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位于陜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是連接陜北和關(guān)中地區(qū)的交通要地。位于黃陵縣城北橋山的黃帝陵,古稱“橋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古語云:“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自軒轅黃帝駕崩至今,黃帝陵祭典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黃帝陵也成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
歷史沿襲
中華民族始祖軒轅皇帝在5000年前的蠻荒時代,降服炎帝、誅殺蚩尤,結(jié)束戰(zhàn)爭,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之后,軒轅皇帝造文字、制衣冠、做舟車、創(chuàng)醫(yī)學、筑房屋、賜姓氏、燒陶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因此,傳說黃帝去世后,當時的人們就設立神廟、祭壇,用各種精美的器物祭祀黃帝。黃帝陵祭典活動分為公祭和民祭兩部分,公祭黃帝陵即為以官方名義組織的有嚴格規(guī)模、等級和儀式的大型祭祀活動。據(jù)《繹史》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秉S帝祭祀從此開始。之后,從《國語》、《禮記》、《禮祀》等書籍的零星記載中可以看出,從堯、舜、禹時代直至春秋時期,公祭黃帝的活動從未間斷。
最早有記載的公祭活動源于春秋時期。據(jù)《史記》記載,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疇,祭黃帝,作下疇,祭炎帝。”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后,在政治治理上以黃帝為榜樣,所以自然很重視對黃帝的祭祀。漢武帝劉徹即位后,“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痹庠甓ㄇ?10年)武帝巡邊,也曾“祠黃帝于橋山”,他還曾率軍18萬人來這里祭祀祖先,修筑了漢武仙臺,供人們攀登懷古,這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動。東漢開國黃帝劉秀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為圓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其外壇上為五帝位#8943;#8943;黃帝位在丁末之地?!边M行了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及隋朝,公祭規(guī)模越來越大,祭典亦越來越隆重,據(jù)《魏書#8226;太宗紀》記載: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明元皇帝“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段簳?8226;世祖紀》還記載了太武帝拓跋燾于公元428年 “東幸廣寧,臨觀溫泉,以太牢祭黃帝”。《魏書#8226;禮志》也記載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帝東巡,歷橋山,祀黃帝”時的情景。隋朝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據(jù)史書記載,隋文帝和隋煬帝也對黃帝進行過祭祀。
唐宋時期,黃帝陵祭祀活動沿襲了前朝的各項儀程。唐代宗時期,黃帝陵公祭活動升格為國家級祭典,之后即使是唐代戰(zhàn)亂時期,公祭黃帝陵的活動仍未中斷。元代沿襲唐宋時期公祭黃帝之禮制,《元典章》規(guī)定:伏羲、神農(nóng)、黃帝是開天辟地的先祖,國家應當祭祀,但祭祀儀式不再由皇帝親自主持。元代對黃帝陵廟的祭祀也很重視。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黃帝廟保生宮發(fā)生火災,廟宇建筑均被毀壞,泰定皇帝也孫鐵木兒盛怒之下,寫了一道圣旨命令盡快搶修燒毀的黃帝陵廟,這道圣旨用蒙語和漢語刻成碑文存放在廟內(nèi),至今已保存660余年,可以說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道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撥款維修黃帝陵廟,并親自撰寫祭文派大臣中書管勾甘赴黃帝陵致祭,贊頌軒轅黃帝的功德。同時,朱元璋還寫了一篇親筆手稿的祭文,這個祭文現(xiàn)在還保存在軒轅廟碑廊里,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一篇祭文。之后的明洪武二十九年、永樂十二年、宣德元年、景泰元年、天順六年、正德元年、嘉靖十年、隆慶四年、萬歷元年、天啟元年等,均派專官赴黃陵橋山主持祭祀活動。清代對黃帝的公祭活動基本保持了明代規(guī)格,而且祭祀規(guī)模更加宏大,儀式更加隆重。據(jù)統(tǒng)計,從清世祖到溥儀皇帝的260年間,共祭祀黃帝26次,為歷朝之最。
