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精神培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從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學校精神的培育突破。從行為文化建設和學校精神培育兩個方面談談如何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關(guān)鍵詞:行為習慣;學校精神;行為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形成學校精神。
學校行為文化①是學校師生在教育教學和學習實踐中、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的活動文化,它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凝結(jié)成的動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建設要從教師和學生的活動抓起。教育活動的落腳點就是培養(yǎng)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當這種好習慣形成一種風氣的時候,就形成了好校風。
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曾經(jīng)明確指出:“校風是一個學校內(nèi)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態(tài)度和趨向。所謂人物是:校長、教職員、學生、校役等;所謂各方面的生活是:學藝、健康、社交、服務等;所謂態(tài)度及趨向是:適合時代、環(huán)境及他種情形的要求等。由這種種要素融合成的‘空氣’,就是所謂的校風?!笨梢姡oL與學校每一個人息息相關(guān),與各方面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與學校每一個人的態(tài)度、行為習慣息息相關(guān)。如何建設良好的校風呢?選準一個突破口,常抓不懈,通過幾屆師生的努力就會形成風氣。并通過這一系列強化措施,學風明顯好轉(zhuǎn),逐漸形成了良好校風。他的學生后來寫文章回憶說:“那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一種樸素、寬闊、向上的精神集聚……”
初中時,新蓋的學生宿舍門前就是一片菜園。深秋季節(jié),小孩子看到郁郁蔥蔥的白蔥口水都能流下來,可是直到收獲時節(jié),那園子連根蔥葉也沒有動過。學兄學姐沒有人掐過蔥葉,學弟學妹想都不敢想,就這樣一屆一屆學生似乎成了菜園的守護神。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訂立一些規(guī)矩約束,而那規(guī)矩是深入人心的、口耳相傳的,是靠行為來感化行為的。這就是校風的魅力。
多次去慶陽二中參觀。校園里空擋時段有三三兩兩仔細撿拾花園枯樹葉的、有大大方方返校的、有午休后匆匆如廁的……沒有人勾肩搭背、大話拋天,即使有說話交流的也“不敢高聲語”。行為文化是良好行為習慣內(nèi)化過程中思維方式發(fā)生變化的革命,當這種變化形成一種風氣、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時候,它會改變?nèi)说男袨榉绞?、行為習慣。
“所謂校園精神,是指一所學校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為謀求生存和發(fā)展,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在長期的校園文化創(chuàng)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出來的,反映學校廣大師生員工共同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tǒng)、學術(shù)風范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焙祥L沙明德中學創(chuàng)辦111年來,學校以“艱苦真誠”為校訓,倡導“磨血育人”的辦學精神。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筆者曾任教的城陽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學校前身民國小學時期的辦學就明確提出了“春風”和“化雨”。后來這個學校有兩位前輩,一位是民國政府留用人員,多年從事學校管理工作的虎炳文老先生,一位是解放前在固原城高級完小任校長的焦達人老先生,他琴棋書畫、訓詁詩文樣樣通。他們和學校一代又一代教師營造出了春風化雨般的育人風尚,他們的道德學問半個多世紀來影響了無數(shù)學子勤奮好學、踏實做人……經(jīng)過提煉,和對“炳文”“達人”的詮釋,學校最后確立了“春風化雨,炳文達人”的目標追求,其內(nèi)涵就是激勵師生立德、立言、立功。學校精神是學校的靈魂,它能凝聚人心;學校精神是學校的財富,它是激勵學校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學校精神是學校的豐碑,它能砥礪德行,重塑形象。
如何培育學校精神?萬美容教授指出:總結(jié)凝練學校精神、辦學理念;展示傳播學校精神,比如唱校歌、穿校服、整理出版校史、做校史館、校慶,出版教師、學生文集等;在辦學實踐中弘揚學校精神。吳克勇指出一靠引導,二靠示范,三靠陶冶。學校精神培育要以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己任。6月20日,江蘇師范大學舉行研究生畢業(yè)典禮,典禮上教育部、校方領導和畢業(yè)生全部身著漢服,古風漢韻貫穿全程。校長任平教授致辭說,“冀以此儀式,發(fā)思古之幽情,開文明之新境”“承故庠之傳統(tǒng),書新序之華章”。
學校精神培育是一項復雜工程,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幾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學校精神培育需要以良好的、平和的、積極的心態(tài)去推進,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將與學校精神背道而馳。
參考文獻:
[1]楊賢江.楊賢江教育文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吳克勇,沙洪澤.校園精神: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N].中國教育報,2004(2).
作者簡介:陳鏡,男,就職學校:寧夏彭陽第一中學,研究方向: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