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董事會制度起源于西方國家,并在美國得到了充分的實踐。追本溯源,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董事會制度,應在學習借鑒國外已發(fā)展較為成熟的高校董事會制度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充分發(fā)揮董事會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美國高校的董事會制度
美國是高校董事會的發(fā)源地,1642年,世界上第一個高校董事會在美國哈佛學院成立。其高校董事會制度經過300多年的發(fā)展與實踐,在立法、權限、運行等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制度,且對世界各國大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目前,美國大約有1500所公立高等學校,其中500多所設有獨立董事會,其他1000多所的學校也受不同形式的董事會領導。而私立大學均設有獨立董事會。在私立大學,董事會成員是自己挑選聘任的,成員大多由校外工商界人士、校長、行政人員和校友所組成。而公立大學董事會成員的組成方式包括:人民選舉,州長提名、州議會同意批準,州長任命和相關學會、校友會推選。董事會成員來自政府官員、企業(yè)首腦和社會名流等。
在美國的大學董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是大學的法人。高校董事會的建立和運行都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高校,校董事會享有裁決學校事務的全權。包括:(1)確立大學的性質、發(fā)展目標,制定大學長期和短期規(guī)劃;(2)維護和修訂大學章程;(3)選聘、留用和解聘校長;(4)審批學校固定資產和重要項目的財產的購買和出售合同;(5)審批學校的財政預算;(6)收集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提出的建議并做出相應的反應;(7)評估學校行政工作的績效;(8)建立大學的公共關系;(9)籌集大學辦學資金,監(jiān)督大學對捐贈款項的投資;(10)批準法定文件。對于州立大學來講,董事會的權限由州憲法賦予。但公、私立高校董事會功能有所不同,私立高校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為學?;I集辦學經費,而公立高校由于得到政府的大量辦學經費,更多是代表政府監(jiān)督學校的發(fā)展與管理。董事會與校長之間分工明確,有良好的合作關系。
英國高校的理事會制度
英國高等教育體制屬于高校自治型,大學享有很大的內部自主權,1988年英國教育改革法案明確規(guī)定了現有的高等教育機構是擁有自主權利的法人實體。因此,在英國高等學校雖有90%資金都由國家提供,但卻擁有近乎完全的自治權力。大學實行理事會(也有的叫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幾乎所有英國大學均設立理事會作為大學的議事決策機構,它是學校的最高權力機構,副校長是學校的最高行政負責人(校長是一個榮譽職務,相當于其它國家的榮譽校長)。理事會一般由30人左右構成,大部分成員是地方教育當局、企業(yè)界、校友以及社會知名人士等校外人員。理事會一年開6-10次會議,開學期間通常一個月開一次會。主要職責是籌集辦學經費、制定規(guī)劃、財務管理。此外,它正式批準校長的任命、升職升薪和教師的任命等。大學通過理事會中的校外人士及理事會各下屬委員會與外界保持聯系。
法國高校的理事會制度
法國大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大學理事會,由“大學評議會”“大學學術委員會”和“大學學習與生活委員會”聯合組成。大學理事會由教師、科研人員、學生、行政人員、職工和校外知名人士組成。其中,校外人士應占委員會的1/6至1/3。理事會成員由下至上經民主選舉產生。
法國在堅持中央集權體制下,強調貫徹參與原則,大學的教師、職工和學生也都參與了大學管理,理事會成為全校師生員工平等參與的權力機構。大學理事會的主要職責是審議新的教學與科研單位的建立,分配和核準各個教學與科研單位和各個行政部門的經費,決定大學自籌經費的使用,選舉校長。理事會還負責審議大學校長提交的預算草案,并核準教學與科研單位的經費預算。其中,大學評議會是大學的決策機構,負責審核學校與外界簽訂的有關合同,表決和批準學校的預算與決算,批準校長簽署合同、協(xié)議,享有對教師、研究人員、工作人員的紀律制裁權,并將本組織的某些職權委托給校長行使。大學學術委員會和大學學習與生活委員會是大學的參謀機構,享有提出建議、表達意見、形成提案的權利。前者負責對學校的科研政策、科研經費分配提出建議,后者主要就有關學?;A教育和繼續(xù)教育問題向評議會提出建議,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就業(yè)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開展文化、體育或社會活動等。
