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財政局自2006年開始探索開展預算績效評價以來,評價目標逐步從“增量擴面”向“提質增效”轉變,評價觀念逐步從“事后評價”向“事前評估”轉化,評價重點逐步從“項目評價”向“綜合性評價”轉移,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從“業(yè)務、財務指標”向“決策、管理、績效指標”轉型,并且逐步實現(xiàn)市級預算部門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
北京市財政局所做的預算績效工作無論在創(chuàng)新還是成績方面,業(yè)內都有目共睹。而北京市財政局卻一直保持著低調,不張揚的風格,經(jīng)過多年實踐與經(jīng)驗的積累,把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打造成務實之舉。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韓杰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就北京市財政局開展的預算績效工作談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有力抓手
《新理財》:為什么北京市能夠最先提出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工作?
韓杰:首先,事前績效評估工作符合財政改革的方向。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提出要完善預算制度,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十七屆二中、五中全會提出“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完善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要提高資金效率,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北京市財政部門在開展多年的績效評價工作后,也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同時,隨著工作的逐步推進,我們也認識到事后評價畢竟是亡羊補牢,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就需要加強預算安排的事前控制。按照這一思路,我們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開展事前績效評估的做法。
其次,事前績效評估工作符合透明預算、民主決策的時代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政府、人大和公眾對預算公開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是對財政資金決策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為事前績效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公眾和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參與到財政資金的決策過程中來,這給各部門預算編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各部門預算單位的預算管理水平。
《新理財》: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韓杰: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在政府資金分配的決策前,充分借助社會第三方力量,由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以及專家分別從人大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和專業(yè)角度對項目進行研究論證,提出評估建議,為財政資金安排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可以優(yōu)化公共資源配置,提高政府理財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有力地推進我市“責任政府”、“陽光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新理財》:事前績效評估工作最主要的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
韓杰: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工作,必須要弄清楚這些項目到底有沒有必要做、通過什么方式能夠做得最好?績效目標是不是科學合理?資金預算是不是做得實,財政資金是不是能夠產生預期績效?通過查閱資料、咨詢專家、現(xiàn)場調研等多種方式,評估組對項目情況進行充分論證,發(fā)現(xiàn)項目單位申報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告知項目單位,并要求單位按照評估要求進行修訂和補充。通過這種方式,促使項目單位不斷完善項目預算方案和績效目標,從而幫助項目單位把納稅人的錢花在刀刃上,花得更有效。
突破瓶頸
《新理財》:其實事前績效評估工作和績效評價工作正在經(jīng)歷逐步探索的過程,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持手段,比如指標體系難設定等等,面對這些問題該怎么辦?
韓杰:事前評估工作經(jīng)過幾年的探索,在制度建設、操作流程、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管理、專家管理、成果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每年事前績效評估項目的整體規(guī)模都有所增加。但是,這項工作目前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我們對事前績效評估工作的宣傳還不夠,參與事前評估的第三方中介機構的水平參差不齊,事前績效評估項目的選定方式還不夠科學合理,事前績效評估的時間較短等問題。我們會在工作的推進中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指標體系設定的問題,一直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其實指標體系難以設定,主要難在指標的細化和量化上,比如科技類的項目,如何衡量科研成果的價值,再比如一些教育文化類的項目,如何設定教育支出的效益和效果,如何衡量一個文化類的項目的績效,這些都是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的。因此,我們借鑒國外的經(jīng)驗,對于專業(yè)性強的領域,與主管部門加強溝通,共同努力,設計行業(yè)的評價指標體系,盡量體現(xiàn)各支出領域的特點。同時,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辦法,采用調查問卷法,滿意度調查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來判斷,而不是靠單一的指標體系來衡量。
《新理財》:績效評價工作又對其他的財政工作產生怎樣的影響?
韓杰:績效評價工作是為預算管理服務。預算編制的時候要對重點項目進行評估,這是事前;預算執(zhí)行中要進行跟蹤,這是事中;執(zhí)行完畢要對效果進行評價,這是事后。預算績效管理就像一條繩索,把預算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貫穿起來,實現(xiàn)全過程的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各部門財政、財務管理水平。從這項工作的實際效果來看,也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認可,各部門對績效工作越來越重視。
主動作為
《新理財》:北京市財政局對開展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在下一步有如何打算?
韓杰:一要加大事前績效評價工作的力度,并利用各種方式,包括各種媒體、政府門戶網(wǎng)站,提高大家對事前績效評估的認識,提高公眾對這項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二繼續(xù)大力發(fā)揮市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的參與作用,讓更多的代表和委員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三是優(yōu)化事前評估的操作環(huán)節(jié),解決一些現(xiàn)實面臨的問題,比如項目選定、專家管理、指標體系設定等。四是突出績效評價的重點,財政部門主要對大額專項資金和部門整體支出進行績效評價。五是繼續(xù)加強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探索與預算安排掛鉤。
《新理財》:事前績效評估實際上是實現(xiàn)參與式預算的一種形式,能否把事前績效評估工作看作是預算管理的一場革命?在預算過程中引入民主、科學的決策,是預算透明應有的題中之義,對于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有著怎樣的推動作用?
韓杰:事前績效評估的這種工作方式,相對于以往的財政資金分配和決策來說,是有突破性的,這體現(xiàn)了財政改革的方向。就是讓財政資金的決策更加公平、公開、透明。
這項工作的開展表明了政府在執(zhí)政理財觀念上的一種轉變,將更加關注財政資金所發(fā)揮的效益和財政資金的公共性,逐步提高財政資金分配的科學性。首先要有觀念上的轉變,要樹立一種觀念,花納稅人的錢沒那么容易了;其次要逐步建立制度的保障,用制度來約束權力,真正實現(xiàn)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新理財》:在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實施當中,肯定會觸及存量利益的調整,一定程度上會“得罪”一些部門,您認為面對這個問題該怎么辦?對于預算績效工作在將來所要面對的挑戰(zhàn)還有什么?
韓杰:隨著績效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肯定會觸及一些部門或個人的利益,面對挑戰(zhàn),我想談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績效評價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在改革的初期遇到阻力是很正常的,我們要有長期堅持下去的心理準備。二是績效評價工作需要政府各個部門的配合,這不是財政部門一家的事,需要其他政府部門共同的努力,因此要加強相互間的溝通和理解。三是要加強各監(jiān)督執(zhí)法部門的聯(lián)動,績效評價工作要與審計、監(jiān)督等部門實現(xiàn)信息的互通,借助有執(zhí)法權的部門力量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糾正。四是加強與人大、政協(xié)的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以及各種媒體的力量,加強對績效評價工作的監(jiān)督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