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稱江陵,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都城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腹地。它南臨長江,北接漢水,周邊與枝江、當陽、荊門、沙洋、潛江、石首、公安、松滋等縣市接壤。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于郢(現(xiàn)荊州市荊州區(qū)紀南城),歷經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長期的文化積淀,使世代傳承的楚文化遺產底蘊豐厚,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
在楚紀南故城西約6公里的范圍,這里依山傍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均氣溫在16.8攝氏度,是種桑養(yǎng)蠶之佳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對這里的民間織繡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所以域內民間刺繡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繡品應用廣泛,是楚王宮繡娘的主要散佚地,在民間仍有部分繡娘傳承使用這種針法在繡制繡品。
據(jù)查,中國刺繡已有四千余年的歷史,而荊州民間刺繡,其年代可追溯到周朝楚國的宮廷刺繡。至春秋楚莊王時,荊州民間刺繡的使用非常廣泛。據(jù)《史記#8226;滑稽列傳》載:“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華屋之下#8943;#8943;”大約在兩千六百年前,荊州民間刺繡從針法技藝、染色工藝到圖案紋樣都已十分成熟,并形成了獨特的刺繡風格—楚繡。1982年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發(fā)掘文物,從出土的一批距今有兩千三百年的絲織繡品中,我們看到這些衣物保存完好、色彩華美、紋樣豐富、設計巧妙,具有恢弘壯麗、活潑奔放的藝術特點。其品種齊全、制作精美、紋飾多姿、色彩鮮艷,印證了楚國刺繡技藝精湛的水平,因而馬山一號墓出土的繡品被稱為“絲綢寶庫”。
荊州民間刺繡的歷史淵源
荊州民間剌繡,源于楚繡。楚繡,也稱為“楚地針繡”或“楚國織繡”,是在錦、絹、羅、紗、綈、滌等絲帛面料上,以“單針相騎相鎖、雙針相辮相織”的獨特繡花針法,繡出栩栩如生、花色飽滿、嵌線柔和、繡面平實、富于光澤的繡品。
秦亡楚后,楚王宮內一批技藝精湛的繡娘散佚在荊州古紀南城周邊,在民間傳承著楚繡技藝。楚繡最典型的刺繡針法是鎖繡和釘線繡,從西周到唐代歷經了一千多年,代代相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唐代刺繡風格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楚王宮的繡娘來到民間后,將鎖繡和釘線繡等楚繡代表性的技法,融入到當?shù)厝嗣袢罕姷纳钪?,順應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對楚繡的技藝不斷地加以改變,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打破了楚繡以鎖繡為主的繡法,并在楚繡技法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回針繡等平針繡法,形成了荊州民間剌繡的獨特風格。
特定的歷史原因和地理環(huán)境,營造了荊州民間刺繡的生存空間,使得荊州民間刺繡得以長期傳承。據(jù)文獻資料記載,公元前幾百年,楚繡也曾傳入到了東南亞。當前主要分布在荊州區(qū)八嶺山、紀南鎮(zhèn)為中心的各鄉(xiāng)鎮(zhèn),及武漢、荊州、荊門、宜昌等市縣(市、區(qū))。2013年10月,“荊州民間刺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楚繡具有精湛的技藝特征與審美情趣,有它獨特的針法與技法,其技藝主要以鎖繡和釘線繡為主,還有雙套式鎖繡(騎針子繡)、開口式鎖繡、閉合式鎖繡、辮繡(雙針子繡)和滿繡等針法。楚繡具有色彩艷麗、構圖簡潔、意蘊空靈、富于裝飾性的特點。荊州民間剌繡的主要傳承人王孝珍,她在楚繡技藝上突現(xiàn)了楚繡的特色,并傳承了楚國刺繡的精、細、滿、平、亮等高端針法,繡品呈現(xiàn)了繡面平整、密不成堆、稀不見布的精湛技藝。從繡面構圖上蘊涵了更多的荊楚藝術神韻,從繡幅面積上由小件擴展到大幅作品。
