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袁枚談到詩人門戶之見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辈粌H作詩如此,人與人交往也是同樣道理。做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光看到別人的短處,自以為是,目空一切。一個人要想不斷進步,首先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同時要看到自己的短處,知道如何借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做到揚長避短。
眼下“總要平心靜氣”的人似乎少了,文人圈子里自輕自重的風氣尤盛。寫了一部長的,就看不起寫短的;發(fā)了幾篇小說,就瞧不起發(fā)散文的;有了幾篇評論,就看不起搞創(chuàng)作的;獲了一個小獎,就自以為比不獲獎的高了幾個層次,言談舉止輕浮得整個人都飄起來。這都是拿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比,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葉”是過于膨脹的小“我”,這“泰山”是云蒸霞蔚、自己連看也看不明白的他人之長。這種人,說得輕點是文化修養(yǎng)還不到家,說得重點是人品有問題,做人欠缺點什么。他的自鳴得意影響了自己進步,損害了文人隊伍形象。
與隨園老人這話相近的,還有一個詞,叫求同存異,意思是說尋求共同點,保留不同點。人與人相處,互為對立面的情況畢竟少數(shù),許多時候我們要實現(xiàn)“雙贏”,于你好,于我也好。這同樣需要我們既看到雙方“得力處”,又看到雙方“乖謬處”,通盤考慮,彼此遷就,互利互惠。只有對大家都有益,才算統(tǒng)籌發(fā)展,才能彼此和諧。所以,袁枚說的是詩,也是事,是眾生相。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