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衰微很大原因是國學的遺失。莫言把文學比作頭發(fā),而國學則是發(fā)根,是文化的根本。在這方面,我很敬重梁羽生,他把詩詞歌曲巧妙地融入小說之中,使得武俠小說這“俗文學”因此顯得富有內(nèi)蘊?!栋装l(fā)魔女傳》開篇感嘆世事空幻“明鏡非臺,菩提非樹;境由心起,可得分明”,又于卷尾以“只緣海內(nèi)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鄰”、“冬風盡折花千樹,尚有幽香放上林”等句,將堅貞悲戚的愛情絕唱吟誦得宛轉(zhuǎn)入腸。又如《七劍下天山》中用“窮邊自足愁懷,又何必平生多恨哉”、“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把一個茫然才子的沉思染上了哀婉詩情。“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xù),贏得更深哭一場”則將那種“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钡牟豢裳哉f的惆悵與深情寫到極致。小說中寫到各種小場景如精美小工藝品,則引用《金縷曲》的詞句,筆下人物閑談坐論,一股高雅妙然之風。何以現(xiàn)今流行文化竟至于爛俗與拙劣的地步,我們的傳統(tǒng)文學何以被糟蹋至此?
我以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我們對待文學的態(tài)度實在草率。現(xiàn)如今,不管什么人,動輒寫書,整個兒將出版物當成了宣傳自己的絕好工具。正是因為這份輕慢,他們的書中空無一物。書是心靈的語言,古人有“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的說法,換言之,書往往是心中郁積之所發(fā),真正的書是寫給自己的。梁羽生先生創(chuàng)作“天山系列”正是他多年研究回藏地區(qū)的風俗人情、傳說故事的所感所發(fā)。他運用瑰麗的想象勾勒出俠骨柔情的故事,借此來顯示自己的成果,并述出自己對人生世事的態(tài)度。這是一幅他向往的圖景,作者巧妙地借書中人物吐露了自己的心聲?,F(xiàn)在的我們,能像一位西方作家所說的一樣嗎:“我之所以沒有自殺,是因為他(小說中的人物)已替我死過一回了。”不會的,沒人能這樣開口。如果學術精神已死,文學只會被糟蹋。
二是我們失去了對文學的興趣。我們沉迷于虛幻的游戲場面,迷上了玄幻小說,這些也確實吸引人的眼球,現(xiàn)代技術畢竟是很厲害的。而人的行為是有傳染性的,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一塵不染就像脫離了引力一樣困難。在家庭中,我們也被接受著“正確”的價值觀,把一切與錢、利不直接相關的叫作不現(xiàn)實,把除了錢、利之外的所有想法稱作糊涂。這讓我們沉不下來,為何只把目光投向韓版美男,為美貌瘋狂,而不為白發(fā)魔女的愛情悲劇心傷?為何經(jīng)常光顧飾品店,卻不踏入瓷器店中欣賞古時的風韻?
忘記文學,糟蹋文學,猶如在冰山做夢,若不快些夢醒,結(jié)果只有被凍死。
【評點】
作者從莫言的名言出發(fā),從梁羽生的作品說起,由《白發(fā)魔女傳》說到《七劍下天山》,詩詞張口就來,分析點評頗有見地,很見文學功底。在正面闡述之后,作者聯(lián)系現(xiàn)實,指出了現(xiàn)實中文學被糟蹋的原因,縱橫結(jié)合,分析較透徹。文章語言機智詼諧,行文舒緩從容,內(nèi)涵豐富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