王孝珍,女,1947年生于荊州市荊州區(qū)八嶺山鎮(zhèn)馬店村三組,小學文化程度,務農。勞動之余喜愛刺繡,是“荊州民間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她祖輩世居古楚故都紀南城內,自童年開始,母親就向她傳授女紅針黹技藝;12歲后,基本掌握了荊州民間刺繡的一般針法和紋樣繪制;15歲時,能夠獨立完成一些花草枝蔓等小型物件的繡制。成年后,嫁到同村任家。婆婆任作鳳是刺繡世家中的一位刺繡高手,王孝珍在婆婆手把手的指導下,掌握了荊州民間刺繡技藝較高的一些技法,這對王孝珍楚式繡法技藝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以后,王孝珍以繡制古代宮廷圖案的繡品為主,并精心復制出了一批歷史上曾有的楚繡繡品,使用辮子股(鎖繡)針法和釘線繡法,改變了過去只使用平針繡法繡制生活用品的繡法。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學習、研究、創(chuàng)新,并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王孝珍獨特的楚繡風格,以其針法精準、繡工細膩、造型典雅,極具荊州民間刺繡的特色,深受群眾的喜愛。王孝珍經過60多年的刺繡活動和長期的收集整理,現(xiàn)有楚繡實物鳳龍虎紋繡、三首鳳、鳳鳥花卉、雙鳳雙龍等實物30余件;民間民俗繡品有旗袍、門簾、蓋頭、喜壽衣鞋、枕頭枕套等實物90余件;宮廷楚繡圖案資料一本,民間民俗圖案一套。
王孝珍積極開展荊州民間刺繡的傳承活動。2012年7月,荊州市騰鳳楚繡公司與荊州市荊州區(qū)勞動就業(yè)培訓中心聯(lián)合在八嶺山鎮(zhèn)舉辦為期十天的培訓班,王孝珍培訓了繡娘80余人;2013年,荊州市荊州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荊州市騰鳳楚繡公司聯(lián)合舉辦培訓班,王孝珍培訓繡娘30余人,其中包括荊州市創(chuàng)業(yè)學校的師生6人;2014年3月,區(qū)、鎮(zhèn)兩級政府舉辦第三期荊州民間刺繡繡娘提高班,王孝珍培訓有一定基礎的繡娘23人,為荊州民間刺繡的傳承、發(fā)展和利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012年5月,王孝珍的作品《龍鳳虎紋繡》被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評定為省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珍品三級;2012年6月,王孝珍被評為荊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楚繡”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12月,王孝珍在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等9個部門聯(lián)合組織的湖北省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六個一百”項目評審中,入選湖北省百名大師級民間工藝“楚繡”傳承人;2010年7月,王孝珍被授予湖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師(楚繡二級)稱號。
繁復細巧的刺繡針法
荊州民間刺繡在針法、色彩、構圖上有它的獨到之處。據(jù)調查了解,荊州民間刺繡的主要針法是鎖繡。繡制時,第一針在紋樣的根端起針,落針于起針的近旁,落針時將線繞成圈。第二針,在線圈中起針,兩針距離靠近,將第一個圈拉緊,依次類推;另一種釘線繡法就是用細絲線,把較粗的單線按預先的布置(即繡圖紋樣的邊沿)釘固在繡地(布面)上的一種刺繡方法。從針法結構來看,用的是條狀線,按紋樣的設計,在每一分段的區(qū)間上,以(同色的)細絲線釘在條線的兩邊,固定于繡地的表面,形成釘線花紋,這種繡法叫釘線繡法。
用鎖繡技藝刺繡時,以并列的等長線針針扣套而成,多個圈套結合在一起,一個緊靠一個組合成鎖鏈式繡成線條,或并列排列組成一個個繡面,要求用針起落的方向、松緊、大小一致,繡面平服、美觀,線條挺拔流暢。繡針起落距離很小的稱為閉口繡,起落距離稍大一點的稱為開口繡。楚繡是用多種彩色絲線,在絲織品上用鎖繡(俗稱辮繡)針法繡制成飾品的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鎖扣針腳整齊、勻凈,線條流轉生動。繡線一般由雙股合成,投影寬度為0.1—0.5毫米之間,其間有釘線繡法和回針繡法。
