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時節(jié),遠(yuǎn)眺浮來山,飛來、浮來、佛來三峰鼎足,蒼郁蔥蘢。浮來峰前霧靄繚繞,“天下第一銀杏樹”若隱若現(xiàn)。在日照日報社舉辦的一次采風(fēng)活動中,我登上了向往已久的浮來山。
游浮來山不能不看古銀杏樹。作為浮來山最重要的景觀之一,屹立在浮來峰前、定林寺前院中的參天古樹——“天下第一銀杏樹”,素以長壽樹、活化石而聞名于世,前來觀賞祈福之人常年不斷。
據(jù)考證,該古樹種植于西周初年,系周公東征時所栽。史載周公東征曾路過“龜蒙”,于是有了踏足浮來山的可能?!蹲髠鳌分杏涊d,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公與莒人盟于樹下”。也就是說,春秋時期魯、莒兩國國君曾在該樹下結(jié)盟修好,可見當(dāng)時此樹已成為名樹。
如果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么始建于東晉的千年古剎定林寺,則因了前院中這棵古老神樹,愈發(fā)香火旺盛。南北朝時期,莒籍劉勰曾在寺中居住,創(chuàng)作出我國最早的文學(xué)評論巨著《文心雕龍》。想必寺前古銀杏樹下,也曾留下老先生或納涼小憩或著書立說的身影。
駐足樹下,只覺微風(fēng)輕拂,清爽宜人。抬頭仰望,只見古樹枝葉參天,冠似華蓋,遮天蔽日,很難猜出它的遮蔭面積有多大。
莒縣博物館原館長蘇兆慶介紹說,古樹高26.7米,周粗15.7米,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遮蔭面積達(dá)900平方米。盡管對數(shù)字向無概念,但想到家中90平米單元房已足夠?qū)捑b,這個900的數(shù)字,足令我面部表情變成一個大大的驚嘆號。
曾去過“銀杏之鄉(xiāng)”臨沂郯城,曾站在唐代銀杏樹下,對這種最古老的孑遺植物嘆為觀止,也曾徜徉在萬畝銀杏林中樂而忘返。而今站在浮來山銀杏樹下,方悟出“一覽眾山小”之本意,方知日照莒縣的這棵銀杏樹,無愧于銀杏家族中“天下第一”的稱號。
關(guān)于這棵古老神樹的樹圍,相傳在明嘉靖年間就有人測量過。當(dāng)時一位書生進(jìn)京趕考,突然天降大雨。書生舉目四望,瞧見了寺前這棵大樹,便興致勃勃趕到樹下避雨。面對如此巨大的一棵銀杏樹,書生既震驚贊嘆又好奇不已,就想量量這棵樹到底有多粗??紤]到?jīng)]有測量工具,書生決定用摟抱的方式測量樹的“腰圍”。他一連摟了七摟還沒轉(zhuǎn)到起點,正在他要摟第八摟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位少婦正站在他測量的起點位置。少婦也是來避雨的,因為樹太大了,兩人在樹身的不同側(cè)面,誰也沒看見誰??涩F(xiàn)在怎么接著量呢?讓少婦讓開,似乎不合情理,書生只好改為用手測量,一拃一拃地向少婦身邊量過去,量到第八拃時,正好到少婦身邊,少婦竟然沒有察覺??墒牵巧賸D身體所占的位置怎么量呢?書生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把少婦的體寬算做測量長度,于是得出銀杏樹的樹圍:“七摟八拃一媳婦”。
幾百年過去了,銀杏樹的樹圍早已超過了“七摟八拃一媳婦”,但這個傳說卻經(jīng)久不衰。
這棵銀杏樹的另一大特點是古樹發(fā)聲。聽古樹發(fā)聲,要選擇在春天、天氣晴朗的夜晚,在深夜闃寂無聲時,站在銀杏樹下,就會聽到樹干里發(fā)出一種奇特的聲響,類似從鼻腔里發(fā)出的聲音,既不像哼唱,也不像呻吟,時強(qiáng)時弱,漸強(qiáng)漸弱,每次持續(xù)十幾秒,一連反復(fù)多次。于是,不少好奇者星夜廝守,以求耳聽為實。
眼下雖非春季,亦非夜闌人靜,但聽著蘇兆慶老先生將銀杏樹的傳說娓娓道來,又面對如此神奇之古樹,只要閉上眼睛用心聆聽,就仿佛有種似哼非哼的奇特聲音縈繞耳畔;只要用心感受,亦仿佛有老者在耳邊喁喁低語。此時微風(fēng)吹拂著銀杏樹葉,發(fā)出一陣陣“沙沙”的聲響,又恰似一曲遙遠(yuǎn)而舒緩的樂曲,在頭頂淺吟低回。
由于古樹的種種神奇,莒人自古有崇尚山、樹的習(xí)俗。在他們眼中,山和樹是人與天地對話的媒介,因而奉為神靈,每有祭祀等活動,就要到神樹下祭拜。在莒地出土的原始陶文中,原始的“封”字就是對莒人崇拜樹的生動再現(xiàn)。及至解放前,莒縣民間仍流傳著崇尚神樹的習(xí)俗。當(dāng)孩子夜里哭鬧時,他們會用紅紙裁出一張條幅,寫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貼在神樹上,祈禱跪拜,據(jù)說十分靈驗。即使到了崇尚科學(xué)、不信鬼神的今天,“天下第一銀杏樹”仍被奉為神樹。不同的是,它承載的是人們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浮來山素有“天官賜?!敝雷u,民間亦有“人到浮來福自來,常到浮來福常在”之說。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六,附近居民都會聚集浮來山“趕廟會”。廟會上除了游覽觀光、商貿(mào)娛樂,一個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就是祈福禳災(zāi),千年古樹便成為了祈福求壽者頂禮膜拜的首選“神靈”。
3000多年過去了,“天下第一銀杏樹”以它頑強(qiáng)的生命力,見證著歷史更迭,世事滄桑;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自然災(zāi)難和人為破壞,依舊生命不息,枝繁葉茂。前年臺風(fēng)“達(dá)維”襲擊莒縣時,浮來山的很多大樹被連根拔起,惟這棵千年古樹巋然不動,毫發(fā)未損,令人震撼不已。
“驀看銀杏樹參天,閱盡滄桑不計年。秦柏漢松皆后輩,根蟠古佛未生前?!币豢霉艠?,承載歷史,寄托未來,它正像“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樣,標(biāo)志著齊魯文化的世代傳承。
責(zé)任編輯:小 "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