辛亥革命后,黃帝已成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精神信念的載體。1912年1月,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同年3月,委派要員15人組成代表團專程祭祀黃帝陵。孫中山曾親自書寫了熱情洋溢的祭文一篇,可惜散佚不存,只留下“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些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詞句。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黃帝陵祭祀活動主要由國民政府主持,但在以抗日戰(zhàn)爭為標志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也有兩黨共派代表祭黃帝陵的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49年舉辦了第一次黃帝陵祭祀活動,后停祭了5年,1955年至1961年均為每年一祭。文化大革命期間,黃帝陵祭祀再度中斷,1980年恢復公祭。建國后的清明節(jié)黃帝陵公祭活動均由陜西省級領(lǐng)導人主持,陜西省政府主辦,參祭人員包括國家領(lǐng)導人,此外還有許多省區(qū)代表、港澳臺人士和海外華僑參加。建國后的祭文內(nèi)容主要是宣傳民族團結(jié)、祖國統(tǒng)一和愛國主義思想。
公祭儀程
黃帝陵祭典每年都在號稱“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舉行。黃帝陵最早建于秦代,后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F(xiàn)在的黃帝陵主要包括陵墓區(qū)和軒轅廟區(qū),黃帝陵祭祀大殿位于廟院北端,坐北面南,為正方形花崗巖石材建筑,漢代造型風格,色調(diào)以青灰為主,宏偉、古樸、莊嚴。
目前,黃帝陵祭典形成清明節(jié)公祭、重陽節(jié)民祭的格局,其中,每年的公祭活動均有國家領(lǐng)導人參加。公祭儀式在黃帝陵外的廣場舉行,祭祀場所以古樸宏偉的黃帝陵建筑為主體,以黃、紅色為主色的地毯從印池邊一直鋪設到主祭祀大殿,參加祭祀大典人員均披戴黃色佩巾,中有赭色漢代瓦當紋,兩端有云紋、幾何紋、動物紋,上邊篆書“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字樣。祭祀人員佩戴此巾,作為整齊劃一的標志。祭文重在體現(xiàn)頌揚黃帝功德、追溯民族歷程、突出當代成就、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每年的祭文由一位在科教文衛(wèi)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宣讀。
祭奠開始時,“鳴鐘九響,擊鼓三十四咚?!鼻罢呦笳髦腥A民族傳統(tǒng)中的最高禮數(shù),后者則代表著省、市、自治區(qū)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和臺灣。在整個公祭典禮中,場面最壯觀的是祭祀歌舞,它氣勢恢宏、震撼人心。整個祭祀歌舞分為:“云紀”篇,表現(xiàn)黃帝的恩德像雨露一樣;“夔鼓”篇,表現(xiàn)黃帝部落的征戰(zhàn)操練以及中華民族的最后統(tǒng)一;“瑞德”篇,表現(xiàn)黃帝時期人們耕作以及幸福的情景;“馭龍”篇,表現(xiàn)中華民族永遠祭奠黃帝,希望海外華僑和全世界華人能聯(lián)系在一起,贊揚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與對黃帝的崇敬之情。黃帝陵祭典活動神圣莊嚴,十分注重具體的祭祀禮儀程式,在祭祀物品、儀仗、樂隊方面要求十分嚴格,每種祭祀物品在數(shù)量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2003年,為規(guī)范黃帝陵祭祀活動,陜西省專門成立了由歷史、考古、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的知名學者組成的“黃帝陵禮儀研究專家組”,該專家組提出的祭祀禮儀改革方案,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審議通過后開始實行。新的祭祀方式明確了以下12項祭典儀程,祭祀時間約為35分鐘。
