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國古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非常豐富的鞋文化,其中“鞋尖上的秘密”尤多……
古人穿鞋為何不分左右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xiàn)象。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guān)。
在古人眼里,兩只鞋必須一模一樣,兩只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與官匪都有勾結(jié)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guān)。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規(guī)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guī)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只的現(xiàn)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于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結(jié),關(guān)系復(fù)雜,進而衍生出了現(xiàn)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人雖討厭鴛鴦鞋,但不討厭鴛鴦。鴛鴦被視為“愛情鳥”,在鞋上繡鴛鴦一類飛禽圖案做裝飾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特別是漢唐以后,婦女常用鴛鴦圖案裝飾鞋履,成為潮流。除了繡鴛鴦,還有的在鞋頭上繡鳳頭、雀頭、伏鳩等圖案,相應(yīng)稱為“鳳頭履”、“雀頭履”、“伏鳩頭”等。這些鞋的共同特征是鞋尖翹起,古人稱之為“鞋翹”。
古人為何在意鞋翹?里面的道道很多。首先,鞋翹與鞋底系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宜開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不會踩在鞋底而跌倒。實際上,鞋翹設(shè)計還包含古人樸素的良好愿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是不是“步步高升”?
鞋翹的秘密并不僅限于此,它還有防身、自衛(wèi)的考慮。貴州苗族女性過去在做鞋翹時往往在鞋翹里暗藏刀片,在遭遇性侵之際,這刀片就是擊退色狼、保護貞潔的秘器。
古代窮人為何“借衣不借鞋”
古代窮人借衣服穿并不少見,但鮮見的是“借鞋”,即所謂“借衣不借鞋”。這是因為鞋子太便宜,草、麻都可以用來做鞋,沒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別稱叫“不借”。
過去,作風(fēng)不好、不守禮數(shù)的女人被稱為“破鞋”。對其由來,已故學(xué)者胡考在其小說《上海灘》中有這樣的說法:“北方人所謂的破鞋,其實指的農(nóng)村的土娼。因為實在窮不過,妓女的衣裳是向別人借的,惟有一雙鞋子沒有辦法借,只好仍舊著自己的破鞋,這就是破鞋的來頭?!?/p>
此外,“破鞋”一詞由來還有另一版本,據(jù)說源于北京過去的八大胡同,一些為窮漢子提供性服務(wù)的暗娼、私娼,往往在自己居室外掛一只繡花鞋作為標(biāo)記。時間一長,繡花鞋就成了“破鞋”,破鞋遂成一種特指。破鞋,在北京人嘴里,又被稱為“破大貨”。
總的來說,鞋在古人特別是古代女性心目中,一直與性、婚姻聯(lián)結(jié)在一起?,F(xiàn)今被視為“中國鞋”的繡花鞋,在古代常被作為一種定情、吉祥之物來使用,在唐宋時已成風(fēng)俗。實際上,繡花鞋并非漢族獨有,在少數(shù)民族中也是傳情之物。如毛南族的女孩與男孩子定情“坐夜”時,會贈對方“欖子鞋”;仫佬族姑娘在“走坡”時,則會暗測情郎腳的大小,做雙繡花鞋,下次會面時作為定情物送給他。
紅繡鞋“試打一個相思卦”
鞋在古代還是一種占卜工具,即所謂“鞋卜”。鞋卜,在今天看來屬于一種迷信,但古人頗為熱衷。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條,也有鞋卜情節(jié),丈夫外出半年后未歸,年輕妻子唱道:“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fēng)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xì)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至于古代怎么用鞋子來占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占法。
通常,鞋卜是兇是吉,是好是壞,要看鞋頭和鞋口的朝向。鞋卜在少數(shù)民族中間也很流行。廣西瑤族過去有一種“合鞋”的訂婚儀式,其中也是一種鞋卜:男女雙方有意后,回家各做一只木拖鞋,如能配對,則合天意,否則不和。
貴州新娘的“試鞋卜婚”更典型。過去苗族姑娘出嫁時一定要穿草鞋,這不是沒錢買好鞋,而是要試鞋卜婚。選出一把又長又白的“糯米草”,請寨里那些父母健在、兒女滿堂的人,給自己打出一雙草鞋,出嫁時便穿著這雙草鞋去夫家,回門時則穿這雙草鞋回娘家。穿草鞋往返一趟后,便脫下來看鞋底、看鞋尖、鞋中和鞋跟的磨損情況,看哪一段先被磨爛,哪一段堅實無損,以此預(yù)測她一生中的禍福。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