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授課專家、江蘇省教育評估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江蘇省學校骨干校長高研班主講教師、西南大學教育碩士(教育管理)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兼職指導老師。先后獲得“全國少先隊科研先進個人” “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 “ 蘇州市首屆姑蘇教育領軍人才”等稱號。
一個人,一所學校,一座城市,一個民族,都是依靠精神而站立。這種精神,須經(jīng)過百年沉淀的。張家港實驗小學校長劉慧認為:讓學校成為美好的童年記憶,在中國夢的召喚中,“創(chuàng)意實小,實驗夢想”正在改變著與世界相處的姿態(tài)。改變的路徑有千百條,改變的方式有千萬種,而在每個實小人心中,不變的是那一聲源自兒童立場與游戲精神的深度叩問:孩子,拿什么吸引你?這叩問是對自我教育的審視與警醒,更是對兒童世界的尊重與關懷……
調整自我,重組存在空間
劉慧在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大量教學經(jīng)驗,她先后主持省“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當代幼兒原色教育的實踐研究》并獲第二屆省精品課題優(yōu)秀主持人獎;出版?zhèn)€人教育專著《尋找失落的游戲精神》;主編《向著太陽走》并獲省第三屆教育教學優(yōu)秀成果獎。近年來,在省級以上教育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在全國各地做學術報告、專題講座40余次。
劉慧說,“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數(shù)番來回的可貴經(jīng)歷,讓我對低年段兒童尤其是一年級兒童有了更全面的察覺,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更深入的解讀。因為懂得,所以面對他們時,我和我的學生更溫暖,更寬容。”
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存在著明顯區(qū)別:上課時間,由原來的25分鐘變成了40分鐘;上課環(huán)境,由原來的綜合教室(學習、活動、休息等為一體)變成了單一的學習空間;上課程序,由以活動為主變成了一天6節(jié)課的學習模式;沒有了甜蜜的小點心,沒有了舒服的小床,也沒有了下午茶。這些變化必然給初入學的孩子帶來諸多不適。究竟該拿什么來吸引孩子,才能幫助他們從形式到精神上,完成一種順應天性的自然過渡,并在這些變化與不適中找到他們成長的起點呢?要讓實小成為每個初入學孩子心目中的樂園,讓每個一年級孩子都喜歡上學,這是多么重大,多么嚴肅的話題??!我們不斷追問并創(chuàng)意著,實驗著。
劉慧說,學校,應該是能夠裝得下“心的生活”的地方。心之向往,腳步格外輕盈。心在,一切都在。為了迎接每個未來的實驗小主人,當他們還在出發(fā)的路上,我們就已經(jīng)開始充分準備了,他們首先是活生生的兒童,而不是標簽式的學生代碼。充滿儀式美感的開學第一天,我們用簡約但絕對隆重的儀式,讓每個孩子盡情享受“我是小學生啦”這一體驗。他們與父母牽手走過寄寓智慧大道的紅毯,走向代表智慧之門的氣球拱門。在心愿墻上,在教室里,按手印、簽名、寄語,留下成長的珍貴瞬間。在第一次升旗儀式上,他們聆聽校長的故事,獲得第一份禮物——金色門票。這一天,每一位老師都是最親切的導游,陪著初來乍到的“小游客”走過“童心迷宮”,穿過“時光隧道”,嬉戲在百草園中,休息在成長樹下,小橋流水,綠樹蔥郁,枝藤滿架,草地茵茵;碧空藍天、四季花香……實小的每一條路,每一棵樹,都成為會呼吸的畫卷,給新來的孩子留存最幸福的第一印象。
發(fā)現(xiàn)孩子成長的靚影
