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或引經(jīng)據(jù)典,或憑親身實例,結(jié)合自身十年的教學實踐分別從六個方面深刻總結(jié)了教學中學語文古詩詞的方法,那就是:知背景、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品意境、悟詩情。
【關(guān)鍵詞】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古典詩詞乃我國古代文學藝術(shù)殿堂中的一塊瑰寶,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 一顆璀璨的明珠,光耀今古,熠熠生輝。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對其格外垂青。應本著傳承文明、弘揚先進文化,教書育人的心態(tài),以高度的責任感與光榮的歷史使命感,努力教好它。那么,如何教學中學語文古詩詞呢?
一、知背景
《尚書?堯典》曰:“詩言志”。簡單地說,就是用詩來抒發(fā)志向,表達思想感情。古往今來,任何一首詩都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以詩或表喜悅,或抒悲傷,或遣郁悶,或達宏愿。師生若不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如何正確把握其中的情感,何以解其“志”呢?當然,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家庭背景 、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等各不相同。它們或多或少都流露在詩詞的字里行間,師生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加以了解,尤其是要重視對詩人心境的把握。如不了解杜甫生活的時代背景,就難以理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淚”與“狂”。可讓學生在課前借助網(wǎng)絡(luò)、書刊查找資料,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也可由老師講解,播放視聽資料,以期全面準確地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
二、解詩題
題目即詩詞之“眼”,它往往透射著詩詞的“靈魂”,可從中窺探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了詩詞之“眼”,即懂了一半詩意。這點,可以通過課文注釋或查找字、詞典,翻閱資料解決,也可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推斷。比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一詞,學生只要理解了“憶”和“江南”的意思,就明白詞人所回憶的是曾經(jīng)去過之地——風景如畫的江南。老師進一步啟發(fā),詞人既然是回憶,肯定有許多值得留戀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美麗景色,那里曾發(fā)生過的刻骨銘心的往事……這樣,自然而然體會到了作者的心緒,大致明白了詞的主要意旨。
三、讀詩文
了解了背景、作者,理解了題目,接下來就要很好的去讀詩詞了。因為只有讀,用心去讀,帶著感情去讀,才能更進一步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從而體會詩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先指名讀,讓其余學生評價。然后,教師范讀、領(lǐng)讀。其實,要“讀”好確非易事,尤其對學生來說,要帶著感情讀出其中的蘊味,更是難上加難。畢竟古人、古詩詞離孩子們的心靈、生活太遙遠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就不去讀,而是靠老師鼓勵指導他們?nèi)プx。哪怕他們能讀好其中的一個詞,教師也應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讓他們充滿自信。,誦讀時力求把握好詩詞的節(jié)奏、韻律、感情基調(diào)等,這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需要師生默契配合,不斷積累經(jīng)驗和感悟。只有這樣,才會不斷進步,更快地掌握“讀”的要領(lǐng),提高閱讀能力。
四、明詩意
要想進一步拉近古詩詞與學生的距離,明白其內(nèi)容,就要想方設(shè)法弄明白其字面意思。如何做?一要學生自己或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借助文下注釋或一些工具書去理解。二是令其在小組內(nèi)互相表達交流,合作探究。三是選派代表在全班發(fā)言,由別小組的同學和老師評價。四是老師或幾個同學總結(jié),盡量做到表意準確、連貫、順暢。若詩詞較短,文字淺顯,可以讓學生一次性整首翻譯;若較長,文字較難懂,可以逐句分段進行,老師相機誘導。這樣做既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訓練了其思維、想象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參與、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品意境
所謂“意境”不僅是指真實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圖景,也包括了作家的主觀情感,它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成高格,自有名句?!庇终f,“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教科書中所選古詩詞多為名篇。若不懂詩詞之意境,何以真正感悟其真諦呢?錢正權(quán)老師也曾說過:“引領(lǐng)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的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現(xiàn)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fā)揮想象”。教師要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
六、悟詩情
悟詩情就是在品味意境后,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詩詞的感情,并且口頭表達出來。其實,在品完意境后,體會詩詞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因為老師和學生剛才就是帶著豐富的情感共同進入了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美妙境界的。此時,學生表達的欲望已到極點。老師趁熱打鐵,提問:那么,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就會爭先恐后積極發(fā)言。也可以先說后寫,或?qū)懞迷僬f,說寫相互促發(fā)。或者,鼓勵他們寫在黑板上。然后,大聲念給同學和老師聽。如此,就給了學生更廣闊、自由的表達與交流空間。教師亦可及時啟發(fā):詩人在那樣一個美麗的地方觀賞風景,心情如何?你要在那個景色宜人的地方散步,沐浴溫暖的陽光、春風,心情如何?不用多言,學生會不約而同地說出來:愉快歡欣。至此,一首詩詞教學完了,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心、耳、口、手無不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與和諧發(fā)展,教學實效大幅提升。當然,以上六步的次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教學活動適當調(diào)整或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