大學校長由理事會的會議選舉產生,校長主持理事會的工作。理事會與校長之間的關系是:校長有決定權,大學評議會有審議權,大學學術委員會和大學學習與生活委員會有建議、表達意見及愿望的權利。大學校長在決策時要執(zhí)行3個委員會的決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德國高校的董事會制度
德國實行教授治校,大學的校級管理機構一般為:董事會或校務委員會、學術評議會、理事會3個機構。大學最高權力機構是評議會而不是董事會,在大學的學術事務中,除教學評估事務,教授擁有半數以上的表決票。董事會作為大學最高的行政機構,在大學治理中的角色是行政,而不是決策。董事會負責:制定財政計劃,參與磋商中期建設與投資計劃,頒布學科計劃和解聘教授的決定,頒布收費規(guī)定,學校發(fā)展的戰(zhàn)略建議,課程設置與取消等等。董事會向學術評議會負責,每學期向學術評議會做一次工作匯報。
德國部分大學成立了由校內外成員共同組成的理事會,行使對學校管理的監(jiān)督權力。理事會在大學的職能是大學的監(jiān)督機構,主要職能是:提名和選舉校長,決定大學的結構和發(fā)展計劃,批準大學年度帳目,其他職責包括:通過與其他大學和非大學院校的合作決議,建立、分類、修改或解散大學中的組織機構,決定成立公司和公司的持股數。
亞洲高校的董事會制度
日本
日本高等教育的內部管理劃分為院校與學部兩大層次,即董事會以校長為首的行政管理人員,學部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管理人員。過去國立大學的預算被編入國家預算中,雖然一些學校從事社會服務、辦附屬醫(yī)院等也有部分收入,但所占比重很小。隨著政府財政情況的惡化與來自經濟結構改革的壓力,大學意識到必須依靠學費、企業(yè)捐贈等維持日常運作。為此,日本高校董事會吸納了大量校外人士參與辦學,以擴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
韓國
韓國的教育繁榮局面是和政府高度重視并不斷改革分不開的。為了適應21世紀的發(fā)展特點,韓國政府提出了改革新舉措,從過去重視數量的增加轉向今天的重視質量的提高,從過去重視學歷教育轉向以“信息化”“社會化”“國際化”為目標的大規(guī)模的教育改革,成立了以基礎教育改革為中心的“學校運營委員會”。韓國的學校運營委員會與美國的學校董事會的組織、目標、宗旨及承擔的職能不謀而合,旨在將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的力量聯合起來,全方位調動和學生有關的各界人士的辦學積極性,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體制改革實現學校自主管理,使學校遵從國家法律法令,在政府宏觀統(tǒng)籌和管理下,主動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
中國香港
我國香港地區(qū)已成為世界上頂尖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發(fā)布的2013-2014世界大學排行榜中,香港高校在世界200強中奪得3席,其中香港大學排名第43、香港科技大學排名第57、香港中文大學排名第109。香港現有綜合大學2所,理工院校3所,另有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學院和樹仁學院。香港大學是1911年香港政府成立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雖然香港高等學校發(fā)展的歷史短暫,卻在短短20、30年間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與其良好的大學治理分不開。香港公立高校在治理結構上有3個組織:顧問委員會、董事會、教務委員會。
其中,董事會是香港高校事實上的最高管治機構。如香港大學章程規(guī)定:香港大學董事會負責大學公共事務、戰(zhàn)略規(guī)劃、運行監(jiān)控、財政、審計、資產管理、人力資源、健康和福利。董事會負責確定大學的整體戰(zhàn)略方向,建立預算框架,任命校長和其他官員(包括副校長財務總監(jiān)和學院院長),并監(jiān)督大學的表現和發(fā)展。
董事會由大學的成員(包括教職工和學生)和校外人士組成。董事會的事務主要由各種委員會承擔,支持董事會開展一般事務,確保大學符合企業(yè)治理的最高標準。如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財務委員會、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校園發(fā)展及規(guī)劃委員會、戰(zhàn)略與治理委員會、管理和運行委員會、對外聯絡和用戶委員會。董事會大約平均每月召開一次會議,有時1個月有2次。大學董事會有嚴格的會議要求,一般董事會出席人數要過半才能召開董事會,對重要事務的決議要求更高,如校長的委任決議,要求校董會3/4投票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