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新轉(zhuǎn)來了一個男學生,是山區(qū)移民來的。小伙子個頭不高,但長得結實、虎頭虎腦的,我大概詢問了他的基本情況,他回答得很拘謹。我領他進教室,給他安排了座位,并向全班學生介紹了他,他有些不太自在,看起來是個憨厚羞澀的孩子。這是周×初次留給我的印象。
在此后的接觸中,我發(fā)現(xiàn)周×不愛說話,無論是上課的發(fā)言,還是下課以后和同學的交流,都比較少,有些孤僻。也有學生反映,周×不太好相處,自尊心過強、敏感、斤斤計較,同學們對他有些敬而遠之。我與他談過幾次話,詢問他的生活學習,從他的表情中我看不出談話的效果。
不久以后,班里搞了個班級演講活動,學生高×以公平為主題,說明社會存在發(fā)展不平衡現(xiàn)象。他對比了山區(qū)與本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差距,并在講臺上用多媒體展示了山區(qū)大量落后的圖片。等高×發(fā)言結束,我正準備進行點評時,周×意外地站了起來,他滿臉通紅、氣急敗壞地說:“你們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們窮怎么啦?你們憑什么看不起人?”并氣勢洶洶地走上講臺,把高×的圖片刪了個一干二凈。
我和大家一時反應不過來,這是怎么啦?為什么會有這么激烈的反應?但隨即,我馬上意識到,周×是山區(qū)來的,在他看來,展示家鄉(xiāng)的落后傷了自己的自尊心,丟了面子。
同學們議論紛紛,都把目光投向我,看我怎么處理。怎么辦?嚴厲批評周×,強行要求他立即給高×道歉,周×心里肯定不服氣,最終不能解開他的心結;不批評,這種行為又很過分,其他學生對此很有看法。我略作思考后,還是講了我的觀點:一方面,高×的發(fā)言關注社會現(xiàn)象,形象、直觀、精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周×沖動之下刪掉了高×的資料,是對高×權利的侵犯,也是不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xiàn),必須給予批評,希望周×能夠好好反省,之后我們再處理這件事情。
盡管我的言辭比較委婉,但我從周×的表情看得出來,他是不接受我的批評的。此后,他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不和諧。
我有些苦惱,但一時也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不久,學期放暑假了,我把我的照相機借給周×,叮囑他回家時拍一些家鄉(xiāng)的照片,準備一次“我的家鄉(xiāng)美”的展示活動。他有些意外,也有些驚喜,小心翼翼地接過了我的相機。等周×回來后,我積極幫助他篩選照片,整理材料,也給予了建議?;顒訒r,周×展示了家鄉(xiāng)的系列照片:郁郁蔥蔥的樹林、曲折的鄉(xiāng)間小道、雨后的薄霧、樹上的露珠、搖曳的小花……那節(jié)班會課,我們一邊品嘗著周×帶來的美味的油香,一邊欣賞悅目的美景,“太美了”是我們共同的感受,那一刻,我在周×的臉上看到了自信、欣慰和輕松。
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不僅讓周×樹立了一定的自信心,緩解了他與同學之間不和諧的關系,也讓我意識到:對于有自卑心理且敏感的學生而言,通過一次談話、一次活動就想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是不現(xiàn)實的,既需要創(chuàng)造合適的教育情境,又需要較長時間逐步的滲透。
一、教育轉(zhuǎn)變學生要抓住恰當?shù)臅r機
古人云:“當其可之謂時。”意思是說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shù)臅r機進行教育。時機把握得準是批評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這次幫助周×樹立自信,高×的演講和周×自己的展示就是個重要的契機,正是這一契機,才能襯托出周×的家鄉(xiāng)美,讓周×增添了自豪感,找到了自信心。如果當時沒有高×的演講,周×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可能就不會以這樣激烈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可能我就忽視了這一問題的存在,也不會促使我抓住這一契機尋找對策;同樣,如果沒有周×家鄉(xiāng)美的展示,沒有那些精心準備的照片作為載體,僅僅用語言不僅很難讓學生們切身感受到周×家鄉(xiāng)的魅力,也不能使周×真正地從內(nèi)心深處增加自豪感。因此,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及時、敏銳地發(fā)現(xiàn)契機,抓住契機,積極尋找恰當?shù)牟呗?,其教育的效果是意料不到的?/p>
二、不能一蹴而就,要重視量的積累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某類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且一種問題的出現(xiàn)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不能奢望通過一兩次談話就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即便是通過一兩次的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也很難讓他永不反復,實際上學生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都需要較長時間去矯正。對周×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和現(xiàn)象,之前的談話、疏導,周×從來都是消極對待毫不回應,我曾經(jīng)一度很苦惱,認為對他的教育是失敗的、是沒有意義的。但現(xiàn)在看來,雖然當時沒有立竿見影,看不到成效,但每一次溝通,都應該對他有所觸動,可能正是這一次次的觸動,或多或少影響著他的想法,日積月累,才可能促使最終質(zhì)的轉(zhuǎn)變。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在思想觀念、感情、感覺、快樂、不安、憂愁方面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教師應當認清并熟悉自己學生的這個精神世界?!弊鳛榻處煟覀冎灰嬲\地對待學生,走進學生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善于把握學生的內(nèi)心,就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觸動學生、影響學生,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作者簡介:朱紅霞,女,1970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寧夏平羅中學,研究方向:政治教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