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立起現代財政制度,是貫徹“依法治國”方針、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舉措。
新《預算法》的出臺是國家法律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更是財政制度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國向建立全面規(guī)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現代政府預算制度是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部門預算制度是政府預算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是建立現代預算制度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雖然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部門預算管理體系,但現行的部門預算管理制度仍存在著一些不能滿足現代國家治理要求的問題,導致預算管理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年初預算到位率低;二是結轉結余資金量大。
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調整預算周期,完善標準體系,進一步提高預算編制科學性。目前我國預算“二下”批復在每年4月份,各部門第一季度均在無預算的情況下執(zhí)行,因此,各部門一季度只開支基本支出及少量延續(xù)性項目支出,對于新增項目,一般要等到每年4月份預算正式批復后才開展立項、招標等具體工作,在7、8月份才能正式動工,很多項目實際的執(zhí)行預算時間僅有4個月左右,由此形成結轉資金。
筆者認為首先要對預算周期作出調整,將預算年度調整為當年4月1日至下年3月31日,這樣預算安排與實際資金使用時間能基本銜接一致。
其次,筆者認為需要盡快完善預算標準體系,以便于預算編制和審核?,F有預算標準體系建設滯后,預算編制標準不夠完善,很多開支標準滯后,一些開支無參考標準,只能通過網絡查詢或市場詢價進行測算,即便是專業(yè)機構也難以找到權威依據進行審核,導致預算編制和審核不夠嚴謹,預算往往根據以前年度的預算基數測算。建議盡快完善預算標準體系,真正實行零基預算,提高預算編制和審核的科學性。
第二,進一步加強對結轉結余資金的清理,甚至可考慮取消部門預算中的結轉結余資金。目前以部門為主體統(tǒng)籌使用結轉結余資金的方式,不利于盤活存量資金。從主觀能動性看,結轉結余資金作為部門的蓄水池,以備不時之需,沒有部門會主動消化全部的結轉結余;從資金效益最大化角度講,由于歷史原因形成了結轉結余苦樂不均的情況,若只在部門內部統(tǒng)籌動用結轉結余,則結轉結余較多的部門可以在安排重要事項之后保障次要事項,而結轉結余較少的部門則可能連重要工作都無法保障,極大降低了存量資金的使用效率。
因此,筆者建議取消部門預算中的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資金,所有財政撥款結轉結余每年底應上繳中央,由中央統(tǒng)籌使用。所有部門的可用財政撥款均為當年財政撥款,使部門預算內的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資金成為歷史,有利于中央財政對部門預算的控制。
(作者就讀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