鎖繡針法的特點是:工藝性強,淳樸、結實、牢固、有浮雕感。由于刺繡紋飾有如發(fā)辮花紋,所以也稱辮繡,或合稱為辮子股鎖繡。楚繡的這種辮子股針繡,紋樣造型類蠶,空心鉤邊,被稱為“竅曲紋”。辮子股針技法,不加畫繢填彩,一律用色線表現(xiàn)顏色,證明繡繢相依的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實物來看,楚繡的針法大部分是鎖繡,鎖扣均勻而整齊,是楚繡的重要特征。繡制的花紋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方式,花紋的主體部位,一般是以多行鎖繡繡出輪廓,繡地(布面)完全被繡線覆蓋,其輔助部位和連接部位,是以單行和數(shù)行鎖線排成稀疏的線條。這種滿繡技法,使中國刺繡的手法和技藝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鎖繡針法在裝飾圖案上的嫻熟運用,有難以想象的藝術效果。無論是優(yōu)美的線條,還是流動的平面,鎖繡針法都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異常精美,被沈從文先生稱之為“超級刺繡”、“冰上芭蕾”。荊州民間刺繡的主要傳承人王孝珍繡制的“雙鳳雙龍紋繡”取樣于1982年鄰鎮(zhèn)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服飾紋樣。作品中的鳳,儼然一個高傲的公主,又似風姿綽約、風情萬種、儀態(tài)萬千的柔媚女子。鳳、龍若離若合,以邀以嬉,美麗動人,看似自由大膽,卻又情韻綿綿。格律嚴謹,充滿了幻想,把楚文化的詭譎和出其不意的藝術魅力,完整地表現(xiàn)在鎖繡針法的技藝之中。
釘線繡就是用細絲線,把較粗的單線(多股捻成)按預先的布置(繡圖紋樣的邊沿)釘固在繡地(布面)上的一種刺繡方法。從針法結構來看,用的是條狀線,按紋樣的設計,在每一分段的區(qū)間上,以(同色的)細絲線釘在條線的兩邊,固定于繡地的表面,形成釘線花紋。這種繡法被稱為釘線繡法。
后來將釘線繡法使用在戲劇服裝上,為了強調燈光效果,多釘較粗的金線或銀線,也有稱之為盤金或盤銀。盤就是彎曲,隨紋樣而彎曲,稱盤亦可,而荊州本地民間把它稱為釘線,亦更合俗。
釘線繡在出土的楚繡實物中很少見。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十字菱紋錦繡,就是在十字紋錦的表面上,用雙股深棕色絲線,順菱形的布邊置成波浪形,然后再用深棕色的細絲線,釘在繡地上。此件實物的出土,改寫了釘線繡的歷史,也說明當時楚繡的針法已經比較成熟了。
生動多變的刺繡色彩
楚繡的色染工藝的顏色,主要來自于自然礦石和花草植物。荊州民間剌繡的色彩既艷麗繽紛,又和諧統(tǒng)一。楚先民生活在荊山的叢林之間,有其獨特的審美理念,抽象而浪漫。他們主要信仰的是,崇尚自然,所以色染的材料來源隨手即拾,將自然礦石粉碎浸泡,將花草植物錘打搗爛浸泡發(fā)酵后用于對絲線或繡地染色。雖然顏色有棕、紅棕、深棕、深紅、朱紅、橘紅、淺黃、金黃、土黃、黃綠、綠黃、鈷藍等12種之多,但是,每件繡品一般只配三至五種顏色。多以暖色為基調,以緩和的對比度或相鄰的色彩,在明度上拉開層次,配色協(xié)調,華麗典雅。較好地運用改變線條的方向、排列方式、稀疏密度的方法,來表現(xiàn)各種色調的細微部位。突破了單調、呆板的色彩,給人以生動多變的感覺。
在繡制的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繡品隨著構圖布局的不同,在色彩的運用上也有相應的變化。繡娘們巧妙地運用色彩對比的手法,在小面積的深色滿繡中,使各種形狀跳躍出來,突出的深色塊,畫面醒目,增強了熱烈歡快的氣氛。有時根據(jù)需要,也有用小面積濃艷的色彩來點綴畫面。如在“鳳龍虎紋繡”作品中,鳳、龍紋及花卉、卷草紋,使用紅棕、棕、黃綠、土黃等緩和對比或相鄰調和色彩進行繡制,唯獨在繡制矯健的斑斕猛虎時,配以強烈對比的紅黑相間條紋,使畫面猶如一把嘹亮的小號演奏出來的音符,強調了戲劇性氣氛。這些富于想象力的色彩調配,充分表現(xiàn)出了楚人藝術追求的浪漫主義氣息。
和諧流暢的刺繡構圖
楚人以曲線為美,所以幾何紋圖案就成了楚人表達喜悅之情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種經過了抽象和變形處理的自然物紋。楚人發(fā)跡于荊山一帶的山林草莽之中,對植物的花草等情有獨鐘,這些,在楚墓出土的刺繡品實物中得到了證實。在荊州民間剌繡紋樣的構圖中,把植物和動物、現(xiàn)實與幻想聯(lián)系在一起并能完美地融為一體。圖案講究對稱平衡、動靜結合、搭配得當。根據(jù)繡品構圖布局的需要,使圖案產生相應的變化,加強了畫面熱烈歡快的氣氛,突出了荊州民間剌繡技藝的特質,同時也反映出了荊州民間刺繡和楚繡緊密相連的關系。
在動物紋中,以鳳紋最多,龍紋次之,虎紋較少,還有鹿紋、馬紋、麒麟紋、怪獸紋等。人物紋主要是舞人和狩獵紋。鳳鳥的形象雖然多姿多彩,但是在出土的繡品中,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有重復的繡品。在馬山一號墓出土的十幾種繡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以龍鳳紋為主,而龍鳳紋又多與花卉枝蔓相連,成為一體,大多遵循對稱的原則。動物、植物等處于共同的畫面,看起來溫馨而自然,表現(xiàn)出了自然界中的生機與和諧的場面。楚人的生命活力,在這些線條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現(xiàn)。這些內容新奇的楚繡圖案,對后世楚地和其他地方的刺繡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據(jù)記載,楚繡上的鳳紋、龍紋和花卉、卷草紋幾乎全由生動流暢的點線構成。這些富于動態(tài)和韻律感的曲線繚繞盤旋,奇跡般地使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各種曲線構成的花紋被巧妙地結構在方形或菱形的布局里。這些幾何骨格布局極富于變化,運用對位布局、同位對稱與移位對稱等多種圖案構成手法,將各種靈巧穿插、變幻莫測的紋樣,統(tǒng)一在嚴格的規(guī)律之中。
