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明文是小學語文課文中一種比較特殊的體裁,雖然所占篇幅不多,但是從三年級到六年級幾乎每一冊都有1~2篇。小學階段的說明文具有科普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特點,在教學時既要考慮到教給學生以知識,也要教給學生這類文章的特點。
關鍵詞:說明文;體裁;程度
一、定義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guī)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二、小學階段的說明文類型
從三年級的《恐龍》、四年級的《人類的“老師”》、五年級的《神奇的克隆》至六年級的《海洋-21世紀的希望》來看,小學階段的說明文偏科學小品文,帶有科普類文章的特點,語言淺顯、生動,說明手法易懂。
三、說明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1.從體裁入手可以教什么?
從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考慮,說明文偏重工具性,最后的指向應該是運用。因此,說明文普遍具有的特點應該就是我們教學的內容。例如,說明的對象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或事理,這就要求學生在選擇題材的時候不能選擇帶有個人情感過多的或者是以主觀意向為主的內容;說明手法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因為最后的目標是指向運用,那么學生就必須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以及如何運用、什么時候運用這些手法,像《恐龍》涉及作比較、打比方,用這樣的方法體現(xiàn)了雷龍、梁龍的身體特征,給學生以形象生動之感,那么五年級的《神奇的克隆》則涉及下定義、摹狀貌等較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的科學性更強。說明文的語言也是具有獨特的代表性,不能摻雜過多的個人情感,必須嚴謹真實,比如梁龍的身體長達20多米,這個“多”字,看似不確定梁龍的身長,但是恰恰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語言嚴謹,不清楚、不準確的就是不能帶有主觀的猜疑。所以說明文的說明手法、內容的選擇、說明的條理、語言的準確是可以教給學生的,而且也是必須教給學生的。
2.不同年級的說明文應該教到什么程度?
每個年級的語文課本上都有說明文的課文,那么是不是所有年級教的內容都一樣呢?肯定不一樣。從教材的編寫來說,三、四年級的文章更為淺顯易懂,因此,中年級我們主要教說明方法,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說明文,說明文有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為什么要這樣用就可以了,以他們的水平來說,教授這些內容對他們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適中的,到了高年級,可以教一教文章的篇章布局,說明的條理性,比如按時間順序寫和記敘文相似;按空間順序寫需注意觀察點,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邏輯順序寫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內在聯(lián)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在《神奇的克隆》一文中,作者從有性繁殖,到無性繁殖,從低等生物的克隆到高等生物的克隆,這樣安排是有一定的層次性的。
當然,說明文的教學既要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又要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千萬不能上成自然課。
作者簡介:汪洋,女,1985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