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龍口再不開,家添人口外添財。
窯里窯外喜氣生,天官地官降福來。
一撒東方甲乙木,青龍歡喜來送福。
二撤南方丙丁火,紅嘴朱雀快退躲。
三撒西方庚辛金,白虎抽身早離門。
四撒北方壬癸水,黑煞玄武遠千里。
五撒中方戊己土,勾陳喜神居正中。
左撒,右撒,撒瘟神惡鬼,立即逃身,律令無情!
上撒,下撒,青龍納喜,勾陳佑福。恭喜主人,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前撒,后撒,今日合龍,主家無忌,匠工無忌,天無忌,地無忌。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這是陜北地區(qū)建造窯洞即將完工合龍口時的唱詞。合龍口是新窯主體工程完成后的一件極其隆重的大事,和關中平原地區(qū)房屋上梁一樣,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來表達基業(yè)的建成。
窯洞是陜北文化的載體
窯洞是分布于黃河流域陜西、山西、甘肅、寧夏等地區(qū)的典型民居樣式。窯洞民居具有保濕、節(jié)材、環(huán)保、長壽、減災、保鮮、貯藏、經久耐居等特性。因此,千百年來一直作為陜北地區(qū)的民居形式綿延至今,是陜北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陜北地區(qū)北起毛烏蘇沙漠,南至金鎖關,東起黃河,西至寧夏平原。地處中國黃土高原中心,包含榆林、延安兩個地區(qū),南北長500余公里,總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地域廣闊,屬于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在這片土地上先后留存著華夏、戎狄、匈奴、鮮卑、羌、突厥、黨項、吐谷渾、蒙、回等民族活動、居住的遺跡,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漢、蒙、回等多民族文化交織的印跡。
陜北地區(qū)的地貌是以黃土梁狀丘陵溝壑區(qū)為主,高原年平均降水量450—650毫米,海拔800—1800米,黃土厚度50—100米,年平均氣溫7.70℃—10.60℃。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半干旱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夏短冬長,春季干旱多風,夏秋溫涼多雨。這種天然的地理條件、自然氣候是陜北窯洞建筑形成的源初背景。
自周代起,陜北便開始建造半地穴式的窯洞,秦漢以后發(fā)展為全地穴式,也就是現(xiàn)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墻。明末清初時,石砌窯洞的出現(xiàn)使陜北的窯洞建筑達到鼎盛?,F(xiàn)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當?shù)厝罕娨验_始利用現(xiàn)代技術重新建造貼有彩色瓷磚的窯面和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
人類自結束筑巢而棲的高空生活后,擇洞而居成為繁衍生息的最佳途徑。洞穴定居標志著人類利用大自然跨入了新的紀元。陜北窯洞則是人類定居方式的活化石。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陜北窯洞從源發(fā)到成型經歷了古人類挖掘黃土洞穴,到后來半穴居形式,以及鑿石為窯,到最后明清時期窯洞民居體系完備并被老百姓普遍采用幾個發(fā)展階段。
窯洞的營建技藝
窯洞建筑民居正是在陜北人民長期勞動實踐中,認識、利用以及改造黃土地的智慧結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土窯洞基礎上演繹出石窯、磚窯并沿用至今,其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這說明陜北的窯洞建筑藝術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它是黃土高原上最佳的居住選擇,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協(xié)調。以至于,世界建筑學界稱中國窯洞為“沒有建筑師的建筑”。
這一極富特色的生土建筑,其營建技藝正是源于千百年來的口傳身授,而營建理念更是源于“風水”的主旨奧義。環(huán)境是文化的載體,更是塑造文化的背景,陜北窯洞這一特有的建筑環(huán)境也承載著這一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營建技藝。對于窯洞民居的保護,不僅僅是建筑樣態(tài)的保護,更應對其背后的營建技藝進行保護,民間口傳身授的營建技藝富含了更多的文化風情,承載了更多的歷史精髓,是一筆深厚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民族文化、再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環(huán)境有著重要意義。
窯洞民居建筑沿用了傳統(tǒng)營建技藝,按建筑選址與布局方式,大致有三種形態(tài)分類。
一是靠崖窯(例如米脂常家大院)。這是在天然的黃土崖壁內開鑿橫洞,常常是數(shù)洞相連,成排并列,或臺階成次,上下相差。其中最簡單的僅在窯洞口加一道門即成,較講究的,則在洞內砌磚拱券或石拱券,或在洞外砌磚或砌石為護墻。也有在土窯外接上一段石窯或磚窯,稱為咬口窯。規(guī)模較大的則在崖外建房,組成院落,稱為靠崖窯院。
二是下沉式窯洞或叫地下天井窯(例如永壽等架坡)。該類窯洞多建于黃土塬上,一個個星羅棋布。人們稱之謂“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只聞雞犬聲,院落地下存,窯洞土中生,車從頭上過,聲由地下來,平地炊煙起,不見雞狗光聽聲”,就是對下沉式窯洞生動形象的描寫。這種下沉式天井窯,大都采取簡單的地下四合院的形式,一戶一院。
