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幾乎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誓言。中國文化走出去更是一個不斷升溫的熱詞。隨著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的交融滲透不斷加深,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被世界認可。然而文化走出去依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瓶頸制約,如何進一步提高文化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形成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成為一道新的課題。
幾天前,在采訪中國藝術國際行的團隊時,他們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紐約杰曼頓布展時,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在看到畫家張肇達的水墨羅漢時,他對其中兩幅羅漢產(chǎn)生了疑問,其中一張橫看豎看都覺得不是羅漢,通過與畫家的求證后方才得知,那是以泰山孔廟的孔子像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他于是心中釋然,并且把孔子的這幅畫像擺到東墻正東,以示恭敬;還有兩幅相似的作品人物看著像愛因斯坦,他奇怪:這怎么算是羅漢呢?當中方人員給他解釋:在中國佛教傳統(tǒng)里,羅漢并無定相,凡是得道開悟的修行者,人人可以成為羅漢,這些作品表現(xiàn)的都是畫家對佛法修行境界的理解。隨后他把這兩幅作品并排布置在該展廳正對入口墻面的壁爐上方表達對其的尊重。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最深的思考就是,文化走出去,要用西方人看得懂、讀得懂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F(xiàn)在大多數(shù)西方人在對中國文化認知上還只是停留在表層,中國的藝術形式在他們的腦海里還只是一個物狀的形態(tài),對其藝術靈感、來源及其創(chuàng)作故事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這就造成了文化在交流中所產(chǎn)生出的一層難以打破的隔閡,他們的心里因此也就打上了中國文化難以摸透的烙印。但是,當他們聽完中國藝術的前世今生,理解了東方美學的哲思表達,帶著故事來看中國文化時,他們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一種濃厚的興趣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