劉慧說,選擇一年級兩個班進行嘗試,把原本生硬、冰冷的不銹鋼餐盤,變成顏色素雅、材質細膩的陶瓷餐具。無論從視覺還是觸感上,我們相信,他會帶給孩子更多家園的溫馨感。我們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都很喜歡這套餐具,在使用時,會本能地生發(fā)一種珍愛之情。他們小心翼翼,輕拿輕放,不讓湯汁溢出。當音樂悠悠響起,他們對著陶瓷餐具,舉著筷子,享受著心靈與舌尖上雙重的美味。打破思想的疆域,教育無處不在,高雅優(yōu)美的器物化身為無言的師者,培養(yǎng)孩子的寧靜優(yōu)雅。有溫度的午間“家庭作業(yè)”——“飯后要漱口哦!”這是極為家常的家長式提醒。而這句話已流行在實小。每當用過午餐,老師們都會這樣貼心地說上一聲。孩子早已習慣,他們帶著小茶杯,走向直飲水邊,有序地取水漱口。涓涓細流間,每個老師都是媽媽,每個學生都是孩子,大家共同完成了一道有溫度的午間“家庭作業(yè)”。
劉慧認為,除了這些細致而持續(xù)的生活提示外,教育觸角還敏感地延伸至一個個隱秘的角落:調皮男生如廁時,常常不講規(guī)則,因此男生廁所常常異味十足。常規(guī)的說教,起色不大。那么,就在他們的淘氣上做點文章。小便池對面,根據(jù)低、中、高學段男生的身高特點,分別貼上了醒目的小紅圓點。哈哈,有了目標,小便順利入池了。這是多么好玩又多么有意思的游戲呀!老師們變身為隱在幕后的魔法師,不動聲色引導孩子,成為游戲主角的孩子自然接受著化育,卻又全然不知。一年級的班主任,在新生入學的近一個月里,幾乎整天呆在孩子的世界里,不是為了看管,而是為了觀察、安撫和引導,直至與他們?nèi)跒橐惑w。教師在觀察中記錄孩子學習的內(nèi)容與情緒變化。為贏得孩子的心靈儲備最有價值的教育資源,教師應用充滿母性的愛,舒緩安撫著那些年幼的心靈,每天幫助孩子尋找家的氣息與愛的味道,蹲下身子抱一抱,露出笑容夸一夸,繪聲繪色講一講故事,饒有童趣地玩一玩游戲。于是,教室成為家園,老師是媽媽,也是朋友,與學生一起為每天的生活涂抹著幸福的色彩。
當關注的重心放在孩子真實的生命過程中,而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以接近地氣的方式,形象地詮釋了兒童的成長所需。師生關系也不再局限在教師與學生這樣的單行道上,深入童年的內(nèi)心,一次次,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孩子成長的靚影。
營造“適宜溫度”
劉慧說,學校,是能夠裝得下“人的蘇醒”的地方。美本身就是一個蘇醒的自由過程。教學中,我們習慣常常去教育甚至斥責游戲中的強者,安撫弱者,這也是一線教師對兒童游戲慣常的行為方式。我們將這司空見慣的游戲處理方式,作為一個深入研究兒童游戲精神的話題,一場深度研討便引發(fā)了一場在校時間的“21天美麗行動”的變革。
置身于校園環(huán)境,兒童必須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遵守規(guī)則,才能讓環(huán)境有序;但若是過分講究規(guī)則,強調規(guī)則,他會讓兒童喪失對校園生活的興趣。這是對自由的變相剝奪,更是對兒童立場與游戲精神的誤解,好的教育必將因此失去26攝氏度的“適宜溫度”。
兒童的自由像新鮮升騰的陽光,這種原生態(tài)的自然,決定了他們的發(fā)展也應該走向自然。他們的自由需要有紀律邊界,但不能受制于紀律的束縛。尊重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 “21天美麗行動”的新鮮召喚與極富沖擊力的主題:“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行為我做主”“我的承諾我兌現(xiàn)”,這些是自主、誠信與愛的落腳點,用形象化、細致化、溫情化的設計手法,呼吁每個家庭與孩子一起簽署美麗契約,共同奔赴這場美麗行動。尊重兒童,從游戲精神出發(fā)的“21天美麗行動”引發(fā)了遠遠超越21天的成長動力,獨特的召喚,涌動的回音,紛呈的精彩,造型各異的“21天美麗行動卡”是每個孩子璀璨心情的折射,更是童年幸福成長生動聯(lián)結。
一個個家庭,因“21天美麗行動”而呈現(xiàn)一幅幅溫情畫面。富有特色的“班級小目標”是每個團隊精神成長的加速器?!拔业拿利愑涊d卡”的晾曬,讓我們清晰看見,每個孩子,在走向自由的規(guī)則之路,如何一步步邁開腳步,步子也許有長有短,有深有淺,但方向都是如此清晰。
摒棄一連串的“不準”組成的話語體系,我們將研究以行動書寫在孩子的心田。“自己穿衣、穿襪”“上下樓梯靠右行,乘坐電梯靠右站,不給別人添麻煩”“誠信傘及時歸還”“三味書屋,誠信購書”,正是這些細小的事情,孩子才有機會通過行動證明內(nèi)心的成長;正是這個看似簡單但內(nèi)涵豐富的數(shù)字,孩子才心甘情愿,一步步走向優(yōu)質的習慣?!?1天美麗行動”就這樣從一個孩子開始,從一個老師開始,從一間教室開始,從一個家庭開始,擴散開來,于有形無形間傳遞著26攝氏度的溫度。從 “21天美麗行動”出發(fā),喚醒更多個關于校園、關于童年、關于自由、關于規(guī)則的美麗行動。
