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審計署公布了中國政府的負債情況,截至2013 年6 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億元,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59.17億元。
地方債總規(guī)模比起此前人們的猜測,少了許多,看來地方債務危機還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嚴重。中國地方債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規(guī)模,而在于借債的方式。
說到地方政府的債務,也可以回頭看看晚清民國的地方債,了解一下地方債是如何從無到有發(fā)展起來的,其得失成敗的經驗和教訓,也可以作為今天的參考借鑒。
太平天國內亂,尤其甲午戰(zhàn)爭后,軍費與賠款支出甚巨,滿清財政吃緊,朝廷不得不放下身段,大肆舉借外債。從高高在上的朝廷的角度考慮,借外債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到那時候,大清已經大體上接受了列國與大清平等的現實,向平等的列國借錢不丟人;但是,朝廷向自己的臣民舉借內債,仍然有觀念上的障礙。堂堂官府怎么向自己治下的老百姓借錢呢?
清末新政時期,兩廣總督岑春煊就提出“息借民款”而不是強迫要老百姓捐納,報效。而擔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則真的舉借內債,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個搞地方債的地方大員。
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時,與1905年舉借直隸公債。他自以為以其呼風喚雨的個人魅力,應該“一呼而集”,但根本沒有借到原打算480萬兩的數額。借不到怎么辦呢?第一就是老套路,向各縣攤派強借,第二是偷偷地向日本借款,終于把他需要的數額完成了。他得到了他打算的480萬兩的借款,大肆宣揚,成為他的顯赫政績,引起眾多的贊頌和效仿。
但袁世凱的公債受到梁啟超的嘲笑,梁啟超把袁世凱公債揶揄為“袁世凱式公債”。梁啟超認為,袁世凱的直隸公債不合世界公債的慣例。第一,世界上對內發(fā)行的公債都以政府信用做擔保,不必另設擔保財源,但袁世凱的公債則指定以鹽利等做擔保。這倒也不是由于袁世凱的糊涂,實在是因為滿清政府信用不彰,老百姓并不信任,袁世凱只有另設擔保財源,方可取信于民。這是不得已的舉措。此后民國時期的公債,都有財源擔保,屬于中國特色的公債。第二,對于監(jiān)督問題,袁世凱的公債條件申明,持債票5萬兩以上者,準其每年十二月初一日赴官錢總局調查存付之作保項款,或約各票主湊成5萬兩公舉一人前往調查。這一條也受到梁啟超的嘲笑,認為根本無法監(jiān)督制約。
雖然袁世凱式公債受人詬病,但它開啟了中國地方政府舉債的先河。地方政府舉債一時成為時尚,各地趨之若鶩。到了民國,地方政府舉債已經成為彌補財政收入不足的重要手段了。其中有得有失,結果不可一概而論。
按照世界公債的慣例,公債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設或戰(zhàn)爭支出。政府經常性支出,應該以稅收保證而不能借款方式籌集。北洋政府時期浙江省的地方公債,突出的問題是以臨時性的借款應付經常性的支出,犯了公債的大忌。在稅收等收入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長期以借款方式應付經常性支出,當然只能窮于應付,寅吃卯糧。
南京政府建立后,浙江省仍然通過發(fā)行公債籌集資金。1934年,浙江省地方負債達7850萬元,約等于五年多全省稅收的總和。當時各種捐稅已經完全指充公債或借款抵押品,每年省地方收入可以支配用作普通政費的只有200萬元左右,省庫存只有80余萬元。財政危機一觸即發(fā)。政府決定統(tǒng)一整理省債。所謂整理,無非是將所有公債借款,分別歸類,延長償還期限,減輕利率,還債基金統(tǒng)一撥付。這樣可以騰出部分收入,以供普通政費之用。這實際上是一種債務違約,損及債權人的利益。
時任財政廳長程遠帆有所忌憚,不敢將計劃提出。當時正值國民政府財政部統(tǒng)一整理中央公債,程遠帆遂援引中央政策,建議省政府向財政部請求核準。財政部長孔祥熙拒絕批準。程遠帆以他的財政廳長能否當下去完全在此一舉,纏住孔祥熙不放,一面向國民黨中央的浙籍要人活動,請求協(xié)助。并分頭向金融界巨頭多方疏通,表示此次公債萬一整理不成,勢將造成停付本息。這實際上是以拒絕償還相威脅了。各行莊權衡利害,只好勉強同意。在商得債權人同意的條件下,獲得國民政府財政部的允許。此次整理公債,使浙江省財政度過嚴重危機,轉危為安,但卻犧牲了債權人的一部分利益。當然,如果債權人拒絕同意整理,可能真的面臨停付本息的后果,損失將會更大。
事實上,民國時期的地方債中,也并非都像浙江省這樣險象環(huán)生,上海的公債發(fā)行就有驕人的業(yè)績。
晚清、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上海分別發(fā)行過三次公債,總起來是發(fā)行過九次公債。上海的公債主要用于市政建設,而不是彌補地方財政赤字以及地方軍政費用。這是上海公債與其他地方債非常大的區(qū)別。近代上海公債的用途,除了1910年和1912年發(fā)行的公債主要用于政費支出外,其余7次都用于支持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恢復戰(zhàn)爭破壞的公共工程如道路、橋梁、公眾體育場、博物院、圖書館、醫(yī)院和屠宰場等。這屬于典型的建設公債。
上海地方債的發(fā)行額度適當,擔保確實,債信良好。如1934年市政公債,不僅委托國債基金管理委員會代為保管基金,而且還以上海市財政局局長、工務局局長、教育局局長、國債基金保管委員、承銷人代表、市臨時參議員、上海市銀行業(yè)同業(yè)公會代表組成監(jiān)督委員會,并以財政局局長為主席委員,監(jiān)督公債的用途。此次公債認購十分活躍,本來預定發(fā)行350萬元,但發(fā)行的第一天,從上午十點到中午十二點的兩個小時中,認購數即達到2000余萬元,最終認購數超過定額6倍之多,為歷來公債發(fā)行所罕見,創(chuàng)中國證券界紀錄。
上海市政公債佳績,實際上主要來自外商發(fā)行和掛牌上市這個因素。這雖然讓國人尷尬,但畢竟西方人從事公債業(yè)務已有數百年歷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這是初涉公債市場的華商所不具備的。
上海市政債多是外商承辦。當時中央政府的公債主要在上海發(fā)行,華商銀錢業(yè)全力承銷中央公債,已經無力承銷地方公債;再加上中央公債債信不佳,華商對于地方債更是缺乏信心,無心介入。上海市政公債無奈只好選擇外商安利洋行。這種無奈反而成全了上海市政債的佳績。當時內債由外商承銷十分罕見,上海由外商承銷公債,開創(chuàng)了利用外資的一種新形式,而且維護了市政公債的債信。
上海地方公債雖然仍屬折扣發(fā)行,但其折扣的比例同中央政府公債的比例相比并不算大,都在八折以上,以較低的貼現率實現了相當不錯的發(fā)行成效。
中國地方政府正式舉債,到現在也已經有一百來年的歷史。地方公債,一方面給地方基本建設提供資金,造福地方人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也以借債維持經常性支出,債務成為無源之水,不斷積累,終于造成債務失控,危害地方。
從歷史上看,地方債務不是不能有,關鍵是如何規(guī)范,透明,負責,可監(jiān)督。晚清民國的地方債的探索,對于規(guī)范今天的地方債,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系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