由荊州民間刺繡的主要傳承人王孝珍繡制的“鳳龍虎紋繡”,取樣于出土的一件繡羅圖案1/4的局部。四只有花冠的鳳鳥,雙翅展開,各踏一條小龍。運用對稱的布局形式,使鳳鳥的翅膀和長尾巴構成一個菱形,將四個局部紋樣組成一幅完整的圖案。并利用鳳的長冠與虎的長尾巴交錯,使縱向排列的單元紋樣聯(lián)系起來。位于菱形骨格之中的兩只紅黑條紋的猛虎,分別面向盤繞于菱形邊框上的兩條大龍。畫面布滿S形的動蕩曲線,形成完美的和諧統(tǒng)一。一鳳斗二龍一虎的一個局部的刺繡紋樣,是一幅絕妙的鳳龍虎會戰(zhàn)圖。圖中降龍伏虎的鳳鳥,反映了楚人尊鳳、貶龍、賤虎的心理意識,同時也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楚人對宇宙客觀的看法。
楚繡繡品絢麗多彩,代表了楚國絲綢及楚繡技藝的最高水平。楚繡多以絹為地,也偶見以羅為地者。1982年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鳳龍虎紋繡羅單衣,是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楚繡繡紋人物較少,以鳳、龍、虎紋居多,且逐龍?zhí)せ?、花草蔓藤雜其間,既起裝飾作用,又起骨格作用?!吨袊汤C史》稱:“楚繡圖案變幻多姿、形態(tài)活潑、色彩富麗繽紛,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點,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楚文化的審美特征與藝術風格。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楚繡為代表的繡品,凝聚了兩千多年前刺繡藝人的智慧與才能,也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p>
楚繡是楚地先民通過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結晶,也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財富。它既具有歷史價值,更具有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1982年馬山一號楚墓發(fā)掘出土楚繡實物,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保存完好,令世人驚嘆,是戰(zhàn)國中晚期最有代表性也最為重要的刺繡。楚繡是傳承楚文化的重要載體,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楚繡為代表的繡品,凝聚了兩千多年前楚繡藝人的智慧與才能,也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荊州民間刺繡作品緊隨時代的需求,實用于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和室內裝飾等,具有實用性,有很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利用價值。
荊州民間剌繡的色彩濃艷、裝飾性強、構圖抽象、繡工細膩勻稱,多隨自然物紋變化。是由一針一針鎖扣而成的一種民間剌繡技藝。畫面富麗堂皇、雍容華貴,極富立體感,視覺沖擊力強。以深紅、紅、黑、綠、黃為主色,作品不褪色,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荊州民間剌繡技藝承載了楚文化遺風,是遺存在荊州的民間刺繡技藝,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征。兩千多年來,荊州民間剌繡藝人以無比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將大自然中各種美的物象與人的審美意念融為一體,傳承著荊州民間剌繡技藝,使荊州民間剌繡技藝成為中國優(yōu)秀民族民間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傳遞的是楚文化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xiàn)了楚人以曲線為美的唯美主義思想。同時,它凝聚了兩千多年前楚地刺繡藝人的智慧與才能,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傳承、保護、利用,豐富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