形成理想中的愛學課堂
劉慧說,有份調查研究表,是我們開學初針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拼音的起點設計的。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學前讓孩子進行拼音培訓確實弊大于利。透過這些分析,我們解讀出目前在一些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的“盲區(qū)”:擔心孩子學不好,便違背學習規(guī)律,試圖通過揠苗助長的培訓形式,而從來不考慮這種形式對孩子學習的習慣形成與能力培養(yǎng)會帶來什么不利。
學校,是能夠裝得下“人的天性”的地方。我們正在探討并建構的愛學課堂,一定要擁有這樣優(yōu)美環(huán)境。盡管還是雛形初顯,盡管還在路上,但我們已經(jīng)從最細小的節(jié)點開始去觸摸他的內(nèi)質,把握他的規(guī)律,領悟他的內(nèi)涵。在這里,不用高深理論與八股文式的表述方式,只是選取真實的場景,生動的情節(jié),以拼音教學改革出發(fā),如何用兒童之槳,游戲之帆“引渡”每一個學生,將他們引向愛學的自由境界,形成理想中的愛學課堂。
為什么孩子們學得快樂,甚至忘我?劉慧說,因為,在這樣的學習磁場中,課堂可以沒有圍墻,教室可以沒有圍墻,學習的課桌不再是局限在教室里,他們的課桌隨處可見。而且,時時處處都充分釋放著一種游戲的精神。陽光輕灑,綠草如茵,他們可以跟隨美術老師在百草園,對著畫板實地寫生;藤蔓低垂,枝葉輕搖,他們可以穿行在花架下,即興展開一次微型的拼音擂臺秀;云朵微笑,陽光正好,他們可以隨意的漫步,自由的奔跑,突然發(fā)現(xiàn)常見的景致中,竟然潛藏著來自學習王國的奧秘……
來到實小,一定經(jīng)過了一條“會呼吸的路”。路的兩邊,小草如茵,向陽而歌。中央的花壇,花色繽紛,迎風怒放。行進其間,誰都會愛上這樣有生命的路。學校把這條路的景觀寄寓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讓生命得到順乎天性的呼吸,學生怎能不愛學?什么才是愛學的課堂?愛學課堂一定是堅守兒童立場、釋放游戲精神的課堂。他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世界請進了教室。學習不再是為明天的生活做準備,不再是為明天而存貯預言,學習本身就是游戲,就是生活,就是走向明天的最佳路徑。
給自己一座心靈后花園
劉慧說,教育感官調整與空間重組下師生關系的全新解構,營造沒有圍墻的愛學課堂,一切創(chuàng)意行為,一切美麗實驗,都源自于最樸素價值與立場——以兒童為中心,源自于最真誠靈動的發(fā)現(xiàn)與追尋——游戲精神。無論是課程文化,還是內(nèi)在的修煉,始終遵循屬于兒童世界的規(guī)律,始終致力于喚醒兒童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并為他們提供一個愉悅與規(guī)則并存的創(chuàng)意平臺。劉慧深知,一個校長直面一所學校所培植的精神與信仰,所灌注的價值理念,所傳遞的管理思想,所設計的創(chuàng)意藍圖不論多么理想,多么完美,只有當他成為每個教師愿意主動點燃的思想燈盞,自覺行走時依循的方向指南,這一切才會生形成一個共振的正向磁場。實小的每位教師是有價值的主人翁與生力軍。他們敏感而自尊,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充實。點亮他們平凡的日子,讓他們擁有一座心靈的后花園,放松心情,放慢腳步,徜徉其間,當他們站在教育的星空下,就會主動深入兒童世界,自覺成長為充滿游戲精神的文化使者。當他們在履行責任,實驗夢想的過程中,在專業(yè)行走的旅途中,就會將“理解兒童”列為專業(yè)成長的第一課,將“游戲精神”作為提升自我的最佳路徑。
面對這些童年世界的守望者,兒童游戲精神的開發(fā)者與捍衛(wèi)者,我們需要以充滿人文關懷的創(chuàng)意行為與內(nèi)涵去感染他們。啟迪并召喚教師站在兒童立場,以舒展的游戲精神來開啟一場精神旅行,尋找童年的倒影,給自己一座心靈的后花園。