第一項,全體肅立;第二項,鳴放禮炮(34響,代表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qū)、特別行政區(qū));第三項,奏樂;第四項,主祭就位;第五項,陪祭就位;第六項,主祭上香;第七項,獻爵奠酒(主祭人舉爵行奠酒禮);第八項,敬獻花籃;第九項,恭讀祭文(由專職播音員宣讀);第十項,三鞠躬禮;第十一項,樂舞告祭;第十二項,典禮告成。
此外,新的祭典儀程還有以下幾項突出的變化:
啟用天子等級的青銅祭器
從2004年起,公祭黃帝陵開始采用天子等級的青銅祭器。著名考古學家、黃帝陵祭祀禮儀方案專家組組長韓偉說:“我們將遵從古代以青銅禮器作為黃帝祭器的傳統(tǒng),采用天子等級、式樣仿古、造型莊重、紋飾雋美的銅制祭器,既可藏傳后世,又可參觀鑒賞。為與古代青銅器有所區(qū)別,每件祭器均鑄“黃陵祭器”四字,并予以編號。”祭器的擺放分大殿內(nèi)、外兩部分。大殿外月臺上,放置一高約2.5米的“盛德垂范”大鼎。大殿院中有銅器若干。大殿內(nèi)則放置一定數(shù)量的銅制祭器,有犧牲器、酒醴器、粢盛器、籩豆器、香燭器、編鐘等等。祭祀大院還列置有太常旗、黃麾、儀仗旗以及鉞、戚、斧、刀、矛等兵仗。
新增大型祭祀樂舞
新祭祀大典增加了祭祀樂舞,這是以往祭祀中沒有的。祭祀樂舞名為《軒轅黃帝頌》,共分《風調(diào)雨順》、《百獸率舞》、《中華鼓魂》、《乘龍飛天》四個篇章。鼓樂主要采用陜西洛川、韓城等地的鼓樂,表現(xiàn)發(fā)憤圖強的堅強信念。在激烈的鼓聲中,千鴿沖霄,萬民叩拜,黃色巨龍騰空而起,象征民族精神的騰躍。樂舞設計構(gòu)思新穎,較好地表達了人們對黃帝的祭拜,象征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與復興。
每五年設大祭
2004年開始,黃帝陵的公祭規(guī)格分為兩種:國家領(lǐng)導人主祭,陜西省陪祭;國家領(lǐng)導人主祭,各省市輪流陪祭。每五年設大祭,應由國家領(lǐng)導人主祭,各省市聯(lián)合陪祭。祭文寫作將用現(xiàn)代漢語,能夠貫注感情,文筆精煉,便于聽眾理解。
民祭探秘
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歷朝各代一直受到人們的祭祀和敬仰。黃帝陵民祭活動也與公祭一起長期并存著。據(jù)史料分析,民間對軒轅黃帝的祭祀,最早應追溯到東西漢之間的王莽時期。王莽元年(公元8年),出于對黃帝神威的敬畏和祈禱黃帝神靈佑護的需要,一改西漢宣帝、靈帝祭祀黃帝時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下令郡縣以下都要祭祀黃帝。此后,官方組織祭祀活動便延伸到民間,也成為老百姓自發(fā)的一種祭祀活動。民間祭祀時間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后和重陽節(jié)期間。北宋以來,民祭活動在陰歷的九月初九(即重陽節(jié))舉行。傳說這一天為軒轅黃帝乘龍升天之日,所以每年重陽節(jié),民間都要舉辦規(guī)模宏大的“民祭軒轅黃帝逸仙盛會”。民祭活動一般持續(xù)三至五天,并有戲班唱戲助興。
據(jù)民國三十三年《黃陵縣志#8226;民俗志》載:重陽節(jié)的民間祭祀由宜君、洛川、富縣與中部縣(今黃陵縣)四個鄰縣合辦。中部縣為東道主,重陽民祭前期籌備工作緊張而繁忙。作為東道主的中部縣,要在重陽前三個月派人到所屬鄉(xiāng)鎮(zhèn)挑選“太牢”。黃陵有這樣的風俗:比較重要的祭典,牲畜在祭祀前要用牢圈蓄養(yǎng)一段時間(一般的牲畜是牧養(yǎng)的),經(jīng)過牢養(yǎng)的牛羊豕又稱“牢”?!按罄巍蓖ǔV概I?,“小牢”通常指羊牲。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未必兼用大牢,所以“太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即小牢)指羊豕二牲。除此之外,還要派人到離縣城60華里之外的店頭鎮(zhèn)去拉“軒轅酒”(軒轅酒是用拐角古井的水和獨特的“仙人兌”技術(shù)精釀而成。千百年來黃陵祭祀必用此酒,故老百姓稱為“軒轅酒”)。重陽節(jié)前幾天,黃陵城內(nèi)家家備供品,蒸花饃,做祭服,貧困戶則采擷野花代替供品,九月初九這天正式舉行民祭軒轅黃帝逸仙盛會。屆時,四縣所有樂隊云集中部縣城,上午十時,家家閉戶,全部出動。通往陵區(qū)的道路上,人流如潮,萬頭攢動。祭陵隊伍前面有古樂隊開道,其他百姓尾隨其后,攜帶著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種供品,手持柏朵,從四面八方匯集在橋山黃帝陵前,參加規(guī)模宏大的民祭盛會。
