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經驗,以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以及原則這兩個方面為切入點,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思想情感;教育氛圍;原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边@一言論明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那么,初中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及原則又有哪些呢?以下,筆者將以這兩個方面為突破口,嘗試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工作進行初步的探究。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挖掘弦外之音,理清文章內在蘊含的思想情感
語文教材中有的句子看似平鋪直敘、波瀾不驚,可實質上卻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特定背景下濃厚的思想情感,而這恰恰正是學生更好理解教材課文,進而上升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應當在帶領學生認真閱讀、仔細感悟的基礎之上有效融入人文性教育,引導學生深入其中,挖掘作者的弦外之音,以便理清文章內在蘊含的思想情感,并從中領略、體會到最真摯、最純潔、最高尚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沈石溪先生所著的《斑羚飛渡》時,我著重帶領學生分析了如下一句話“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這句話直白而形象地描述了斑羚羊群越過山澗的場面,初讀似乎平淡無奇,然而其中卻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沒有任何遲疑、沒有任何抱怨,老斑羚愿意為下一代鑄建起一條通往生存的光明橋梁,哪怕這架橋梁的建立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這種不逃避、從容不迫的救助場面恰恰是老斑羚臨危不懼、敢于犧牲自我、舍己救人英勇精神的最集中代表與體現……
如此一來,通過這句話的重點分析與講解,很容易促使學生在深刻感受到斑羚羊群身上那種神圣而不可侵犯精神力量的同時,進行反思與自省,有利于學生舍生取義、勇于犧牲、視死如歸高尚情操及情感態(tài)度的形成與樹立,很巧妙地將這一課的情感教育價值目標落到了實處。
2.樹立美好形象,創(chuàng)設熏陶與感染的德育教育氛圍
語文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與利用這些對初中學生有著巨大感染力與說服力的藝術形象,靈活而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德育教育的滲透,從而保證學生在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同時,接受心靈的熏陶、啟迪與洗禮教育,促進自己身與心的平衡、和諧成長。
如,《鄧稼先》既是一篇回憶性質的散文,同時又是一篇典范的人文傳記,楊振寧先生在文中用大量的筆墨及語言成功地刻畫了鄧稼先這一人物形象。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認真分析了鄧稼先與美國原子彈設計領導者奧本海默的性格特征:奧本海默出類拔萃、鋒芒畢露,很少顧及他人感受,因此外人對他的評價可謂是毀譽參半;而鄧稼先雖然能力超群,但卻仍能保持忠厚樸實、真誠坦白、不驕不躁的低調行事風格,也正因為如此,他獲得了他人的一致好評與絕對相信。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從“我不能走”這一部分為切入點,仔細研究了鄧稼先身上所具備的高尚精神與品質:具備嚴謹周密的邏輯思維、超凡的推理能力與直覺判斷力、勇于克服一切苦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即使身處險境仍能努力工作、立志報效祖國的信心與意念。
如此,學生不僅能對“兩彈一勛”鄧稼先所作出的豐功偉績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從中真正體會到了鄧稼先真誠坦白、謙虛謹慎、不卑不亢的個人品質。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時應當遵循的原則
1.德育教育要符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特征
初中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fā)展的青春期,這一階段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叛逆心理,好奇心強,熱衷于新奇、有趣的事物;相反,卻極為抵觸一成不變、墨守成規(guī)性質的教育方式。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必須拋棄理論說教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改為從初中學生身心特點與語文教學內容所蘊含德育素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靈活而恰當地制定多樣化、多形式、多內容的德育教育,這樣才能促使初中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也才能誘發(fā)他們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2.德育教育要契合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
不同于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等學科中的德育教育,初中語文中的德育滲透,強調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有機融入地德育教育,這就決定了德育滲透過程中必須充分契合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育為主,德育教育為輔。素質教育理念下,一線教師切不能顛倒主次,一味地追求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以致打亂了正常軌道的語文教育教學計劃;應當在向學生講解語文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具體德育素材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機滲透,這樣才能保證將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大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較強的育人作用,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與融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一定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于安利.初中語文德育要適度合情[J].天津教育,1994(1).
作者簡介:張素珍,女,出生于1984.10,學歷:本科,就職學校: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研究方向: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