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前不久頒布的《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決定》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有一條很引人注目: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習慣上,人們將法制與法治混為一談,不加區(qū)分。其實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不容混淆。區(qū)別在于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制教育是指圍繞法律制度的教育宣傳。而法治是法律統(tǒng)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所謂法治教育,就是對公民如何進行依法治理的教育宣傳,兩者有明顯區(qū)別。
長期以來,各地學校的法制教育往往重視的是法律知識的教育和普及,把法制教育簡單地看作是一種法律條文的傳播和介紹。這樣,雖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了解法律知識,但由于忽視了教育學生怎樣運用所學到的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也不注重法治教育,從而影響到了學生法律精神的塑造和守法、用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突出的表現是,一些學生遭遇老師不公正對待后,如體罰或變相體罰,不會引用法律條文指出教師的錯誤;一些學生受到老師的性侵后,大多選擇隱忍而不是舉報,更不會運用法律武器來抗拒校園性侵;尤其是當校方用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校紀校規(guī)來“規(guī)范”學生行為時,如規(guī)定上課必須背書包,規(guī)定沖涼時要穿上內褲,甚至規(guī)定學生長胖一斤罰款50元等,學生不會運用國家法律法規(guī)指正此類校紀校規(guī)的不合法之處,不會要求校方修正或者廢除掉。
如此推知,學生在校時不懂得什么叫依法治校,到了社會,也就自然不明白什么叫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維權。因此,中小學在繼續(xù)抓好法制教育的同時,更迫切需要加強法治教育,讓廣大學生在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識、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有關法治知識,培養(yǎng)他們守法、用法的行為習慣。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在中小學開展法治教育比開展法制教育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這意味著學校和教師都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夠依法治校、依法執(zhí)教,杜絕任何體罰、性侵學生的行為,不拿有違法律法規(guī)的校紀校規(guī)去約束學生,自覺做遵紀守法的榜樣。因此,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務必在抓好法制教育的同時,向更高目標即法治教育邁進,盡快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博客鏈接: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33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