三是土坯拱窯(例如米脂縣高家大院)。是用土坯或磚石砌成拱券窯頂和墻身,上面用土加以覆蓋(厚度1#12316;1.5米)筑成。這類土拱窯洞有半埋式的,也有筑在地上的。此種亦稱之為獨立式窯洞,又叫“四明頭窯”,屬掩土建筑的一種,其所以俗稱“四明頭”,就是指前、后、左、右四頭(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體而亮在明處,四面都要人工砌造。由于地區(qū)的差異,土坯拱窯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制造方法。
傳統(tǒng)營建理念
中國傳統(tǒng)營建理念就是“風水”,中原地區(qū)正是“風水”的發(fā)源地,也是中國營建理念的主流文化區(qū)。這種古老的文化也反映在民間技藝的口授傳承當中。陜北窯洞無論是土窯、石窯、磚窯,還是獨立式、下沉式、崖窯式,在其選址、規(guī)劃、建設、遷移、改造等一系列營建活動中都嚴格依據“風水”流程。窯洞不僅反映了正統(tǒng)的“風水”體系,而且還蘊含了很多散落在民間的口訣、歌謠。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也是風土民情的凝結。擇吉動土、數(shù)理規(guī)劃、禁忌、厭勝等一系列方俗,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后也反映出豐富的文化魅力。
傳統(tǒng)營建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選址。窯洞營建反映在整個環(huán)境規(guī)劃選址之上,遵從自然地理地貌、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tài)觀念,并且反映出天地物象的數(shù)理特征,使得環(huán)境更加具備人性色彩。
坐字格局。窯洞建筑嚴格依據八方四向,周易卦象,使環(huán)境更具內在數(shù)理邏輯,并與居者相合,增強居者的家園領屬感。
擇吉動土。窯洞建筑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在建筑的整個過程中都與時間相契合,充分體現(xiàn)了營建活動與整個社會生活的關系,其中口訣歌謠,細微處反映了很多當?shù)孛耧L民俗,對當?shù)匚幕酥林性幕难芯慷紭O具價值。
建造宜忌。民間建造技藝除主流“風水”脈絡之外,還包含很多細節(jié)上的禁忌、吉取。這些禁忌也往往反映了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環(huán)境的審美趨同,同時對建筑裝飾的趨吉避兇也具有指導意義。
陜北窯洞針對不同類型、小環(huán)境特征都有著靈活多樣而又理法可依的建造技藝,而且這種建造技藝并不是單純以科學為依據的理性建筑技術,其中滲透著豐富的人文色彩和人倫禮制。例如對工匠人品的選擇,就超出一般意義上所指的技術。在營建過程當中不僅貫穿著獨具一格的民間營造技藝,同時還輔以程序儀式,深具民間意蘊。例如合龍口、暖窯。不僅儀式嚴整,還涉及到與居者之間的關系,其中十二“精藥”、七種“名香”、“六精藥’等,把防病、治病與窯洞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這不但是民間信仰習俗的反映,也是民間醫(yī)藥科技在文化上的反映,體現(xiàn)了自然、建筑與人之間的內在關系。
建筑以實用為目的。窯洞建筑的布局、空間構成、尺度、防護性能、裝修構造等都是以實用為出發(fā)點。窯洞建筑形制反映了傳統(tǒng)倫理秩序在空間中的對應。窯洞的內部設施與布局,也體現(xiàn)了對“火”的深刻理解,灶、炕和煙道的系統(tǒng)不僅形成了窯洞生活空間的劃分,也成為交互空間的內在聯(lián)系。
窯洞的裝飾技藝
窯洞的裝飾技藝更反映了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后,對精神功能的要求。裝飾依附于建筑結構,深化了造型藝術形式。窯洞裝飾并非獨立存在,它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意識主流和民俗觀念,并受到當?shù)亟洕夹g條件、社會文化背景、審美傾向等制約,反映出強烈的地域特色。
窯洞裝飾技藝主要有窯洞石雕。陜北窯洞石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其寫意的造型、流暢的線條自成一脈,在中國傳統(tǒng)石雕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陜北窯洞建筑中,石雕以建筑的裝飾構件出現(xiàn),主要有抱鼓石、柱礎石。體現(xiàn)出民間高超的雕造技藝。內容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迎賓拜謁、祈求吉祥、狩獵農牧、樂舞百戲、神仙鬼怪、珍禽靈獸等等。
窯洞木雕。木雕裝飾與窯洞建筑構架、構件有機結合,并利用其木質材料進行雕飾加工,豐富建筑空間形象,它是建筑內外環(huán)境裝飾中的一種重要裝飾形式與裝修處理手法,是一個民族世代相傳、長期積累下來的文化成果。陜北建筑木雕也依附特有的建筑環(huán)境,極具當?shù)孛耧L民情,雕刻質樸、內容豐富。
窯洞磚雕。磚雕是模仿石雕而出現(xiàn)的一種雕飾類型,比石材質地軟且輕,易加工成型,利于在民居建筑裝飾中廣泛采用。例如,米脂窯洞磚雕主要用于脊飾、吻獸、瓦當、滴水、墀頭、影壁、神龕等建筑部位。追溯歷史,戰(zhàn)國花磚和秦磚漢瓦都飾有精美的圖紋,這應是磚雕的萌芽形態(tài)。
室內裝飾技藝。居住環(huán)境的陳設布置與當?shù)厝藗兊木幼×曀子忻芮嘘P系。人們在滿足基本的實用需求之后,開始了對居住環(huán)境和實用物品的美化設計與點綴。
盡管是一窠土窯,但其歷史文化價值勝過諸多高樓大廈。奔騰咆哮的黃河—水,“瘋神捏就”的黃土高原—土,“土德之瑞”的軒轅黃帝—人,這就是“三黃”所反映的“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全部的人文精神,是這水和這土孕育了原始先民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而人又賦予水土以靈性。黃土窯洞在人類居住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歷史悠久,幾乎可以說與人類同時發(fā)生、同步發(fā)展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窯洞文化體系。從歷史縱深著眼,恰恰說明黃土窯洞輝煌的過去及其在人類居住文化上的歷史貢獻和科學性。著眼于未來,窯洞依然有其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