黃帝陵民間祭祀活動無固定儀程,往往根據(jù)祭奠者的愿望及習俗自己確定。據(jù)《黃陵縣志》記載,過去,祭祀都在黃帝陵前舉行,即實行的是“陵祭”。在九九重陽節(jié)這天,黃帝陵前要搭祭棚,并要在祭棚內(nèi)放置蘆席9張,以盛祭品。祭祀開始后,首先由鄰縣縣令、縣丞供奉祭品,中部縣令居三縣之后。其次為百姓祭祀,先上供燒香,再焚紙跪拜,繞陵一周,次第輪流,持續(xù)很久?;謴图懒昊顒右院?,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前來謁陵拜祖者更多,他們各自用各自的地方風俗祭奠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一般來講,民間祭祀活動的規(guī)模、時間、頻率,往往同社會的安定程度、自然的豐饉相聯(lián)系,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晴雨表。
重陽節(jié)民祭軒轅黃帝的程序為:
1、全體肅立。
2、各界代表就位。
3、擊鼓鳴鐘。
4、奏古樂。
5、祭奠(敬獻花籃、花圈,群眾代表敬獻三牲祭品,上香,燒紙,奠酒等)。
6、行三鞠躬禮。
7、恭讀祭文。
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由鼓樂隊前導,主祭、陪祭人依次繞行)。
9、留影。
10、植紀念樹。
民祭活動除保留公祭活動的一些內(nèi)容外,還增加了鼓樂隊、嗩吶隊和56人組成的儀仗隊、12人組成的三牲隊以及擊鼓、鳴鐘、植紀念樹等儀式。在民祭活動中,主、陪祭人身穿印有巨龍騰飛的黃馬夾,肩披繡有“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故鄉(xiāng)在黃陵”大字的佩帶。
目前,黃帝陵祭祀越來越受到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的關(guān)注,公祭活動一般在清明節(jié)期間舉行,有國家領(lǐng)導人參加,民祭活動則在重陽節(jié)期間舉行。2006年,黃帝陵祭典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活動,都能吸引上萬人參加。
祭典活動的價值與意義
“每逢清明追念遠祖,四海同心共敬軒轅”。千百年來,每逢清明、重陽來黃帝陵拜謁祭奠的人絡繹不絕,各朝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以及近代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無不對中華民族有這樣一位人文初祖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目前,黃帝陵已成為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前來祭拜祖先。黃帝陵祭祀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祭祖活動,更蘊含著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的深刻意義。
黃帝陵祭祀活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且至今不衰,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先祖的“報功崇德”、“繼志述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情操。黃帝陵祭祀活動在中國民族文化和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長期產(chǎn)生著重大的影響,并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科技、建筑、藝術(shù)等傳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黃帝陵祭祀過程中所需的服裝、旗仗、面花、剪紙以及表演的樂舞等,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所折射出的當?shù)孛袼孜幕趪鴥?nèi)外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整理、研究這些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shù)形式,對我國民俗文化的發(fā)展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