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去過成都的人,都不能遺忘她。
這個城市有一張生動而多情的面孔。她的美超越了顏色、味道、光線的組合,悅?cè)搜勰?,更動人心魄。她古典、散漫、慵懶、時尚、繁華、熱烈、清幽;她是一種文化,一種方式,一種欲望,一種生活。她矛盾而復(fù)雜,豐盛而飽滿,讓人別無選擇,只能愛她。
草木的理想國
坐在出租車?yán)锵蛲馔?,?xì)細(xì)打量這個被朋友過度贊譽(yù)的城市。除了悶熱,一切都好。
司機(jī)是本地人,精干瘦小,操著一口四川普通話,跟我天南海北地閑侃。他沒去過沈陽,但卻知道“小沈陽”。等紅燈的間隙,一個戴著草帽的幺妹敲敲車窗,向我兜售自制的項鏈。紅色的細(xì)線穿著瓷白的花朵,手工簡陋,但香氣襲人,是一種近乎放肆的香,我從沒聞過。司機(jī)說這叫香水花,可以驅(qū)蚊避蟲。我買了兩串,下車時留給司機(jī)一串,他連連道謝,祝我旅途愉快。
我的旅程就從一個花香漫溢的午后開始。
成都是一個花事繁盛的城市,阿來稱之為“草木的理想國”。這里沒有“花開荼蘼春事了”,臘梅、梅、海棠、早櫻、玉蘭、李、梨、紫荊、桃、迎春、桐、丁香、含笑、鳶尾、梔子、荷、芙蓉#8943;#8943;每個季節(jié)都有屬于自己的花語。
此時是夏末,芙蓉初開的時節(jié)。成都的別稱叫“蓉城”,傳說蜀后主孟昶為博美人一笑,命人在城中遍植芙蓉,每逢九月,如錦如霞。芙蓉在城中四處可見,街道兩旁,朵朵俏粉,點綴在大如手掌的綠葉中間尤顯嬌柔,不盈一握。不知是成都?xì)夂驖駶櫋⒒覊m少,還是芙蓉是“質(zhì)本潔來”的花,花是粉粉淡淡,葉是清清爽爽,不像北方的花草,總蒙著一層灰黃的塵土,灼灼的日光下透著幾分頹敗的神氣。
觀賞芙蓉的最佳之所是浣花溪公園。唐代才女薛濤便是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了色彩絢麗又精致的薛濤箋,專門用來寫她“不結(jié)同心人,空結(jié)同心草”之類的多情詩句。那時,浣花溪邊有許多造紙的作坊,能制出美麗而精致的箋紙。如今花箋不在,伊人成塵,唯有清淙的溪水映著一樹燦爛,不管山河歲月、平湖煙雨。
杜甫的草堂和竹林
中學(xué)時代,我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讀到最后一句,感嘆他危困之時心念的還是“天下寒士”,何等的胸襟氣象!相比之下,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日子過得極為小資,即使會寫《賣炭翁》,境界也狹小了許多。
馮志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這句話鮮明地刻在杜甫草堂的石頭上,成為草堂最好的代言詞。作為一個重要的精神符號,草堂是杜甫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連接著他顛沛流離的命運(yùn)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歷時近四年。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詩人韋莊尋得遺址,重結(jié)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倍鸥Τ踅Y(jié)草堂的欣喜,溢于言表。眼前的草堂也確如詩中所述,臨湖而立,長廊逶迤,堂前有一池春水,里面錦鱗游泳,菡萏玉立。忽而,風(fēng)起綠波,穿堂而過,吹亂了我的劉海,也吹動了人的心。若是身無負(fù)累,真想在這兒一生一世,看花開花落,云綣云舒。
