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云南旅行的第三天遇到那對重慶母女的,她們恰好和我在同一個散客團。媽媽身著長裙,超然脫俗,哪兒像長途跋涉出門旅行的樣子?女兒約莫六七歲的年紀,扎著兩只羊角辮,眉眼和媽媽極其相像,像一個漂亮的小公主。
午餐時,這對母女引起了一桌人的注意,女兒看到餐桌上的西紅柿炒雞蛋,剛吃了一口,餐桌就轉(zhuǎn)了起來,小姑娘一下子著急了,站起來伸手就去搶那盤西紅柿炒雞蛋,餐桌轉(zhuǎn)得太快了,菜的湯汁灑在她的身上。一旁的媽媽生氣了,狠狠地推了她一把,小姑娘立刻撇著嘴哭了,媽媽卻更來勁了,忍不住扭了女兒的胳膊幾下。一位老年團友看不下去了,勸道:“她還是個孩子,來,小朋友,喜歡吃哪盤菜自己端?!逼渌膱F友隨聲附和,媽媽卻不領情:“你們別說話,就是因為你們,她才蹬鼻子上臉。”小姑娘哭得梨花帶雨,和媽媽四目對峙著,讓一桌的團友勸也不是,不勸也不是。
中巴車上,團友正陸陸續(xù)續(xù)從前門上車,坐在車尾的小姑娘從后面不由分說地往前面擠,沖到司機師傅面前大聲喊:“怎么不開空調(diào)?熱死我了!”夸張的表情彷佛司機師傅欠她八吊錢。導游帶團友們排隊進入景點,小姑娘這里插一下隊那里插一下隊,有的團友反應不過來,她立馬怒目相視,整個一個“混世小魔王”。 幾天的相處下來,這個重慶小姑娘明明長得很可愛,卻讓大家怎么也喜歡不起來。
吃飯的時候,團友們都害怕和這個小姑娘同桌就餐,小姑娘喜歡什么菜就往自己跟前攬,她要真吃得津津有味也行,她不吃,在那兒亂攪和。一盤子菜別人沒來得及夾幾口,讓她的筷子一攪和,誰還敢吃呢?一桌客人少則十位團友,多則還要加兩把椅子,別的團友正夾菜舀湯,小姑娘視若無睹,兀自轉(zhuǎn)動餐桌,讓團友的筷子或勺子尷尬地懸在半空。一位好脾氣的山西團友說:“要不看她是個孩子,我早說她兩句了?!?/p>
按說小姑娘由媽媽帶著出門旅行,教育她也應該是媽媽的事,可那位媽媽仿佛是盲人與聾子,光顧著自己低頭猛吃,唯恐餓肚子,任憑女兒在餐桌上搗亂,絲毫不加阻止。每次到餐廳,團友們都躲著她們母女,大家心知肚明,誰和她們同臺就餐,都吃不飽,可是總有一桌客人得遭殃。
小姑娘像一只橫行霸道的小螃蟹,同團游客中有一對老人是重慶人,和她們是一個地方的老鄉(xiāng),有時老人明明已經(jīng)在另一桌坐下了,小姑娘在這一桌霸道地占著好幾個座位,團友懶得和她爭執(zhí),就站在一旁冷眼旁觀。有一次,小姑娘竟然在兩張相鄰的桌子占了座位,害得團友都坐不下,只能讓服務員再加椅子,在外圍吃干米飯。小姑娘左沖右撞,誰也不敢招惹她,有的團友不小心坐在她占的位置上,她推推搡搡罵罵咧咧,讓人反感至極。
那位漂亮媽媽更離譜,早晨出發(fā)去景點,導游挨家酒店接游客,每次到她們?nèi)胱〉木频?,都要苦等半個小時。媽媽今天跟導游訴苦孩子還沒睡夠;明天跟導游抱怨她還沒化完妝。進景區(qū)游覽,導游明明規(guī)定了集合時間,團友都到齊了,那對母女不知道在哪兒磨蹭起來,遲遲不歸,導游又是打電話又是四處找人,遠遠看見,那位媽媽牽著女兒的手姍姍來遲,導游大聲招呼她們,她們充耳不聞,索性和路邊的小攤小販討價還價,蹲下來選購水果。
“有其母必有其女”,看看那位媽媽,不用看她的女兒,就知道她的女兒什么德行。在父母眼里,自家孩子再丑陋的言行舉止都是可愛的,在世人眼里,你家孩子丑陋的言行舉止就是沒教養(yǎng)。父母是一面鏡子,孩子有樣學樣,父母做得好,孩子也會跟著學好,父母做得差,孩子也會跟著學壞,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一一復制??蓱z那些上梁不正的父母,并不知道他們的粗陋言行和過分溺愛是兒女一生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