劉慧一直將培育實小教師所特有的精、氣、神作為一種美麗追求。希望每位教師都能用理想的陽光照耀心靈的后花園,修煉信仰,錘煉專業(yè),尊嚴站立,成為有思想、有個性、有風格且具有高尚品性、靈動氣質、儒雅風范的美麗群體,真正與兒童融為一體,成為哲學家席勒所描述的富有游戲精神的完全意義的人。由于教師的個性不同,愛好不同,喜好各異,但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和發(fā)展理想。只有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人生才會充滿意義。學校從制度改革入手,無論是班主任申報,年段學科任教申報,一改以往行政手段,對每個教師的意愿摸底調研,讓教師學會聽從個性的呼喚,內(nèi)心的聲音,以主動申報形式為自己的教育理想與教育現(xiàn)實鋪設橋梁,充分尊重老師的主體意愿,交付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給每位有意愿、有需求的教師提供最合適的職業(yè)崗位。尊重教師的自主選擇,滿足他們的選擇權。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情懷,充滿愉悅性與自主性的體驗,一定會深刻地沉淀在教師的精神世界,誘發(fā)出他們專業(yè)發(fā)展的內(nèi)驅力,啟迪并影響他們面對學生的姿態(tài)與精神。
劉慧說,在對孩子說“慢慢來”的同時,也要更多地等待教師。馬克思說:“自由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tài),是人類的內(nèi)在需要,是人類理想的活動方式?!睆母母锕芾聿块T的檢查評比機制開始,為制度瘦身,為老師的后花園添加精神營養(yǎng)。廢除細瑣的檢查,目光不是盯著一時的衛(wèi)生是不是干凈、桌椅是不是整齊,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每個教師以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教給他們感受“愛”,并給予愛的能力以及具有的誠信與品質,幫助他們養(yǎng)成自主自立的良好習慣,以優(yōu)雅的前行姿態(tài)培養(yǎng)出一批批智趣的學子。我們摒棄繁瑣的資料記載,把更多的考核留在學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中。
劉慧說,開學的第一周,新生初入學時,一年級孩子們眉目鮮活,雀躍奔跑,老師們從容自在,笑容溫暖。原來新生入學,孩子們持續(xù)不斷的哭泣與吵鬧,隨時蔓延在教師眉梢眼角的焦灼、疲憊甚至微妙的恐懼在實小不存在了。因為,在孩子們未抵達之前,我們已經(jīng)通過“森林團隊”“分層沙龍研討”“本土專家引路”“校長雅贈書香情”等各種富有情趣的培訓,感染著所有任教一年級的老師們,讓他們把匆忙的腳步放慢,把緊張的心緒撫平,敏感的兒童是能體味到這種教育魅力的。他們被感動著,為親愛的老師送上一個甜蜜的親吻,用紙片為老師折疊出愛與祝福,向老師燦爛一笑,真誠行禮,當他們用奔騰跳躍的姿態(tài)舒展自我時,此種精神同樣感動著每一個教師。
劉慧坦言,在功利教育、游戲精神稀缺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用“森林效應”,用職業(yè)夢想對自己,對深愛的教育做出可貴的探索:停一停,別忘了教育的本真——以兒童中心,游戲精神;別忘了教育中慢的哲學。我們相信,這一切會涵養(yǎng)出最優(yōu)雅的姿態(tài),將我們的思想引向教育的深度。一旦心靈放飛了,功利就會拋卻,教育者就會沉浸在孩子們的世界里,邁開步子奔跑跳躍,充分釋放游戲精神,追尋游戲價值,就會自然而然地將教育的過程演繹為 “尋求童年倒影” 的游戲過程,將研究以行動書寫在孩子的心田。
這是一場關于童年夢想的游戲,是記錄,是展現(xiàn),更是對夢想不從吝嗇的付出。正是這些夢想促使這個匆忙逐利的時代為教育而駐足深思。對此,劉慧曾賦詩一首:
我希望這里是一片凈土
沒有盲目崇拜
每一個人內(nèi)心都簡單
快樂不加修飾
自由沒有疆域
孩子們來到這里
看見的每一個主題
都可以聆聽到
創(chuàng)作者的內(nèi)在靈魂
季節(jié)的變化
顏色的笑語
你會聆聽到
在別處不曾聽到的
一種內(nèi)心的共鳴
收獲跟土地一樣親切的歸屬感
永不迷失自己
這就是我們想要做到的
一個小小溫暖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