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尖沙咀“星光大道”上,咸濕的海風日日夜夜都溫柔地吹拂腳下方方正正的名牌。年輕的白人男孩兒在李小龍名牌前擺出經(jīng)典的截拳道姿勢,口中不忘高喊“Bruce Lee”,劉德華、成龍和周星馳的名牌前永遠游人如織,還有黎民偉、張徹、胡金銓,還有林黛、胡蝶、白雪仙。60多年里,歷數(shù)香港影視人沉浮興衰,總是風流。
他們都是香港影視圈這座金字塔頂上方熠熠閃光的明珠,是主角,是俊男美女,也是大明星。但還有一些人,是“死跑龍?zhí)椎摹?,是主角的朋友、父母或者敵人,是建起這座金字塔的每一塊磚瓦,他們叫配角。
制片廠時代的演員 成立于1950年代的愛國影視公司“長鳳新”(泛指長城、鳳凰、新聯(lián)三家左派影視公司),與邵逸夫成立的邵氏兄弟公司和電懋共同開創(chuàng)了香港電影的第一個高潮?!伴L鳳新”主打反映勞動人民的影片,在當時風頭無二,而隨著大陸政治形勢越發(fā)激進及電懋老板陸運濤辭世,自1960年代始,邵氏的歌舞片、黃梅調(diào)片、武俠片及至后來的風月片開創(chuàng)了商業(yè)電影制作新紀元。彼時,各家公司都開有自己的藝員訓練班。也自有一班固定龍?zhí)?,由龍?zhí)最^來負責,需要時呼之即來,一盒盒飯足可打發(fā)。而有臺詞有戲份,稍為重要一些的配角,卻多半出自各家的藝員訓練班。
真正的大時代終于出現(xiàn) 若干年后,那部《射雕》被網(wǎng)友們饒有興味地一幀一幀濾過,演兵將的周星馳、劉德華、梁家輝,演侍女的劉嘉玲、演乞丐的吳孟達,演道士的黃秋生,演漁夫的鄭少秋,演村民的吳鎮(zhèn)宇……名單還可以繼續(xù)列下去。如今呼風喚雨的大明星,都曾是無線電視劇里不起眼的“死跑龍?zhí)椎摹薄?/p>
1980年代,香港影視圈真正的大時代終于出現(xiàn)。香港在兩岸三地率先建立起了真正的明星制和電影工業(yè)化制度,并通過標準化模式的操作,輔以商業(yè)包裝宣傳手段,以類型化電影出擊,在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卓有聲名。隨之興起的成龍、周潤發(fā)、周星馳、劉德華、李連杰、梁朝偉,是真正意義上的巨星。成就他們的,是機緣,是時代,也有其身后的一班演技爐火純青,又舍得自己來盡皆癲狂的配角們。
藝員訓練班的浮沉 和周星馳一樣畢業(yè)于香港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的,還有自1970年代起至今的數(shù)百位演員。承繼邵氏藝員訓練班,藝員們大多在此訓練演戲、形體、理論,再由龍?zhí)鬃銎?,熟悉影視圈的前前后后。這里走出了周潤發(fā)、周星馳和無線五虎,還有吳孟達、李子雄和吳君如。1976年的周潤發(fā),給伍衛(wèi)國跑過龍?zhí)祝?980年的黃日華,給周潤發(fā)跑龍?zhí)祝?983年的周星馳,則給黃日華跑龍?zhí)?。周而復始,如是循環(huán),造就著無線電視和香港電影一代又一代的演藝人才。
更早之前,還有另一家電視臺麗的電視(亞視前身)所開辦的藝員訓練班,如今的無線“阿姐”汪明荃就出自于此。其后的亞視訓練班一樣培養(yǎng)出許多影視人才,萬梓良、何家勁、江華等人莫不如是。日后憑借演配角,光芒甚至蓋過主角的黃秋生,當年也出自亞視訓練班。出自訓練班或演藝學院的演員,無論演技如何、地位如何,共通之處就是敬業(yè)。即便日后從小熒幕走上大銀幕,也依然恪守本分。
本土配角的消逝 97金融風暴后,香港影壇一蹶不振,兩大電視臺只剩TVB仍在堅持制作新戲,亞視已然停工3年。而隨著政策開放,為了尋求內(nèi)地市場,越來越多的香港影人選擇進軍內(nèi)地。
更嚴重的是幕后班底的萎縮,現(xiàn)在最流行的制作模式是香港導演+港臺男演員+內(nèi)地女演員+內(nèi)地市場和制作班底。化妝場務這樣的幕后角色,除了那些業(yè)已成名的大師,幾乎都要北上“求碗飯吃”。在這樣的境況下,那些土生土長的配角們生存艱難,自是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