屹立將近一千年、飽受摧殘的雷峰塔轟然坍塌。當時恰逢孫傳芳進城,杭州城的百姓人心惶惶,雷峰塔倒塌,剎那間煙霧繚繞,仿佛被禁錮的靈魂重得天日一般。魯迅對雷峰塔的倒掉是拍手稱快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雖說是中學時讀的,就眼下想來,有些語句還是記憶猶新,大師行文含蓄,幽默詼諧,口吻中含著嘲笑,諷刺與揭露,暢快淋漓地鞭撻了那些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者。
新塔的重建工程在2000年正式奠基,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設計,在雷峰塔原址上重建,塔身沿襲了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制型,外觀是一座八面、五層樓閣式塔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新塔各層屋面均覆蓋銅瓦,每個轉(zhuǎn)角處設銅斗拱。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設欄桿,繞塔而成檐廊,站在第五層的外觀平臺之上,極目遠眺,西湖汪莊,湖心三島,氣象萬千。五層八面,風姿優(yōu)美,依山臨湖,古韻古香,遠遠相望,蔚然大觀。
不得不說雷峰新塔加注了很強的現(xiàn)代工藝,不論是透明的直梯還是不銹鋼的扶梯,都似乎在昭示著那個厄運時代的終結(jié)和新世紀的改革姿態(tài)。在新塔的暗層上刻有《雷峰塔重建記》,記錄概括了雷峰塔的前世今生,其中有幾句是這么說的:“十方歡喜無涯,千古夕照有主。每當落日熔金,余霞散綺,乃見孤峰染紫,塔影橫空……聚凝西子無邊風光,鋪敘錢塘自古繁華……鑒古觀今,期無慘于先輩;憑高望遠,當更上乎層樓?!笨梢?,不論是新塔還是舊塔,所傳遞的理念終究還是一樣的。就像學者余秋雨所說:雷峰塔只是一個歸結(jié)性的造型,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的愴然象征。
說雷峰塔不提白娘子,仿佛是一種殘缺,看客惜光,尚且容我簡單絮叨幾句。有人說白娘子是西湖所接納的一個可愛的生命。雷峰塔的聲名遠揚,在某種意義上,何嘗不是源于壓著白娘子。故事情節(jié)雖說是虛構(gòu)所成,但歷代慷慨地把西湖、斷橋、雷峰塔都奉獻給這故事,使此地有了白娘子的印記,而西湖不但毫無虧損,反而更因此平添了許多瑰麗明媚的色彩。白娘子是妖也是仙,雖是至善至美的化身,但她有著平凡人最普通的理想以及很多平凡人不具備的忠貞執(zhí)著與堅韌,所以我們何不妨就把她看做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知恩圖報又溫柔多情的女人。
那天偶然看到趙雅芝老師微博,年近花甲,依舊風姿綽約,顧盼傳神,明眸皓齒。屏息蹙眉毫不減當年風范。人前人后,有先生相伴左右,膝下三子皆以成人,家庭和睦,事業(yè)順心。做人至此,做女人至此,夫復何求呢?
天予多情,也必愿長相守??慈缃竦内w老師,我似乎也更堅定自己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人生信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