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分析產后大出血的原因,出血量及臨床治療方法和療效。方法:以2011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產科進行分娩的25例分娩后大出血產婦為對象,其中13例患者大出血時采用子宮動脈栓塞術進行治療,記為觀察組;另外12例患者大出血時給予縮宮素和傳統(tǒng)子宮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記為對照組。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陰道出血時間為(12.13±2.98)min,對照組為(18.45±3.43)min,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56,P<0.05)。觀察組患者陰道平均出血量為(998.56±221.67)ml,對照組患者的陰道平均出血量達(1389.93±278.34)ml,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8.327,P<0.01)。觀察組患者一次性有效止血12例(92.31%),對照組為7例(58.33%),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49,P=0.047<0.05)。觀察組止血后無一例再次出血,對照組再次出血4例(33.33%),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59,P=0.023<0.05)。結論:子宮動脈栓塞治療產后大出血療效現(xiàn)在,術后再出現(xiàn)風險低,值得臨床借鑒運用。
關鍵詞:產后大出血;子宮動脈栓塞;子宮按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93-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以2011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25例產后大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組13例,7例產婦剖宮產后出現(xiàn)陰道大出血,6例自然分娩后陰道大出血。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10例,胎盤前置1例,子宮破裂1例,軟產道損傷1例。對照組12例患者,年齡介于22-42歲之間,平均年齡(31.23±6.59)歲,7例為剖宮產后大出血,5例為自然分娩后大出血。出血原因:子宮收縮法力9例,胎盤因素1例, 軟產道損傷2例。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年齡、出血量、出血原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比較研究意義。
1.2 方法:觀察組:大出血時立即補液、抗休克、吸氧治療,24h心電監(jiān)護,出血量大患者可輸血治療。然后進行髂內動脈插管,并進行子宮動脈造影以確定出血部位。明確出血情況后以同軸導絲引導導管致子宮動脈預定栓塞部位,使用明膠海綿進行子宮動脈栓塞,栓塞后需要再次造影以確定情況。術后要求患者絕對平臥1d,同時給予抗炎,心電監(jiān)護等常規(guī)術后處理。
對照組:大出血時給予患者縮宮素,為20U縮宮素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快速靜脈滴注。同時配合子宮按摩等傳統(tǒng)治療方法以促進子宮收縮而止血,可10U縮宮素宮頸內注射進行止血治療。
1.3 觀察指標:出血開始治療后至止血時間(即陰道出血時間),陰道平均出血量,一次性有效止血例數(shù)以及治療后24h內再次出血等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將觀察記錄的數(shù)據(jù)錄入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學的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產后大出血相關臨床情況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觀察組患者的陰道出血時間為(12.13±2.98)min,對照組出血時間較觀察組稍長,為(18.45±3.43)min,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56,P<0.05)。觀察組患者陰道平均出血量為(998.56±221.67)ml,對照組患者的陰道平均出血量達(1389.93±278.34)ml,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8.327,P<0.01)。觀察組患者一次性有效止血12例(92.31%),另外1例(7.69%)患者二次子宮動脈栓塞后成功止血。對照組患者有效止血7例(58.33%),一次性有效止血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49,P=0.047<0.05)。觀察組止血后無一例再次出血,對照組患者首次止血后48h內再次出血4例(33.33%),兩組再次出血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59,P=0.023<0.05)。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產后大出血相關情況比較分析(X±S)
3 討論
產后大出血是孕婦分娩后常見的急癥之一,其發(fā)生率大約占分娩總數(shù)的2%-3%,產后大出血非常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誘發(fā)產褥感染和席漢綜合征等嚴重后期并發(fā)癥[2],因此及時的止血治療不僅能有效避免孕婦生命危險,也對預防產后各種并發(fā)癥的關鍵。產后大出血的處理方法有傳統(tǒng)按摩止血、藥物止血、子宮切除、動脈結扎和栓塞等諸多方法。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發(fā)展,子宮動脈栓塞在產后大出血方面的運用越來越多。動脈栓塞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止血快、定位準、并發(fā)癥少等諸多特點,是臨床上治療產后大出血的首選方法[3]。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后患者可能出現(xiàn)輕微的下腹部疼痛、發(fā)熱等并發(fā)癥,但癥狀均比較輕微,簡單對癥治療后均可痊愈,對治療療效和產婦均不造成較大的影響[4]。本組分析結果也顯示,子宮動脈栓塞治療止血時間短,產婦出血量較少,一次性成功率高且再次出血情況很少等,可見其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5.
[2] 吳美英.產后大出血的臨床分析及預防[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0,2(15):61.
[3] 王紅芳.80 例產后大出血產婦的臨床治療分析[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4):442.
[4] 楊亞琴.產后大出血臨床治療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