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那些膘肥體壯的豬,我為朋友高興。然而,當再看到那些桶里缸里的整碗飯、整盆菜,還有那連咬都沒咬一口的完整的饅頭、包子、沒有剝殼的雞蛋……我的高興勁全沒了,剩下的,則是痛心。
朋友家因飼料漲價,養(yǎng)豬效益下降,已有幾年不養(yǎng)豬了。今年,一下子竟養(yǎng)了四十八頭。原先以為是因肉價上漲的原因,一問方知,是他家的一親戚在一職校任職。他家是用職校學生的剩飯剩菜喂豬的。一個近八百人的職校,每天的飯菜浪費就有幾大缸,喂四十八頭豬還綽綽有余。
我的心痛,不單單是職校學生的浪費,還有他們的浪費心態(tài)以及當今社會盛行的浪費之風。
我多次就餐于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飯店。在一次閑談中,老板給我算了筆賬:餐廳每天接待大約300人,人均消費50元左右,起碼有三分之二的人不會打包剩飯菜。有的餐桌上的菜根本就沒有動。一天下來僅倒掉的剩飯菜就價值1500元,一個月45000元,一年就是54萬元。
今天,許多人(不單單是學生,包括很多成人)將具有浪費能力當成一種“身份符號”,認為浪費可以讓其顯得有氣派、大方、不小家子氣等??傊?,是不以浪費為恥,反引以為榮。
國家早就倡導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向人們發(fā)出少用一噸水,節(jié)約一度電,只吃半份菜,不掉一粒飯的號召,然而,在贊同的同時,我們是否真的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