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顯示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成績,在整個20世紀的文學發(fā)展中占據(jù)著崇高的地位,他的精神不僅影響了許多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作家,也影響著新時期以來的許多作家。主要從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于人類世界的關注——人的主觀戰(zhàn)斗精神,對于知識分子的關注,以及對于內(nèi)心世界的深層挖掘與探討等三方面來論述新時期小說中的魯迅傳統(tǒng)。
關鍵詞:人文精神;知識分子;內(nèi)心世界
一、人文精神
在魯迅的作品中,有著對于人的強烈的關注,而在新時期的許多作家作品中,都有對于此的表述。
首先來解釋一下人文精神。人文或人文主義,最初是伴隨著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而產(chǎn)生的,它是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旗幟,人文主義的內(nèi)涵是十分豐富的,主要指的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理想態(tài)度,認為人的價值有著十分神圣的意義,它盡管也強調(diào)世俗的生活和積極行樂,但更關注人與信仰,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的尊嚴和自由意識,關注民生與個人價值。”
在魯迅的作品中充滿著對于人的強烈的關注與體現(xiàn),可以說對于人的關注成為魯迅文學作品的一貫主題。
《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現(xiàn)代性短篇白話小說,在這篇小說中就有著深刻的人文色彩,這篇作品通過對一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與心理活動的描寫,揭露了從社會到家庭的“吃人”現(xiàn)象,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作品中的這段描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個不相識的人,都結(jié)成一伙,互相勸勉,互相牽制,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边@是對于人的最高關注,也應屬于魯迅對于人文主義的終極關懷的最終詮釋。
這樣的人文主義呼喚,在作品《阿Q正傳》中表現(xiàn)為對于國民性弱點的概括,而在其雜文中更有著對于這種精神的概括,雜文集《墳》《熱風》總有著強烈的反封建的聲音,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了對于人的價值,以及個性解放的熱切追求。在魯迅的人格觀念構(gòu)成中,他始終堅持著這樣的人生理念:“唯有毅力軼眾——所當希求——能于情誼——端處現(xiàn)實之世——而有勇猛奮斗之才——雖屢挫屢僵——其為人格——如是焉耳。”這樣的解釋是對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斗士的呼喚,而在其作品中,對于這樣的自由以及斗士的宣揚,占據(jù)了他所從事的文學事業(yè)的主導,也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唯一不變的傳統(tǒng)。
進入新時期,對于這一傳統(tǒng)精神的堅守,在許多作家的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從劉心武到王蒙、李國文、從維熙、張賢亮、韓少功、盧新華——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有著明顯的魯迅傳統(tǒng)。下面就從具體作品的分析中,證明新時期小說中對于魯迅傳統(tǒng)的堅持。
在新時期的作家中,徐坤也是一個對于魯迅傳統(tǒng)有著獨特領悟與堅守的作家,她的代表作《廚房》,女主陷入愛的漩渦而難以自拔。在我看來在這部作品中有著魯迅的影子,雖然對于性愛的描寫并不是魯迅的特長,但對于內(nèi)心世界的挖掘、人性因素的關注,則與魯迅有著強烈的詳盡之處,枝子希望得到一個家,與心愛的人擁有一個共同的廚房,但戀愛雙方在某種情形之下,都會受到來自內(nèi)心世界的壓抑,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恐慌的,人類自身所塑造的矛盾,讓文中的主人公只能在最后留下那無言的淚水。
在《廚房》中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于人、人性、人類精神世界的關注,這來自于強大的魯迅傳統(tǒng),是魯迅在其作品中人道主義精神的再續(xù)與發(fā)展,雖然已過幾十年,雖然對于人性的發(fā)掘,新時期的許多作家都不能達到文學大師魯迅的程度,但時代的局限讓我們對于這些作家予以寬恕,而同時對于他們所體現(xiàn)的魯迅傳統(tǒng),在給予關注的同時也給予肯定。
二、對于知識分子的關注
所謂的魯迅傳統(tǒng),還應包括魯迅在其作品中對于知識分子的關注。魯迅作為一個人,對于自己所共處的一類——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感情,而作為新時期的作家,對于這一特點,繼承得更為明顯。
魯迅在其《吶喊》《彷徨》集中有許多關于知識分子的作品,有對于《孔乙己》《白光》等深受中國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主人公的關注,有諸如《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等對于中國民主革命中尋找道路、彷徨、苦悶與求索的知識分子的描述。舉一個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在酒樓上》的呂緯甫,他曾經(jīng)是一個富有生氣的青年,在辛亥革命高潮時期敢于議論改革,到城隍廟去拔神像釘子,可是在十多年后,他卻形象大改,銳氣盡消,變得迂腐頹唐,他“敷敷衍衍”地靠教“子曰詩云”混日子,心安理得地談論為早夭的小弟遷葬和為一個船家女兒送剪絨花等無聊的事情,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已經(jīng)將他的理想擊敗了,他無力為自己過去的理想而奮斗,只能凄苦地自嘲像一只蒼蠅,只是飛了一個圈,而又重新回到了起點,在頹唐的消沉中,消磨著自己的生命,“以后,我可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預想的可有一件如意?我現(xiàn)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連后一分——”這樣的話語更加表現(xiàn)出呂緯甫這個知識分子的彷徨之境。
