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些學問高深的人,也注意從最基本的傳統(tǒng)經典開始學習,并用在教育下一代方面。
像一些家訓,一些幼年啟蒙讀物,有的需要揚棄,也有的可以借鑒,不妨拿過來好好用一下。里面有一些行為舉止的強調,今天看是過于嚴格了,但想一想有的是鞏固文明的,有的是意旨深遠的,都通向了偉大民族的精神源路。
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說得何等的好!有了這樣的思維,難得不去想象這是怎樣的一種文明傳統(tǒng),難得不產生敬畏。
但是現(xiàn)在這種敬畏我們不但沒有了,而且相去遙遠,連個蹤影都看不到了。
一個人能吃多少?不過是那么一點點,可是菜要一道接一道上,桌子比乒乓球臺還要大,菜色無數(shù),不得不讓專門的服務員把擺在稍遠一點的不斷地端過來調換,這樣最后吃掉的還不到十分之一,絕大部分都要扔掉。
這個情景反襯的回憶,就是同一片土地上殘忍地餓死、吃糠咽菜的一群群人。
而對食物的敬畏,卻曾經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
到海外一些地方,時常能感覺到這種敬畏的存在。比如他們通常使用很小的碟子,生怕食物剩掉。如果剩下扔掉,他們覺得不僅是浪費,而且直接就是對食物的不敬。
在韓國,對方在宴席上常常對客人介紹食物:這是哪里產的,多么好等,他會這樣強調。于是有人嘲笑他們,說無論端來多么簡單的食物,都會說:“好東西呀!很貴的!”
是的,食物就應該是很貴的—很寶貴的。
對食物的敬畏就是對生命的敬畏。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它們都要損失掉自己的生命來到人的面前,變成食物,讓我們果腹。想一想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它畢竟也是一生!一根黃瓜,一個地瓜,一條魚,一只羊……它們終止了自己的生命,變成了人的食物。
該不該敬畏食物?我們明白了這些,才會理解西方常常出現(xiàn)的場景:吃飯前群體祈禱并感謝上帝賜給食物;還有那些宗教人士,他們宰殺生靈的時候,會輕念一句話,然后再做。
這里面表現(xiàn)了多少的無奈和悲哀,所幸的是保留一份清醒。世界上最愚昧的人,就是不知道害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