草堂的后面是一片遮天蔽日的竹林,纖纖鳳尾,含青凝翠,一年四季郁郁蔥蔥,這是北方?jīng)]有的。我特別喜愛南方的竹,但與“風(fēng)骨”二字無關(guān)。《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與玉嬌龍竹林打斗的一場戲,李安的要求是“意亂情迷”。鏡頭前,風(fēng)動竹林的背景里搖動著章子怡曖昧不明的臉,情意似有還無。這也是竹林的意象。
可惜,草堂的竹林沒有情迷,只有禪意。黑瓦朱墻的巷道穿行其中,將竹林一分為二,兩側(cè)的翠竹在空中枝葉相交,篩出金燦燦的光,既暖且美,映得那綠濃濃淡淡,或深或淺。
在錦里雕刻時光
游畢杜甫草堂,可乘坐景點的免費(fèi)小巴,直接去武侯祠和錦里。兩個景點毗鄰而居,武侯祠的三義廟緊挨著錦里的小吃街。廟前的銅鼎里,淡藍(lán)色的青煙裊娜而上,濃重的香火味里夾雜著美食的香氣。
錦里是成都最著名的一條步行街,全長550米,有“西蜀第一街”和“成都版清明上河圖”之稱。街上店鋪林立,茶園、飯店、酒吧、客棧、商鋪挨挨擠擠,蜿蜿蜒蜒,一眼望不到頭。建筑風(fēng)格大多是清末的古典民居—暗紅雕花窗,灰黑魚鱗瓦,青白石磚樓,墻上刻著大朵的牡丹和典雅的壽字紋。
錦里鄰近三義廟的一側(cè),以小吃為主;另一側(cè)是各種特色小店,有當(dāng)?shù)赝廉a(chǎn),也有草根原創(chuàng),民俗、時尚、文藝等各種元素交織混搭。我特喜歡一家賣手鼓的小店,墻上鋪天蓋地全是細(xì)腰鼓,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女老板披著長發(fā),坐在門口的一側(cè),也不招呼客人,只是和著音樂敲鼓,敲得一心一意、旁若無人。
獨行的最大好處是放縱時光,無需在導(dǎo)游的催促下馬不停蹄地趕場。就這樣隨著心意緩緩而行,用相機(jī)定格一株暗地妖嬈的植物,或一枚精致小巧的木雕。
當(dāng)最后一抹余暉散去,街上的燈籠次第亮起,紅色的、橘色的,化成夜色中一點點暖暖的光暈,勾勒出獨屬于南國的旖旎。沿著河岸漫步,看風(fēng)搖翠柳,月籠輕紗,大大小小的水榭樓臺倒映在粼粼波光里,幻化成繽紛的霓虹,整個世界像一個浮華瑰麗的夢。
岸邊鱗次櫛比的酒吧里,緩緩流淌出各種音樂,唱著愛情、青春和生活,有民謠,有爵士,最多的還是pop music。偶爾會有年輕男女坐在酒吧窗口,成為路人眼里的風(fēng)景。
辣出沒的地方
到成都不吃火鍋,就像到北京沒去長城一般讓人遺憾。
我不是無辣不歡的人,但也想入鄉(xiāng)隨俗。晚餐約了幾個朋友,直奔青羊區(qū)的“蜀九香”火鍋店。店面沒有想象的大,仿古風(fēng)格,門口三三兩兩地坐了不少人,一邊喝茶,一邊等位。朋友說這是常事。好不容易上了桌,葷素不忌地點了一堆,牛羊肉、魚蝦丸子、鴨血鵝腸、蔬菜粉絲,還有現(xiàn)宰的牛蛙。
服務(wù)員手腳麻利,架起一只鴛鴦鍋,一邊乳白濃稠,一邊紅湯滾沸。我迫不及待地拈起幾片肉,放進(jìn)鍋里,薄薄的肉片立馬變色,嚼在嘴里,又辣又爽。蘸料不是北方人愛吃的麻醬,而是黃澄澄的蒜茸香油碗兒,大碗香油小料加上蒜泥、芫荽、蠔油,香而不膩,還能有效中和鍋底的辣味。
北方人吃火鍋多在冬天,成都人尤愛盛夏臨鍋。我吃了不消一刻,已大汗淋漓,嗓子冒火,連灌了幾口冰鎮(zhèn)西瓜汁。再看店里其他的客人,男男女女?dāng)D在熱氣騰騰的火鍋旁,舉杯揮箸,吃得歡暢無邊。
除了火鍋,成都的其他小吃也非常值得一嘗:鐘水餃、賴湯圓、擔(dān)擔(dān)面、肥腸粉、韓包子、棒棒雞、三大炮、川北涼粉、牛肉焦餅、珍珠圓子#8943;#8943;品種之多,一個人絕對招架不來,建議兩三好友分享之。
朋友說,其實最正宗的成都小吃很難吃到。招牌煌煌、出頭露臉的,不是分店,就是分店的分店。那些最地道的小食店不是窄小簡陋,就是偏僻蹩腳,本地人想一飽口福都需驅(qū)車前往,更別提旅行客了。如果你見了一家店鋪,頭臉破破,門前卻堵著無數(shù)靚車,趕緊去排隊,那才是真正的老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