在新時期的小說作品中,對于這樣的知識分子的描述也很多。
陸文夫作為小巷人物志的創(chuàng)始者,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堅持著對于知識分子的那份關切之情,陸文夫復出文壇的第一篇小說《獻身》就是反映知識分子的作品,他反映了知識分子在歷次的運動中所受的精神的摧殘,但是作者沒有將筆觸停留在傷痕的申訴上,而是以知識分子神圣的獻身精神催人奮進,顯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藝術(shù)眼光,也顯示了作者與魯迅所描寫的知識分子的相近之處。
在新時期的文壇上,像陸文夫這樣的作家還有很多,賈平凹就是其中另一位。賈平凹曾經(jīng)這樣說過,他“最早主要學魯迅,學習魯迅主要學習他對社會的批判精神,這一方面,魯迅對我的影響大。”
其實在對魯迅傳統(tǒng)的繼承上面,對于知識分子弱點的描寫上,對于賈平凹的影響很大。如他備受評論界關注的《廢都》,文章通過對西京城里著名作家莊之蝶的生存狀態(tài)及廢都之中社會世相的描寫,反映出了特定時期的一種文化精神狀態(tài),莊之蝶是一位因為文學創(chuàng)作而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的學者,但在“廢都”之中他卻由一位文化精英墮落成為一位文化閑人,昔日的文化理想與雄心已經(jīng)不復存在,代之以難以自拔的沉淪和淫樂。無度的淫樂除了給他短暫的精神慰藉和肉體快樂之外,根本無法使他獲得精神的復蘇,等待他的只能是文化的休克,深刻地塑造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自沉心路歷程,深刻地揭露了莊之蝶這一知識分子的自身的弱點。
對于知識分子的自身特點,性格弱點的挖掘,在新時期的小說家的筆下真的很多。他們對于這些知識分子的關照與挖掘,明顯帶有魯迅的遺風。也讓我們欣喜地看到新時期以來還有一些對于知識分子有著深刻見解的人。
三、對于內(nèi)心世界的形象塑造
對于內(nèi)心世界的形象塑造也屬于魯迅傳統(tǒng)的一個方面。
首先來看魯迅作品中對于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關照。
在魯迅的作品中他深受外來文學的影響,包括東歐文學、俄羅斯文學、日本文學等。魯迅就十分欣賞俄羅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病態(tài)心理的挖掘。他曾經(jīng)認為,陀氏的寫作手法,是“顯示靈魂的真”,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在他的許多小說作品中,都有著對于內(nèi)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吶喊》中的《白光》就是一篇對于內(nèi)心世界進行深入挖掘的作品,作品中的陳士成是一個落榜的考生,作品寫到了他落榜后的內(nèi)心世界,“他平日安排停當?shù)那俺?,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覺地旋轉(zhuǎn)了渙散了的身軀,茫茫地走向歸家的路?!睉撜f此時他已經(jīng)喪失了內(nèi)心生存的動力,所以自己也出現(xiàn)了幻覺,“他突然仰面向天,月光已經(jīng)向西峰這方面隱去,遠想離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可以說此時陳士成的內(nèi)心世界已完全被這道白光所吸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完全迷失了自我,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心靈回歸之路。
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就不再多舉例,正是由于魯迅這樣的文學傳統(tǒng),讓新時期的小說家們在自己的作品中也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子。
記得著名作家蔣子龍曾經(jīng)說過,“難怪郭沫若稱《魯迅全集》是現(xiàn)代文化上的金字塔,魯迅的知識結(jié)構(gòu)是百科全書式的,在他以后的中國人,還有哪一個不讀魯迅,沒有受到過他的影響。讀他的書,就不只是記住一兩句話,而是記住了他整個的人,他的風骨,他的精神,他熾熱的冷,他冰冷的熱,他激烈鮮明的深刻,以及他深刻的譏諷?!边@段很有見地的表述,意在證明許多作家對魯迅的偏愛,毋庸置疑,而在新時期的文壇上,每一個作家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魯迅的影響。
魯迅是偉大的,他所留下的文學傳統(tǒng),會或多或少留在新時期的作家作品中,本文證明的就是在新時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有魯迅的傳統(tǒng)——對于人的關注、對于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對于內(nèi)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新時期作品中魯迅精神的存在,讓我們時刻不忘文學史上偉大導師的存在,同時也對新時期的作家充滿了信心。
參考文獻:
[1]高旭東.魯迅傳統(tǒng)的形成及其當代命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4).
[2]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65.
作者簡介:劉彩梅 ,女,出生于 1966.12 ,學歷:本科,就職單位:遼寧朝陽市建平縣職教中心,研究方向: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