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策略的選擇對譯文的表達效果至關重要,具體如何使用一直存在爭論。本文從順應理論入手嘗試以動態(tài)順應理論探討這一問題,希望能對語言學習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順應理論 翻譯策略 動態(tài)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090-01
翻譯是指用不同語言文字轉(zhuǎn)換信息內(nèi)容的過程,這種轉(zhuǎn)換由于受到歷史、文化、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表現(xiàn)出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種轉(zhuǎn)換關系。靜態(tài)轉(zhuǎn)換是指在一定時期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譯文形式,是相對的;動態(tài)轉(zhuǎn)換是指隨著文化交流和翻譯理論研究不斷深入所發(fā)生的譯文改變,是絕對的。
在以往的翻譯策略研討中,關于歸化和異化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從未停止,且每種解釋都似乎不能讓人感到滿意,這是因為翻譯活動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如孤立地強調(diào)一方必然會削弱譯文的表達效果。順應理論從語言轉(zhuǎn)換動態(tài)發(fā)展角度恰當?shù)亟鉀Q了這一問題。
一 順應理論
順應理論從認知、社會和文化的綜合功能視角對語用現(xiàn)象及其運用的行為方式進行描述和闡釋。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在不同意識程度下為適應交際需要而進行的語言選擇的過程。這種語言選擇過程之所以可以被語言使用者不斷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三個重要屬性,即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變異性為語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商討性是指所有的選擇都不是機械的或嚴格按照形式和功能關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完成的,即選擇的靈活性;順應性是指在語言變異性、商討性的基礎上,語言使用者有可能在具體的語境條件下,根據(jù)交際的目的,從可供選擇的言語中做恰當?shù)倪x擇,以滿足交際的需要。在三個屬性中,變異性和商討性是基礎,順應性是核心。
二 順應理論與翻譯策略
順應理論強調(diào)語言選擇的動態(tài)過程,為語言翻譯策略的使用提供了實踐指導意義。譯者為了凸顯譯文的異國情調(diào)會保留原語的表達方式和文化特色,這雖然會為目的語文化帶來新鮮血液,但有時也會給目的語讀者帶來極大的理解障礙,尤其當這種文化植入處于始發(fā)狀態(tài)時。如Every time I see my grandfather, he gives me a big bear hug. 本句話可以有兩個譯文選擇,譯文一:“每次看到爺爺,他都要給我一個大大的熊式擁抱?!弊g文二:“每次看到爺爺,他都要深深地擁抱我?!弊g文一采取了詞和形式與原文對應的處理方式屬于異化范疇,譯文二對于原語中的big bear hug進行了適當文化加工屬于歸化范疇。根據(jù)順應理論,這屬于語言的變異性。從翻譯過程來看,兩個譯文都可以作為備選的譯文使用,即順應理論中的語言商討性。具體使用哪個譯文更好,這就受到文化和歷史因素的限制。因此需要將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能力考慮其中,即語言的順應性。很明顯,當本句英語原文剛剛進入中國時譯文二是很好的選擇,可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譯文一也越來越多地被年輕的目的語讀者所接受,甚至在生活中使用。
三 翻譯策略的選擇是動態(tài)順應過程
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策略的選擇不是對立矛盾關系,而是互為補充、互為吸收的關系,并受到文化植入需要等諸多因素影響。順應理論對翻譯中涉及的各種因素作綜合的分析后,譯者即可采用歸化的原則和方法,也可采用異化的原則和方法。至于在譯文中必須保留哪些源語文化,怎么保留、哪些源語文化因素必須作出調(diào)整以適應目的語文化,都可在對作者意圖、翻譯目的、文本類型和讀者對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作出選擇。
由于影響因素的不穩(wěn)定性,也就要求譯者根據(jù)外在因素的發(fā)展變化對譯文進行不斷的調(diào)整。如《紅樓夢》的翻譯就經(jīng)歷了不同時期的變化。在1830年到1892年該書共有四個英譯本,這些譯本由于受到當時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限制不但不準確還有許多荒唐之處,如將黛玉翻譯成“Black Jade”。“Jade”的引申義,有兩個,一個是loose woman,有“放蕩的女人”之意;另一個是horse,馬,Black Jade的引申義就是a loose woman of dark skin或black horse,這兩個涵義與《紅樓夢》里的黛玉差得太遠!到了20世紀初又有三個譯本,這些譯本為了迎合美國出版商的需要將書中內(nèi)容進行了刪節(jié),突出的是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故事,刪除了一切和寶黛愛情無關的內(nèi)容,《紅樓夢》的主題也被簡化為“浪漫的情欲之愛”。直到1973年第一個能反映《紅樓夢》全貌的譯本才真正出現(xiàn),而這距《紅樓夢》的西行之路已經(jīng)過去了140多年?!都t樓夢》的翻譯暴露出翻譯是一個充滿無奈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不斷順應諸多環(huán)境因素變化需要的過程。
翻譯策略的基本原則是在語言層面上力求采取歸化的方法,而在文化層面上盡可能采用異化的方法。文化植入需要過程,這也是翻譯策略使用上需要考慮到的重要方面,如不加選擇地使用必會使譯文“有神失體”或“有體無神”,順應理論強調(diào)一切翻譯過程都是動態(tài)順應的過程,其前提是考慮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并保證其獲得足夠的認知效果,就很好地解決了翻譯策略的使用問題,即歸化與異化交替使用,互補不足。譯文的選擇也應是做出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這種順應應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和語言結(jié)構(gòu)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交際雙方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連淑能編著.英譯漢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黃成夫.從順應理論看英漢文化的含糊語言[J].外語學刊,2007(4):86
[3]祝吉芳主編.英漢翻譯——方法與試筆(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